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望皮膚之面黃色濁,陰黃
關鍵字:面黃色濁,陰黃。 面黃色濁,陰黃的形象為:面色淡黃,晦暗如煙熏,印堂、準頭明潤。舌質淡嫩,苔膩灰黑。 主病:脾腎陽虛;脾胃寒濕;濕多熱少;氣血雙虧。 病例:陰黃。脾虛血虧,寒濕鬱積(急性傳染性黃疸型肝炎)
2017-03-07 65 -
中醫望皮膚之腰背麻疹
關鍵字:腰背麻疹。 腰背麻疹的形象為:出疹初為鮮紅色斑疹或斑丘疹,壓之褪色,後呈暗紅色融合成片,疹間可見正常皮膚,疹褪後有糠秕樣脫屑,留有色素沉著,約半月後消失。 主病:感受麻疹疫毒,疫毒蘊於肺脾,走竄於血絡,外發於肌膚。
2017-03-07 25 -
中醫望皮膚之面色紅黃,陽黃
關鍵字:面色紅黃,陽黃。 面色紅黃,陽黃的形象為:主色面黑,病色紅黃,兩目黃赤,面容消瘦。 主病:濕熱蘊積,濕少熱多;脾胃濕熱;肝膽濕熱。 病例:胃脘痛。濕熱蘊結,氣滯血瘀(膽管胰腺癌)
2017-03-07 125 -
中醫望皮膚之面色淡黃,陽黃
關鍵字:面色淡黃,陽黃。 面色淡黃,陽黃的形象為:面色淡黃明潤,隱約可見紅點紅紋,兩目淡黃,精神不振。舌淡紅,苔白中剝。 主病:脾虛濕盛,熱多濕少;脾虛肝鬱血滯;濕熱傷及胃陰。 病例:陽黃。脾虛肝鬱,肝膽濕熱(急性傳染性黃疸型肝炎)
2017-03-07 53 -
中醫望皮膚之旋耳瘡(奶瘡)
關鍵字:旋耳瘡(奶瘡)。 旋耳瘡(奶瘡)的形象為:眼角、鼻旁、耳前後,初起為紅斑水腫,繼之為密集的小丘疹、水泡,搔抓後有漿液滲出,乾燥後,結黃色痂皮,治療後,漸漸變暗紅色,滲出已減少,水腫消失。一般皮損呈多形性,常對稱分佈。 主病:稟
2017-03-07 54 -
中醫望皮膚之瘤贅
關鍵字:瘤贅。 瘤贅的形象為:右眶上額角有一杏核大小腫瘤,皮色正常光滑,稍透明,有毛細血管擴張。 主病:先天稟賦脾肺不足,腠理不密,外邪相搏,氣血不和,痰濕阻絡。 病例:囊性腺樣上皮瘤。
2017-03-07 15 -
中醫望皮膚之皮肌炎
關鍵字:皮肌炎。 皮肌炎的形象為:對稱性近端肌肉乏力、疼痛、麻木,或有萎縮,伴眼紫紅色斑疹等。 主病:熱毒與痰濕郁於肌膚,肌膚失養。 病例:中醫稱肌庳、肉痹。
2017-03-07 16 -
中醫診斷學的主要內容
中醫診斷學主要包括診法、診病、辨證和病案四大部分。 一、診法,是對病人進行檢查,收集與病人健康有關資料的方法。四診包括望、聞、問、切四種診法。 根據中醫學理論,人體是個有機整體。局部病變可以影響全身,內部病變能夠反映於外。這就是說,外部的
-
什麼是中醫診斷中的症、證、病、辨證
症 即症狀,是病人感到的自身異常變化及醫生通過四診獲得的異常徵象。症是分析與判斷病證的原始依據,主要包括症狀(如頭痛、咳嗽、胸悶)和體征(如面色白、舌質紅、脈弦滑)。 證 即證候,是疾病發生和演變過程中某階段本質的反映,它以一組相關的症狀
2017-03-07 10 -
什麼是病證結合
在辨病的基礎上進行辨證,是中醫學固有的獨特內容。《素問·熱論》中說:“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首先確定是由寒邪引起的熱病,然後辨別三陰三陽經中何者受病。後世的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等 ,都是遵循《內經》精神,在先辨明疾病的基礎上進行辨證
-
什麼是診法合參
中醫在診斷疾病時,主要依賴感覺器官,通過病人體內的病理變化在體表所顯示的異常徵象與病人自我感覺的不適來判斷疾病的本質。即診斷的準確性取決於醫生的主觀感覺,以及患者的主觀感覺與自述。 症狀是辨證的基礎,若症狀出現偏差,辨證辨病必然產生困難,
-
四診的綜合研究的專著
在脈學和舌診取得進展的同時,對於四診的綜合研究,亦有不少專著。明·張三錫《醫學六要》之一的《四診法》,內容雖偏重於切脈,但也詳實地記述了五官、色脈、聲診、問病、辨舌等診察方法。《醫宗金鑒·四診心法要訣》(即《樂只堂人子須知韻語》卷一),首
2017-03-07 13 -
何謂”四診法”
中醫學歷經數千年歷史的長河,演變至今已形成了獨特的診斷方法,中醫診斷方法可以概括為望診、聞診、問診和切診四個部分.這種診斷方法,尤其是診斷過程中的思維模式,區別于現代醫學,囊括了中醫學理論的精髓。這四種診法至今依然普遍使用,是中醫辨證施治
2017-03-07 10 -
古代脈學中有關脈象變動對病機的認識
在古脈學時期脈法在醫學中並不自為一個系列出現,它在構造部位上離不開經絡,在診斷方法上強調四診,色脈、色脈尺診等,其本身亦是在使用遍診諸法及人迎、脈口等等,沒有以寸口一脈做為一個系列以診諸病之說,由於它是認識疾病的各種手段中的一個組成部分
2017-03-07 19 -
脈象的變動與病(證)的機理
祖國醫學的學術思想體系將人體內外在環境看成是一個整體,將疾病看成是一個過程,將邪正兩方看成互為消長的兩種物質力量。故爾它有整體性、有辯證性,既具有原則性又具有靈話性,強調一般亦強調特殊。醫療的目的就是使機體因疾病出現的不平衡經過對疾病的
-
脈象變動之病理方面認識(四)
從預後(生死)脈中亦反映出對病機的關係,例如《內經》於脈是最重胃氣,認為無胃氣的脈是死脈,凡季節脈與五臟脈、六經脈等無胃氣即是死脈,換句話說就是失去柔和和過分刻露的有關脈象,例如春弦、夏鉤、秋毛、冬石等等,這實際上是個脈形程度變化問題。
-
脈象變動之病理方面認識(三)
分析脈象變化的程度亦是表得病機的重要方法,自然它亦會聯繫到生理、病理乃至預後等問題。例如《內經》中論述季節、五臟,六經的生理、病理,死證脈對就是用某些脈象結合胃氣的有無多少,亦就是具體脈象的突出程度,來說明其機制的。 除此以外結合臨床病
-
脈象變動之病理方面認識(二)
用對比的方法辨脈和病機在古脈學中尤為常見,這可能是與中醫的理論體系的基礎是陰陽有關。因為二分法在中醫學的各個領域中都是表現得突出的,脈診亦不例外,如《素問·脈要精微論》:“來疾去徐,上實下虛,為厥巔疾;來徐去疾,上虛下實,為惡風也。”“
-
圖解性質的脈圖
脈圖性質的書或脈書所附的圖,大多數是圖解或圖表。出現最早又佚失了的“手檢圖”,按李時珍據《脈經》第十卷的殘文所恢復的就是屬於圖解性質。標題是“氣口九道脈”。文為:“手檢圖日:脈為五臟華蓋,日以應天,解理萬物,主行精氣,法五行,應四時,知
2017-03-07 12 -
如何認識和發展以脈辨病機
以脈辨病機主要是對於脈診在辨證中知常達變的問題,常易知而變是難以瞭解和掌握的。古人以常為“經”,經即是常,古人亦名為“典要”,就是現在的常規,一般情況的意思;變是“權”。 戴震曾說:“權,所以別輕重也,凡此重彼輕,千古不易者,常也,常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