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夏秋之交 你的身體吃得消嗎?

“一夏無病三分虛”。 立秋過後, 天氣雖然並未出現真正意義上的秋涼, 但晝熱夜涼的氣候, 易使人倦怠、乏力、食欲不振, 夏困秋乏現象在這一時期同時出現。 根據中醫“春夏養陽, 秋冬養陰”的原則, 此時中醫調理十分必要。 但調理關鍵是要分清虛實、對症補益。
國家級名中醫湯金土教授說, 夏季氣候炎熱, 陽氣蒸騰, 人體新陳代謝處於旺盛期, 入難敷出, 人的陽氣特別虛, 到了夏末秋初, 極易出現功能紊亂、脾胃功能減退、食欲不振、倦怠等虛症。 如果不能及時、科學地調理身體, 人體就會發生狀況, 出現這樣那樣的毛病。


因此這個時候如果進補調理得當, 不僅可以調理虛損,還能起到養生健身的作用。 最佳辦法就是採取“先清解, 後補益”的中醫清補調理。
“所謂清補, 就是指先把體內產生的毒素、油膩清除, 保證全身通暢, 再服用一些養陰生津、滋陰補腎的補品。 大部分傳統的滋補佳品, 如人參、鹿茸等都因為性熱上火而不宜服用。 ”湯金土教授說, 中醫清補調理一般以甘平、甘涼補益氣陰、氣津之品為主, 兼以清熱祛濕。 並在補氣生津之時, 注意健脾胃, 從而達到體內陰陽虛實的平衡。
知名老中醫, 原省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吳康健教授強調, 人的身體, 有如一口井, 夏末秋初, 外面環境雖然還是很熱, 但有些人體內是寒的。 此時, 對於一些身體虛困的人,
如果能及時調理受補, 就會出現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據數十年的臨床經驗, 兩位老專家認為下列三類人此時急需中醫調理:
女人

女性朋友在夏末秋初的不適症狀可能更多, 伴隨中醫所講的各種虛症, 包括:氣虛——氣短心悸、倦怠乏力、動則氣促;血虛——頭昏眼花、失眠多夢、面黃色斑、易脫髮、月經不調;脾虛——貧血、身體發胖或消瘦、肢冷乏力、腸胃不好、便秘或便溏;肺虛——虛喘咳嗽、反復呼吸系統感染、易感冒;腎虛——腰酸背痛、頭腦昏沉、記憶力減退、精神萎靡。 因此及時科學的中醫調理顯得尤為迫切。
中老年人

在夏季, 中老年人容易出現氣虛、陰虛或者氣陰兩虛的症狀。 神疲乏力、心悸氣短、少氣懶言屬於氣虛症狀;頭暈目眩,

潮熱盜汗、耳鳴健忘、煩躁失眠等屬於陰虛症狀, 陰虛的主要表現一是形體消瘦、心煩氣躁同時脾氣不大好;經常口渴、喜歡喝冷飲;盜汗、手足心發汗冒熱;小便黃且舌頭紅、大便乾燥、便秘;臉色常發紅發燙;睡眠不好等等。 中醫一般採用健脾養胃, 解暑散熱, 生津止渴的清補調理。
兒童

炎熱夏季易使兒童得“暑熱症”。 主要表現為夜間多汗、心煩急躁, 睡眠不寧, 容易興奮。 採取中醫調治不僅可以益氣養陰生津, 還能祛濕, 即清理胃腸道, 健脾和胃。
當然, 夏秋之交, 還要將心情平靜下來, 防焦戒躁, 始終保持“遇事不怒”的氣度。 在生活起居方面, 要做到既有規律, 又不苛求, 飲食清淡、營養充足。 為了保證足夠的休息, 每天的午睡則是不可少的。

午睡時間不宜過長, 15分鐘至1個小時以內為宜, 這樣既有助於機體疲勞狀態的消除, 又可避免出現“越睡越困”的現象。
經驗豐富的兩位老中醫, 湯金土教授和吳康健教授提醒大家, 夏秋之交的中醫調理, 一定要掌握適應, 謹慎視自身狀況有所選擇, 不要盲目跟風進補, 最好還是向醫生詳細諮詢, 針對自己的體質來制定科學的進補、中醫調理方法。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