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神經科>正文

孩子共濟失調型大腦性癱瘓症狀及治療

共濟失調大腦性癱瘓可作為小兒缺血缺氧性腦病的惟一症狀出現。 病因不明, 可能與遺傳因素、宮內汞中毒、懷孕前三個月母親受射線照射有關。 病理可見小腦硬化性病變、先天性萎縮及發育不全, 大腦可受損, 那麼孩子共濟失調型大腦性癱瘓都有哪些症狀表現呢?有哪些好的治療方法?

共濟失調型腦癱多因小腦障礙造成, 發病率較低。 患兒最初表現為肌張力減低和活動減少, 患兒長大後, 在軀體四肢欲協調運動時, 如坐、立和行走時, 出現明顯的小腦功能障礙, 表現為坐姿不穩、伸手取物動作不協調、步態笨拙而經常跌倒、走路時軀幹不穩伴頭部略有節律的運動等。

肌力正常, 腱反射存在, 蹠反射屈性或伸性, 無肌萎縮。 有些病例共濟失調伴肌痙攣, 無肌張力減低, 稱痙攣性共濟失調性雙側癱, 隨患者生長發育病情可有好轉。 大齡兒童可見小腦性步態、肢體共濟失調、眼震和發音不連貫等, 需與肌陣攣、舞蹈病、手足徐動、肌張力障礙及震顫等鑒別。

共濟失調型腦癱治療計畫應以最大限度地改善患兒功能並提高其生活品質為目標, 盡可能減少繼發性關節畸形和軟組織攣縮, 儘量推遲或避免手術治療。 常用的治療方法包括:物理治療通過增加關節活動度, 調整肌張力, 提高運動控制能力、協調能力、力量和耐力等來改善運動功能,

增強生活自理能力。 常用的技術包括:體位元性治療、軟組織牽伸、調整肌張力技術、功能性主動活動強化訓練、肌力和耐力訓練、平衡和協調控制、物理因數輔助治療等等。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