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楊式太極拳 如何掌握太極中的掌形

太極拳眾多流派中, 楊式太極拳因其的柔, 所著稱, 每一個流派都有其獨特點, 所以才能自成一家, 吸引不同的太極拳愛好者, 今天小編就想跟大家探討一下, 關於楊式太極拳如何用掌的問題, 一起看看吧。

楊式太極拳的掌與幾乎所有非太極拳武術的掌都是不同的。 幾乎所有非太極拳武術的掌在人們的日常生活裡都是不出現的, 比如非太極拳武術最常見的側立掌, 四指併攏挺直、拇指屈曲緊貼隱藏於掌內, 攻擊人是用小指一邊的掌側。

楊式太極拳掌形:

楊式太極拳的掌卻是在人們的日常生活裡經常出現的。

例如日常生活裡將自己的手平放在桌面上, 一般都是手指自然伸開、四指略微分開、拇指與食指不是很分開、掌心沒有與桌面相接觸, 也就是掌心是微凹的, 而這樣的掌形就是楊式太極拳的掌形。 >>>楊式太極拳 愛上柔和的有氧運動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楊澄甫先生等太極拳家所描述的手掌形態就是這樣的。 楊澄甫先生對於太極拳掌形的傳授, 鄭曼青先生在《鄭子太極拳十三篇》中是這樣記載的:“楊師澄甫之分釋太極拳諸要點如下……手指非並亦非直, 要從開中求合、曲中求直方可, 尤要者須氣注乎掌心勞宮穴而後達乎指尖。 ”楊澄甫先生的這些陳述應該認為就是關於太極拳手指形態規矩的經典說明。

楊氏弟子們都是遵循這一經典規矩的。

如《李雅軒楊氏太極拳精論》記載李雅軒先生說:“太極拳的出掌, 掌心也是空的, 五指略舒, 不可挺直, 掌意含虛, 以有靈機性為宜。 其意義是為了便於變動, 此謂之自然掌。 ”又說:“如虎口撐得太圓了, 就不免手上要用上勁;用上了勁, 就又與太極拳要周身放鬆的道理不相合了。 ”趙斌先生對此也有具體的說法。 其著作《楊氏太極拳真傳》中是這樣說的:“手掌不可硬直, 亦不可彎曲, 微成凹形即可, 虎口不可太開, 四指似離未離。 ”李雅軒與趙斌先生的這些話顯然都是對楊澄甫先生有關太極拳掌形傳授的具體補充。

楊式太極拳掌形要求:

從上述這些說明中可以知道練太極拳時手指總的規矩應該是“五指略舒”,

就是五指既要舒展, 不能呈握鉛球那樣的“彎曲”, 又不能呈直線那樣的“硬直”。 這樣五條手指之間就必然會是有縫隙而指與指之間又不是完全張開的。 這就是所謂的“開中求合”、“四指似離未離”與“手指非並亦非直”。 正因為手指是這樣“略舒”的, 手掌心是不會與五個手指端在同一個平面(或者立面)上的, 就是說整個手掌是略微呈凹形的。 >>>太極拳流派 比較陳式與楊式太極拳哪裡不一樣

也這就是所謂的“掌心也是空的”、“掌意含虛”與“手掌微成凹形”, 這也是所謂的“開中求合”。 五指中的拇指與其它四指應該怎樣呢?從李雅軒先生所說的“虎口”不應該“撐得太圓”, 反映“虎口”是應該有一點弧形的。 或者說拇指應該有點往四指方向微微彎曲的;如果拇食兩指呈圓形了或者是角度太大了,

那就是“虎口太開”了。 那麼, 這樣的手掌形態與日常生活裡將自己的手平放在桌面上手的形態往往就是相同的。

實際上, 練太極拳四指分開的程度、拇指與食指張開的角度, 各名家的表現是不一的。 尤其是拇指與食指張開的角度, 有的名家拇指與食指的間距約可容納一條拇指這樣的大小;有的名家要大些, 有的名家拇指與食指張開的角度甚至大到大約有70至80度, 而且拇指背翹。 有的老前輩就批評這樣的名家沒有得到這一方面的真傳, 說這樣的拇指與食指大張是錯誤的。 那麼, 拇指與食指這樣的張開角度是屬於“虎口太開”了嗎?“虎口太開”了又有什麼不好呢?對此,

許多人不是怎麼在意。

我對拇指與食指張開的角度原來也是不在意的, 順隨著習慣, 拇指與食指張開的角度大約在40度左右、拇指也是背翹的。 但是, 我現在練拳很注意儘量使得拇指與食指張開的角度小到間距小於一條拇指, 儘量不使得拇指背翹。 我認為這樣既符合放鬆的要領, 也符合太極拳的武術需要;我並且認為拇指與食指張開的角度達到40度以上的應該是屬於“虎口太開”了;而拇指背翹直接的反映就是拇指沒有放鬆。

虎口太開的弊處:

“虎口太開”與拇指沒有放鬆是違反太極拳原理的, 在武術上的弊病就是拇指容易受傷。 我的這個結論是在推手中反復幾次手部受傷的經歷中形成的。 這種手部受傷不少人稱其為是“吃蘿蔔乾”。很多經常推手的人難免會“吃蘿蔔乾”。這是因為在推手中發人,有的時候十分輕鬆,用手掌一推,幾乎感覺不到反作用力。>>>楊式太極拳 瞭解拳架特點輕鬆練習

然而,有的時候由於不得勢不得機,是屬於主觀的硬推,就會感覺到很大的反作用力,這種情況下,無論是衝擊性的接觸還是“軟著陸”的接觸,“虎口太開”的手就有可能受傷。我第一次“吃蘿蔔乾”,是在某次推手中由於不得勢不得機雙手猛地一推,人是被推出去了,我一隻手的虎口根部卻突然感到像是被什麼緊緊咬住似的劇烈疼痛起來,虎口根部的掌內與手背部位也馬上像吹氣球似地腫了起來,並且火辣辣地熱燙。顯然這是拇指的指骨、第一掌骨驟然反關節引起的魚際部軟組織急性損傷。

這拇指就像是“蘿蔔乾”,拇指的反關節就像是“吃”。稱這種手的急性損傷為“吃蘿蔔乾”倒是蠻形象的。而究其原因,除了不得勢不得機,還有手的不得法“虎口太開”了。拇指與食指太張開了,尤其是拇指向外翹起,如果發人時碰到拇指先接觸到對方身體,拇指骨與第一掌骨、第一掌骨與腕骨的橫向承受力是有限的,就有可能會急性受傷。

我二十歲開始曾經做了近二十年的外線工,在電杆上用三腳板登高,兩條板在電杆上上下相距一公尺多,要用一隻手將自己從下面一條板拎到上面一條板使得一段一段往上爬,手指的握力十分重要,其它很多外線工作手指的握力也十分重要。因此,我五指關節都要比一般人略大些。如我這樣的拇指也會受傷,除了特別的人以外,應該是一般的人“虎口太開”去推人都是有可能會受傷的了。

因此,我認為拇指與食指40度左右的張開角度就已經是屬於“虎口太開”了、而拇指背翹是錯誤的。因為由實踐可以檢驗證明拇指微呈弧形可以有效地避免拇指各關節著力從而保護拇指,拇指背翹當橫向受力時,拇指各關節尤其容易受傷,而且拇指背翹其各關節肯定是沒有放鬆的。由此看來,許多武術的掌將拇指藏起來肯定是有保護拇指的道理在內的。>>>楊式太極拳拳譜 小架拳譜輕靈黏隨

我在第一次“吃蘿蔔乾”得出了上述這樣的結論後,心想以後用手發人拇指與食指一定不要太張開。然而在此後的推手驟然發人中,這種意識根本來不及發生作用,於是這樣的受傷也就仍然重複發生,往往是舊傷未愈,新傷又添。因為受過傷的手儘管感到沒有疼痛了卻是屬於並沒有完全痊癒之前還特別容易再次受傷,以致我的兩隻手都反復受過幾次傷。

這樣,我漸漸意識到推手發人時拇指與食指不要太張開了是不能用意識來控制的,是必須由不經過意識支配的潛意識來控制的。而要達到由潛意識來控制,就必須在日常的練拳中去培養、建立這樣的潛意識。於是,我在練拳中才重視起拇指與食指張開的角度小一些,並且儘量不使得拇指背翹。

楊式太極拳掌的朝向:

太極拳的掌除了上述以外,還有一個往前的朝向問題。不少前輩認為太極拳的掌不論是攬雀尾、如封似閉的雙手按,還是摟膝拗步、單鞭的單手按,手掌都是斜對前方的。然而,據說規範的做法是手掌面正對前方。我認為這種所謂規範的做法是錯誤的。因為所有太極拳出掌其手臂都是圍抱狀弧形的,這是具有太極拳獨特重要武術作用的。>>>楊式太極拳 十套徒手套路簡單簡介

而要圍抱狀弧形的手臂做到手掌面正對前方這是十分彆扭、違反自然放鬆的。推手等實際應用中用手推人也不是瞬間一下子全手掌與對方相接觸,而是小指一邊的掌面先與對方人體相接觸,然後才是全掌。這其中應該也是具有保護拇指作用的。而這樣的出掌,不僅掌形必定是微凹的,而且出掌在未完全接觸到對方之前,手掌必然都是斜對前方的。

所以,太極拳對於手掌的要求除了朝向,可以概括為“五指略舒微曲、指間略離、掌心微凹”,拇指與食指也是屬於“略離”的。這樣的掌形也正是“氣注乎掌心勞宮穴而後達乎指尖”的需要。現在又有人認為太極拳的掌應該是“五指自然伸直,不微曲”。我認為這種說法不夠完整與恰當。因為上述的“開中求合、曲中求直”、“五指略舒,不可挺直,掌意含虛”、“手掌微成凹形”都反映了整個手背是有淺弧形或者說是微曲形的。

而掌心微凹也必然手指是有淺弧形的。淺弧形的手指與掌背按照一般的文字概念是不能稱為“自然伸直”的,而是屬於“微曲”。而“自然伸直”加上“不微曲”,又沒有“手掌微凹”的說明是容易使人誤會為手掌與手指在一個平面的。而如果手掌與手指在一個平面的掌形與楊澄甫先生等太極拳家的上述說法明顯就是相背的了。所以,太極拳的掌形直白的說法還是以“五指略舒微曲、指間略離、掌心微凹”為妥,而太極拳鍛煉是應該重視這樣掌形的。>>>楊式太極拳 初學者需注意的五點

楊式太極拳十要領:

虛靈頂勁

頂勁者,頭容正直,神貫於頂也。不可用力,用力則項強,氣血 不能流通,須有虛靈自然之意。非有虛靈頂勁,則精神不能提起也。

含胸拔背

含胸者,胸略內涵,使氣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則氣擁胸 際,上重下輕,腳跟易於浮起。拔背者,氣貼於背也,能含胸則自能拔背, 能拔背則能力由脊發,所向無敵也。

松腰

腰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後兩足有力,下盤穩固;虛實變化皆由腰 轉動,故曰:“命意源頭在腰際”,由不得力必於腰腿求之也。

分虛實

太極拳術以分虛實為第一義,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則右腿為實,左腿為虛;全身皆坐在左腿,則左腿為實,右腿為虛。虛實能分,而後轉動輕靈,毫不費力;如不能分,則邁步重滯,自立不穩,而易為人所牽動。

沉肩墜肘

沉肩者,肩鬆開下垂也。若不能松垂,兩肩端起,則氣亦隨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墜肘者,肘往下松垂之意,肘若懸起,則肩不能沉,放人不遠,近於外家之斷勁矣。

用意不用力

太極拳論雲: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練太極拳全身鬆開,不便有分毫之拙勁,以留滯於筋骨血脈之間以自縛束,然後能輕靈變化,圓轉自如。

上下相隨

上下相隨者,即太極拳論中所雲: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 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也。手動、腰動、足動,眼神亦 隨之動,如是方可謂之上幣相隨。有一不動,即散亂也。

內外相合

太極拳所練在神,故雲:“神為主帥,身為驅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舉動輕靈。架子不外虛實開合;所謂開者,不但手足開,心意亦 與之俱開,所謂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與之俱合,形與神合一,即內外合為一氣, 則渾然無間矣。

相連不斷

外家拳術,其勁乃後天之拙勁,故有起有止,有線有斷,舊力巳盡,新力未生,此時最易為人所乘。太極拳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終,綿綿 不斷,周而復始,迴圈無窮。原論所謂“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又日 “運勁如抽絲”,皆言其貫串一氣也。

動中求靜

外家拳術,以跳擲為能,用盡氣力,故練習之後,無不喘氣者。太極拳以靜禦動,外動內靜,雖動猶靜,故練架子愈慢愈好。使則呼吸深長,氣沉丹田,自無血脈憤張之弊。學者細心休會,庶可得其意焉。

結語:看完了楊式太極拳的掌形,大家是否都有所感悟呢,太極拳對於掌法都有要求,大家要留意掌形,這樣才能更好的打好太極拳,希望每一個練習楊式太極拳的朋友,都能打好楊式太極拳,身體健康。

這種手部受傷不少人稱其為是“吃蘿蔔乾”。很多經常推手的人難免會“吃蘿蔔乾”。這是因為在推手中發人,有的時候十分輕鬆,用手掌一推,幾乎感覺不到反作用力。>>>楊式太極拳 瞭解拳架特點輕鬆練習

然而,有的時候由於不得勢不得機,是屬於主觀的硬推,就會感覺到很大的反作用力,這種情況下,無論是衝擊性的接觸還是“軟著陸”的接觸,“虎口太開”的手就有可能受傷。我第一次“吃蘿蔔乾”,是在某次推手中由於不得勢不得機雙手猛地一推,人是被推出去了,我一隻手的虎口根部卻突然感到像是被什麼緊緊咬住似的劇烈疼痛起來,虎口根部的掌內與手背部位也馬上像吹氣球似地腫了起來,並且火辣辣地熱燙。顯然這是拇指的指骨、第一掌骨驟然反關節引起的魚際部軟組織急性損傷。

這拇指就像是“蘿蔔乾”,拇指的反關節就像是“吃”。稱這種手的急性損傷為“吃蘿蔔乾”倒是蠻形象的。而究其原因,除了不得勢不得機,還有手的不得法“虎口太開”了。拇指與食指太張開了,尤其是拇指向外翹起,如果發人時碰到拇指先接觸到對方身體,拇指骨與第一掌骨、第一掌骨與腕骨的橫向承受力是有限的,就有可能會急性受傷。

我二十歲開始曾經做了近二十年的外線工,在電杆上用三腳板登高,兩條板在電杆上上下相距一公尺多,要用一隻手將自己從下面一條板拎到上面一條板使得一段一段往上爬,手指的握力十分重要,其它很多外線工作手指的握力也十分重要。因此,我五指關節都要比一般人略大些。如我這樣的拇指也會受傷,除了特別的人以外,應該是一般的人“虎口太開”去推人都是有可能會受傷的了。

因此,我認為拇指與食指40度左右的張開角度就已經是屬於“虎口太開”了、而拇指背翹是錯誤的。因為由實踐可以檢驗證明拇指微呈弧形可以有效地避免拇指各關節著力從而保護拇指,拇指背翹當橫向受力時,拇指各關節尤其容易受傷,而且拇指背翹其各關節肯定是沒有放鬆的。由此看來,許多武術的掌將拇指藏起來肯定是有保護拇指的道理在內的。>>>楊式太極拳拳譜 小架拳譜輕靈黏隨

我在第一次“吃蘿蔔乾”得出了上述這樣的結論後,心想以後用手發人拇指與食指一定不要太張開。然而在此後的推手驟然發人中,這種意識根本來不及發生作用,於是這樣的受傷也就仍然重複發生,往往是舊傷未愈,新傷又添。因為受過傷的手儘管感到沒有疼痛了卻是屬於並沒有完全痊癒之前還特別容易再次受傷,以致我的兩隻手都反復受過幾次傷。

這樣,我漸漸意識到推手發人時拇指與食指不要太張開了是不能用意識來控制的,是必須由不經過意識支配的潛意識來控制的。而要達到由潛意識來控制,就必須在日常的練拳中去培養、建立這樣的潛意識。於是,我在練拳中才重視起拇指與食指張開的角度小一些,並且儘量不使得拇指背翹。

楊式太極拳掌的朝向:

太極拳的掌除了上述以外,還有一個往前的朝向問題。不少前輩認為太極拳的掌不論是攬雀尾、如封似閉的雙手按,還是摟膝拗步、單鞭的單手按,手掌都是斜對前方的。然而,據說規範的做法是手掌面正對前方。我認為這種所謂規範的做法是錯誤的。因為所有太極拳出掌其手臂都是圍抱狀弧形的,這是具有太極拳獨特重要武術作用的。>>>楊式太極拳 十套徒手套路簡單簡介

而要圍抱狀弧形的手臂做到手掌面正對前方這是十分彆扭、違反自然放鬆的。推手等實際應用中用手推人也不是瞬間一下子全手掌與對方相接觸,而是小指一邊的掌面先與對方人體相接觸,然後才是全掌。這其中應該也是具有保護拇指作用的。而這樣的出掌,不僅掌形必定是微凹的,而且出掌在未完全接觸到對方之前,手掌必然都是斜對前方的。

所以,太極拳對於手掌的要求除了朝向,可以概括為“五指略舒微曲、指間略離、掌心微凹”,拇指與食指也是屬於“略離”的。這樣的掌形也正是“氣注乎掌心勞宮穴而後達乎指尖”的需要。現在又有人認為太極拳的掌應該是“五指自然伸直,不微曲”。我認為這種說法不夠完整與恰當。因為上述的“開中求合、曲中求直”、“五指略舒,不可挺直,掌意含虛”、“手掌微成凹形”都反映了整個手背是有淺弧形或者說是微曲形的。

而掌心微凹也必然手指是有淺弧形的。淺弧形的手指與掌背按照一般的文字概念是不能稱為“自然伸直”的,而是屬於“微曲”。而“自然伸直”加上“不微曲”,又沒有“手掌微凹”的說明是容易使人誤會為手掌與手指在一個平面的。而如果手掌與手指在一個平面的掌形與楊澄甫先生等太極拳家的上述說法明顯就是相背的了。所以,太極拳的掌形直白的說法還是以“五指略舒微曲、指間略離、掌心微凹”為妥,而太極拳鍛煉是應該重視這樣掌形的。>>>楊式太極拳 初學者需注意的五點

楊式太極拳十要領:

虛靈頂勁

頂勁者,頭容正直,神貫於頂也。不可用力,用力則項強,氣血 不能流通,須有虛靈自然之意。非有虛靈頂勁,則精神不能提起也。

含胸拔背

含胸者,胸略內涵,使氣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則氣擁胸 際,上重下輕,腳跟易於浮起。拔背者,氣貼於背也,能含胸則自能拔背, 能拔背則能力由脊發,所向無敵也。

松腰

腰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後兩足有力,下盤穩固;虛實變化皆由腰 轉動,故曰:“命意源頭在腰際”,由不得力必於腰腿求之也。

分虛實

太極拳術以分虛實為第一義,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則右腿為實,左腿為虛;全身皆坐在左腿,則左腿為實,右腿為虛。虛實能分,而後轉動輕靈,毫不費力;如不能分,則邁步重滯,自立不穩,而易為人所牽動。

沉肩墜肘

沉肩者,肩鬆開下垂也。若不能松垂,兩肩端起,則氣亦隨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墜肘者,肘往下松垂之意,肘若懸起,則肩不能沉,放人不遠,近於外家之斷勁矣。

用意不用力

太極拳論雲: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練太極拳全身鬆開,不便有分毫之拙勁,以留滯於筋骨血脈之間以自縛束,然後能輕靈變化,圓轉自如。

上下相隨

上下相隨者,即太極拳論中所雲: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 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也。手動、腰動、足動,眼神亦 隨之動,如是方可謂之上幣相隨。有一不動,即散亂也。

內外相合

太極拳所練在神,故雲:“神為主帥,身為驅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舉動輕靈。架子不外虛實開合;所謂開者,不但手足開,心意亦 與之俱開,所謂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與之俱合,形與神合一,即內外合為一氣, 則渾然無間矣。

相連不斷

外家拳術,其勁乃後天之拙勁,故有起有止,有線有斷,舊力巳盡,新力未生,此時最易為人所乘。太極拳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終,綿綿 不斷,周而復始,迴圈無窮。原論所謂“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又日 “運勁如抽絲”,皆言其貫串一氣也。

動中求靜

外家拳術,以跳擲為能,用盡氣力,故練習之後,無不喘氣者。太極拳以靜禦動,外動內靜,雖動猶靜,故練架子愈慢愈好。使則呼吸深長,氣沉丹田,自無血脈憤張之弊。學者細心休會,庶可得其意焉。

結語:看完了楊式太極拳的掌形,大家是否都有所感悟呢,太極拳對於掌法都有要求,大家要留意掌形,這樣才能更好的打好太極拳,希望每一個練習楊式太極拳的朋友,都能打好楊式太極拳,身體健康。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