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太極拳資料 淺談太極拳的纏絲與抽絲

太極拳是中華武術, 在歷史的發展中, 太極拳流派已經形成多種, 在眾多門派的總結之下, 得出了太極拳的纏絲和抽絲。 太極拳教程有詳細的講解, 學習太極拳教學你會發現太極拳的神奇變化, 下面隨著太極拳資料學習一下吧!

淺談太極拳的纏絲與抽絲

太極拳中纏絲和抽絲是每個練習者必學的內容, 也是非常重要的內容, 人人都知道陳式太極拳的纏絲理論精闢, 每個動作都需要螺旋纏絲。

抽絲是楊式太極拳理論精典, 一動運勁如抽絲。 目前在世界上流傳最為古老的太極拳五大流派陳、楊、吳、武、孫,

以及近代流傳的太極拳套路都是直接或間接的來源於陳式太極拳。

但是對纏絲與抽絲應該怎樣去認識理解。 在我的筆下談一談自己的見解, 供太極拳愛好者參考與研究。

從目前世界的先進程度、社會的發展、環境的改變, 太極拳的養生功效也可以健身、可延年益壽、也可以修身養性。

太極拳螺旋纏蠶絲的練習

關於太極拳運動螺旋纏絲及抽絲, 應怎樣練習, 怎樣使學者領會掌握, 易學易懂, 接受的快, 受益得廣。

首先就要看教練員是否能將太極拳的螺旋纏絲, 運勁如抽絲的理論精典講出來, 並親自示範給學習者。 如果只從書本上得到理論, 不能示範, 那只是黑板上種田, 學習者只有根據理論來研究、揣摩, 它的收效就慢多了。

甚至有些講也講不出來, 更做不出, 那就更見效的慢了。 太極拳教練員都知道“練太極拳以腰為主宰, 腰似車軸氣如輪。 ”怎樣去體會、理解和感受這句太極拳的精典呢?從字面上講, 腰一軸一輪, 它的運行不就是弧形、圓形的連綿不斷纏絲運動嗎?

世界上流行的傳統太極拳從陳家到楊家, 其中演變的各種格式太極拳, 雖然套路形式有區別, 但是理論上是一脈相承的。

為什麼從陳式太極拳衍變成各式太極拳的形式區別其原因有三。

其一, 一般認為陳式太極拳難學難練, 由於社會的發展。 人們以強身健體為主, 對於陳式的纏絲螺旋不過高標準要求, 久而久之會使套路形式的衍變。

其二, 通過正規的訓練, 名師的指點,

刻苦的演練, 將套路有繼承也有發展, 這樣將套路有規矩而脫規矩, 也使套路的形式改變。

其三, 將套路學會了, 就認為可以了, 只學了皮毛, 不去精益求精, 這樣的傳下來, 自然而然的套路就有所改變了, 更不能談內勁的功夫。

如何提高纏絲勁

加強陳氏太極拳的纏絲功訓練, 是快速掌握陳氏太極拳基本技術、基本要領的有效方法之一。

在纏絲功訓練中, 把步形、手形、站樁與纏絲勁等有機結合, 為套路練習打下一定的基礎, 把它作為基本功總結成為一個運動規律, 就是一個運動體系。 這個運動體系是以丹田為核心, 一動全身動, 一個關節一個關節貫穿起來, 一氣貫通, 分三種運動形式。

第一種運動形式就是丹田左右旋轉。

手的動作, 有小指先轉和大指先轉, 整個運動就好像在一個太極球中, 運動的路線不出這個範圍。 開的步子可大可小, 但是一定要保證軀幹不出這個範圍。

就拿單手定步正面纏絲舉例, 右手往外開的時候, 氣是往手上走的, 就像開電門一樣。 往後, 就像關電門一樣, 氣是往丹田回來。 右手往外走的時候, 氣走到手指為陽極, 再往外走就出了界限, 這時就需要轉變, 陽極生陰。

一轉, 氣從手往裡來到丹田, 所以由外往裡來, 這個過程就叫做陽極生陰.等氣到丹田以後就是陰極, 這個時候就不能再往左走了, 再往這個方向去就出了界限, 又到了需要轉變的時候, 稱之為陰極生陽。

一變氣到命門, 到背, 到肩, 到肘, 最後又到手,

這叫陰極生陽。 下肢的動作是和上身相通的, 手與腳相通, 肘與膝相通, 肩與胯相通。 手一轉氣往裡來, 腳上的氣也是往裡來, 終點都是丹田。

核心在丹田, 上身走, 氣到手或到丹田, 下肢呢, 大部分也隨, 有的動作是不同的, 這是第一種運動形式。 氣進氣出, 是一種纏絲的方式, 丹田的旋轉是往右轉, 往左轉。

第二種運動形式是丹田前後旋轉, 比方起勢, 一起一落, 並沒有左右旋轉, 丹田是前後旋轉。 前後旋轉的時候, 手往上升的時候, 氣是往手上去的, 手往下落的時候, 氣是往丹田來。 手分開的時候, 氣往手上走, 手合的時候, 氣往丹田來。

第三種運動形式呢, 丹田既有前後又有左右, 轉四個方向, 這個運動形式就叫第三種運動形式。

纏絲功動作很簡單, 通過簡單的動作,找到這個運動規律,把這個方法運用到套路練習當中去,套路動作雖然非常複雜,但總歸都脫不了這個運動規律。

什麼是運勁如抽絲

《太極拳經歌訣六》指出,“運若抽絲處處明”,《十三勢行功心解》也有“運勁如抽絲”之說,可見抽絲勁在太極拳中的重要性。

抽絲勁,又名纏絲勁,亦稱螺旋勁,陳式至今一直沿用纏絲勁之名,楊家早先亦用纏絲勁之名,後一般均稱抽絲勁。那末,何謂抽絲勁呢?它有沒有具體的運勁路線呢?有的。

抽絲的意思,並不僅是指緩緩直拉而出,乃是指太極拳的一切動作的運勁,都要旋轉出入,如同來福線的螺絲形狀一樣。而抽絲不外順抽、逆抽(一名正抽、反抽)兩項,出為順抽,入為逆抽,順如陽轉,逆若陰旋。

順抽,是由足跟至手指之抽;逆抽,是由手指回歸足跟之抽。其路線則是交叉而出,交叉而入,即左足右手,右手左足;右足左手,左手右足。順抽,又稱為“開”;逆抽,又稱為“合”。

太極拳沒有一項運勁沒有抽絲勁,非一順一逆,即雙順或雙逆;也沒有一項運勁,可以離開開合二勁。

太極拳架子內勁的運用,雖然不出順、逆兩種抽絲,但是由於其中姿勢與方向的關係,則有種種的不同,分類以區別,尚有十種,統稱為“十二抽絲”,就是:順抽、逆抽、左抽、右抽、大抽、小抽、進抽、退抽、裡抽、外抽、上抽、下抽。

可以說,太極拳的所有運勁,沒有一項不在此十二抽絲之中。如果太極拳沒有了抽絲勁,那末,其外形雖走圓形運動,而內中之勁仍為直來直去,也就不可能產生以輕制重的功用。

因而抽絲勁是太極拳最基本的動作和運勁路線。需要指出的是,太極拳式中沒有一個拳式運用的是十二抽絲中某一項抽絲,而大多表現為幾項抽絲的聯合運用。先從八法、五步說起。

八法是由擁旋轉以變捋,是逆抽絲;由捋旋轉以變棚,是順抽絲。擠為聯合之掤勁,是雙順抽絲。按亦為雙順抽絲。采為反方向之擠,亦與捋近似,為雙逆抽絲。

捋則比較複雜,狹義的捌,如野馬分鬃,為順逆抽絲;廣義的挒,則視具體情況而定,大致用拳、掌、手者,為順抽絲,用足者為逆抽絲;肘為順抽絲,靠為順抽絲。

五步是前進、後退為進、退、順、逆抽絲;左顧、右盼為左、右、順、逆抽絲;中定頗為特殊,狹義的中定狀態,無抽絲勁可言,而一旦與對手周旋,則可隨時運用順、逆抽絲和不同姿勢與方向的左、右、大、小、進、退、裡、外、上、下的其他十種田兆麟先生抽絲勁。

再從拳式舉例說明之

1、左右攬雀尾是左、大、順抽絲與右、小、逆抽絲;右、大、順抽絲與左、小、逆抽絲。

2、左右野馬分鬃,是左、外、順抽絲與右、裡、逆抽絲i右、外、順抽絲與左、裡、逆抽絲。

3、左右摟膝拗步,是左、上、進、順抽絲與右、下、退、逆抽絲;右、上、進、順抽絲與左、下、退、逆抽絲。

4、左右雲手,是左、右順抽絲。

5、左右倒攆猴,是進、退、裡、外、上、下順逆抽絲。

6、轉身蹬腳,是雙逆抽絲。

如果能將十二抽絲勁運用純熟,還可以去掉太極拳練中易犯的缺點、毛病,如低頭、曲項、腆胸、駝背、鼓腰、撅臀、露肩、揚肘、摺胯、撇襠、直膝、歪足等現象。

因為在運勁時,若發生上舉諸病中之一種,那麼,足跟與手指之間的抽絲勁,不但不能圓活順遂地運行,而且在運行中間非斷不可,並還將會出現拳論上批評的“缺陷”、“凸凹”、“斷續”現象,也就談不到有搠勁,無棱角,一動無有不動,節節貫串,以輕制重的功用了。

所謂“運勁如抽絲”.指的並不是蠶吐絲.而是指過去北方農村婦女紡線時,一手轉動紡車,一手抽動棉花,一抽一送,形成棉絲線,纏繞到錠子上的情形。用紡車紡線.需要左右手的配合,一來一往,折疊轉換。

武禹襄觀察婦女紡線時的動作,把它運用到太極拳的演練上,提出了“運勁如抽絲”“往復須有折疊,進退須有轉換”“要一線串成”,“勿使有缺陷處,勿使有凸凹處,勿使有斷續處。

其根在腳.發于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等太極拳的運勁要領。我認為這是首先要搞清楚的。

對太極拳勁力的運行和發放,武禹襄是這樣表述的:“運勁如抽絲,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這是對太極拳勁力特點的整體描述。

太極拳的發勁是一個整體動作,不是局部力量。既然是整體發勁.那麼,在發勁之前,就要有一個運勁的過程,通過運勁,把周身的勁力彙聚到一點.這就是蓄勁.然後再發放出去。

這樣一個運勁、蓄勁、發勁的過程,要“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在這個過程中,有三個點是要注意的。

一是腳,腳是勁力的根源,再加上腿的傳遞,所以要求“邁步要貓行”。如果做不到“邁步如貓行”,腳下就沒有根基,就做不到“運勁如抽絲”,也不能蓄勁。

二是腰,腰是勁力運行的中樞。

三是上肢的肩、肘、手,它們是發力點。

在運勁、蓄勁、發勁中,這三個部位必須要周身一家,才能發勁完整。所以,在運勁的過程中,首先要做到“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

結語:以上對太極拳的纏絲和抽絲做了詳細的介紹,希望練習者在練習前能夠仔細的學習下,對你的太極境界有很大的幫助,在練習中,你會發現,太極拳不僅是門武術,也是門修身養性的活功夫。

通過簡單的動作,找到這個運動規律,把這個方法運用到套路練習當中去,套路動作雖然非常複雜,但總歸都脫不了這個運動規律。

什麼是運勁如抽絲

《太極拳經歌訣六》指出,“運若抽絲處處明”,《十三勢行功心解》也有“運勁如抽絲”之說,可見抽絲勁在太極拳中的重要性。

抽絲勁,又名纏絲勁,亦稱螺旋勁,陳式至今一直沿用纏絲勁之名,楊家早先亦用纏絲勁之名,後一般均稱抽絲勁。那末,何謂抽絲勁呢?它有沒有具體的運勁路線呢?有的。

抽絲的意思,並不僅是指緩緩直拉而出,乃是指太極拳的一切動作的運勁,都要旋轉出入,如同來福線的螺絲形狀一樣。而抽絲不外順抽、逆抽(一名正抽、反抽)兩項,出為順抽,入為逆抽,順如陽轉,逆若陰旋。

順抽,是由足跟至手指之抽;逆抽,是由手指回歸足跟之抽。其路線則是交叉而出,交叉而入,即左足右手,右手左足;右足左手,左手右足。順抽,又稱為“開”;逆抽,又稱為“合”。

太極拳沒有一項運勁沒有抽絲勁,非一順一逆,即雙順或雙逆;也沒有一項運勁,可以離開開合二勁。

太極拳架子內勁的運用,雖然不出順、逆兩種抽絲,但是由於其中姿勢與方向的關係,則有種種的不同,分類以區別,尚有十種,統稱為“十二抽絲”,就是:順抽、逆抽、左抽、右抽、大抽、小抽、進抽、退抽、裡抽、外抽、上抽、下抽。

可以說,太極拳的所有運勁,沒有一項不在此十二抽絲之中。如果太極拳沒有了抽絲勁,那末,其外形雖走圓形運動,而內中之勁仍為直來直去,也就不可能產生以輕制重的功用。

因而抽絲勁是太極拳最基本的動作和運勁路線。需要指出的是,太極拳式中沒有一個拳式運用的是十二抽絲中某一項抽絲,而大多表現為幾項抽絲的聯合運用。先從八法、五步說起。

八法是由擁旋轉以變捋,是逆抽絲;由捋旋轉以變棚,是順抽絲。擠為聯合之掤勁,是雙順抽絲。按亦為雙順抽絲。采為反方向之擠,亦與捋近似,為雙逆抽絲。

捋則比較複雜,狹義的捌,如野馬分鬃,為順逆抽絲;廣義的挒,則視具體情況而定,大致用拳、掌、手者,為順抽絲,用足者為逆抽絲;肘為順抽絲,靠為順抽絲。

五步是前進、後退為進、退、順、逆抽絲;左顧、右盼為左、右、順、逆抽絲;中定頗為特殊,狹義的中定狀態,無抽絲勁可言,而一旦與對手周旋,則可隨時運用順、逆抽絲和不同姿勢與方向的左、右、大、小、進、退、裡、外、上、下的其他十種田兆麟先生抽絲勁。

再從拳式舉例說明之

1、左右攬雀尾是左、大、順抽絲與右、小、逆抽絲;右、大、順抽絲與左、小、逆抽絲。

2、左右野馬分鬃,是左、外、順抽絲與右、裡、逆抽絲i右、外、順抽絲與左、裡、逆抽絲。

3、左右摟膝拗步,是左、上、進、順抽絲與右、下、退、逆抽絲;右、上、進、順抽絲與左、下、退、逆抽絲。

4、左右雲手,是左、右順抽絲。

5、左右倒攆猴,是進、退、裡、外、上、下順逆抽絲。

6、轉身蹬腳,是雙逆抽絲。

如果能將十二抽絲勁運用純熟,還可以去掉太極拳練中易犯的缺點、毛病,如低頭、曲項、腆胸、駝背、鼓腰、撅臀、露肩、揚肘、摺胯、撇襠、直膝、歪足等現象。

因為在運勁時,若發生上舉諸病中之一種,那麼,足跟與手指之間的抽絲勁,不但不能圓活順遂地運行,而且在運行中間非斷不可,並還將會出現拳論上批評的“缺陷”、“凸凹”、“斷續”現象,也就談不到有搠勁,無棱角,一動無有不動,節節貫串,以輕制重的功用了。

所謂“運勁如抽絲”.指的並不是蠶吐絲.而是指過去北方農村婦女紡線時,一手轉動紡車,一手抽動棉花,一抽一送,形成棉絲線,纏繞到錠子上的情形。用紡車紡線.需要左右手的配合,一來一往,折疊轉換。

武禹襄觀察婦女紡線時的動作,把它運用到太極拳的演練上,提出了“運勁如抽絲”“往復須有折疊,進退須有轉換”“要一線串成”,“勿使有缺陷處,勿使有凸凹處,勿使有斷續處。

其根在腳.發于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等太極拳的運勁要領。我認為這是首先要搞清楚的。

對太極拳勁力的運行和發放,武禹襄是這樣表述的:“運勁如抽絲,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這是對太極拳勁力特點的整體描述。

太極拳的發勁是一個整體動作,不是局部力量。既然是整體發勁.那麼,在發勁之前,就要有一個運勁的過程,通過運勁,把周身的勁力彙聚到一點.這就是蓄勁.然後再發放出去。

這樣一個運勁、蓄勁、發勁的過程,要“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在這個過程中,有三個點是要注意的。

一是腳,腳是勁力的根源,再加上腿的傳遞,所以要求“邁步要貓行”。如果做不到“邁步如貓行”,腳下就沒有根基,就做不到“運勁如抽絲”,也不能蓄勁。

二是腰,腰是勁力運行的中樞。

三是上肢的肩、肘、手,它們是發力點。

在運勁、蓄勁、發勁中,這三個部位必須要周身一家,才能發勁完整。所以,在運勁的過程中,首先要做到“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

結語:以上對太極拳的纏絲和抽絲做了詳細的介紹,希望練習者在練習前能夠仔細的學習下,對你的太極境界有很大的幫助,在練習中,你會發現,太極拳不僅是門武術,也是門修身養性的活功夫。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