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低血糖綜合征

養生之道網導讀:

什麼是低血糖綜合征?低血糖綜合征是一種多病因綜合征, 可發生廣泛的神經系統損害與併發症需要及時治療。 延誤診斷與治療會造成永久性的神經病變而不可逆轉, 那麼, 低血糖綜合征有什麼症狀呢?該如何治療?一起來看看。

什麼是低血糖綜合征?

低血糖綜合征(hypoglycemic syndrome)是一組由多種病因引起的綜合征。 血糖濃度常低於3.36mmol/L(60mg/dl), 嚴重而長期的低血糖症可發生廣泛的神經系統損害與併發症。 常見的有功能性低血糖與肝源性低血糖, 其次為胰島素瘤及其他內分泌性疾病所致的低血糖症。

低血糖綜合征常被誤診為癔病、癲癇、精神病、腦瘤與腦炎等, 經過恰當治療後, 症狀可迅速好轉。 早期識別低血糖綜合征甚為重要, 可達治癒目的, 延誤診斷與治療會造成永久性的神經病變而不可逆轉, 後果不佳。

低血糖綜合征的病因:

低血糖病因很多, 據統計可多達100種疾病, 近年來仍在發現其他病因。 低血糖的常見病因有胰島素瘤、應用降糖藥物、胰腺外腫瘤、早期糖尿病以及胃腸手術後等使血糖過度利用;皮質醇等激素不足, 糖原沉積症等酶缺乏病;肝硬化、肝癌等獲得性肝病;重度營養不良、妊娠後期等營養底物不足;乙醇、心得安、水楊酸等其它因素使血糖生成不足, 等等, 均可導致低血糖。 神經體液對胰島素分泌及/或糖代謝調節欠穩定,

或因迷走神經緊張性增高, 使胃排空加速可引起功能性低血糖。

低血糖綜合征大致可分為器質性低血糖(指胰島和胰外原發病變, 造成胰島素、C肽或胰島素樣物質分泌過多所致)、功能性低血糖(指患者無原發性病變, 而是由於營養和藥物因素等所致)、反應性低血糖(指患者多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 迷走神經興奮, 使得胰島素分泌相應增多, 造成臨床有低血糖表現)。

10314例屍檢中證實44例(0.4%)為胰島素瘤。 正常人血糖受多因素調控, 如中樞神經系統、內分泌腺、肝臟、胃腸、營養、以及運動等因素等。 升糖激素有胰高糖素、腎上腺素、腎上腺皮質激素、生長激素、甲狀腺素及一些胃腸激素等。 降糖激素僅有胰島素及C肽。

血糖升降還可受很多生理因素的影響, 如禁食48~72h, 劇烈運動, 飲酒, 哺乳可致低血糖, 新生兒及老年人血糖往往偏低等。 低血糖也可由長期糖攝取不足或吸收不良引起。 肝糖原儲備減少, 肝糖原分解酶減少, 促進血糖升高的激素不足, 胰島素與C肽或其他降糖物質增多。

低血糖的症狀與體征可有以下臨床表現:

1、交感神經系統興奮表現

低血糖發生後刺激腎上腺素分泌增多, 可發生低血糖症候群, 此為低血糖的代償性反應, 患者有面色蒼白、心悸、肢冷、冷汗、手顫、腿軟、周身乏力、頭昏、眼花、饑餓感、恐慌與焦慮等, 進食後緩解, 如低血糖逐漸發展則可出現下列臨床表現。

2、意識障礙症狀

大腦皮層受抑制, 意識朦朧, 定向力、識別力減退,

嗜睡、多汗、震顫、記憶力受損、頭痛、淡漠、抑鬱、夢樣狀態, 嚴重時癡呆, 有些人可有奇異行為等, 這些神經精神症狀常被誤認為精神錯亂症。

3、癲癇症狀

低血糖發展至中腦受累時, 肌張力增強, 陣發性抽搐, 發生癲癇或癲癇樣發作, 其發作多為大發作, 或癲癇持續狀態。 當延腦受累後, 患者可進入昏迷, 去大腦僵直狀態, 心動過緩, 體溫不升, 各種反射消失。

4、錐體束及錐體外系受累症狀

皮層下中樞受抑制時, 神智不清、躁動不安、痛覺過敏、陣攣性舞蹈動作、瞳孔散大、甚至出現強直性抽搐, 錐體外系與錐體束征陽性, 可表現有偏癱、輕癱、失語及單癱等。 這些表現, 多為一時性損害, 給葡萄糖後可快速好轉。 錐體外系損害可累及蒼白球、尾狀核、殼核及小腦齒狀核等腦組織結構,

多表現為震顫、欣快及運動過度、扭轉痙攣等。

5、小腦受累表現

低血糖可損害小腦, 表現有共濟失調、運動不協調、辨距不准、肌張力低及步態異常等, 尤其是低血糖晚期常有共濟失調及癡呆表現。

6、腦神經損害表現

低血糖時可有腦神經損害, 表現為視力及視野異常、複視、眩暈、面神經麻痹、吞咽困難及聲音嘶啞等。

7、周圍神經損害表現

低血糖晚期常發生周圍神經病變而致肌萎縮與感覺異常, 如肢體麻木, 肌無力或肌顫等, 臨床上曾有低血糖患者發生肢體遠端呈手套襪套型感覺異常者。 還可有周圍性刺激與灼痛性改變等, 這與其脊髓前角細胞變性有關, 也有人認為與胰島素瘤引發的低血糖所致肌萎縮與肌炎有關。 低血糖性周圍神經病變還可致足下垂、手足細動作失靈、如不能寫字、不能進食、不能行走、甚至臥床不起。

8、器質性病變所致低血糖表現

最常見於胰島素瘤性低血糖,約70%為良性腺瘤,直徑0.5~3.0cm,多位於胰尾部,胰體部與胰頭部的發病情況相似,多為單發,增生次之,癌瘤較少見,如為癌瘤多有肝及鄰近組織轉移。國內胡立新曾報告一例多發性胰島素瘤,共有7個,胰頭1,胰體2,胰尾4,大小不一,直徑為10~50mm,最小的有報告為1mm,稱為微腺瘤,手術時不易被發現。

胰島素瘤的低血糖發作較重而持久,並常有以下特點:①多在空腹時發生低血糖,如早餐前;②發作時症狀由輕而重,由少而多,逐漸頻發;③症狀為陣發性發作,發作時的情況,患者自己往往不能回憶出來;④不同患者低血糖症狀不完全相同,同一病人每次發作症狀有時也不完全相同;⑤低血糖患者常不能耐受饑餓,往往在發作前增加進食來預防發作,故而病人體重一般常有增加;⑥患者空腹血糖可以很低,有時僅為0.56~1.68mmol/L(10~30mg/dl)。

9、反應性功能性低血糖表現

反應性功能性低血糖主要表現:①女性多見,發作較輕,病史長,多有情緒緊張及精神創傷史;②低血糖發作多在飯後2~3h,空腹血糖正常或稍低;③低血糖發作以腎上腺素增多症狀為主,歷時20~30min,常無昏迷,多自行緩解;④患者常為神經質,發胖,體征陰性,雖反復發作而病情並無惡化;⑤低血糖水準不如胰島素瘤明顯,空腹血糖多在2.24~3.36mmol/L(40~60mg/dl);⑥患者可耐受饑餓達72小時之久而無昏迷發生。

一般大腦神經細胞從血流中攝取葡萄糖較為恒定,不受血糖消長的影響,因而低血糖症狀要在45mg/dl(2.52mmol/L)以下時才能表現出來。低血糖表現與大腦缺氧狀態類似,故有大腦迴圈障礙(如動脈硬化,腦梗死)時,低血糖症狀可提前出現。血糖降低程度和速度與臨床症狀的出現和嚴重程度大致平行,但無絕對的定量關係,發生低血糖症狀的血糖閾值無統一標準,個體差異性較大,同為血糖值30mg/dl(1.68mmol/L),有的發生昏迷,有的只有部分低血糖症狀而無昏迷,但都需給予治療,以提高血糖水準。

低血糖綜合征的診斷方法:

本征依靠典型的低血糖表現,血糖測定低於2.2mmol/L多可作出診斷。功能性低血糖測定多屬正常。

低血糖綜合征診斷標準

Whipple的低血糖綜合征三項診斷標準為:①禁食與用力後可誘發低血糖發作;②臨床低血糖症狀可用葡萄糖迅速緩解;③發作時成人與兒童血糖常低於2.24~2.80mmol/L(40~50mg/dl),新生兒低於1.68mmol/L(30mg/dl)。特發性低血糖常發生在10歲左右的兒童。遺傳性肝酶缺陷,Reye綜合征低血糖也多見於兒童期。胰島素瘤多發生在13~57歲患者,男∶女發病比為5∶1,此類患者常不耐受饑餓,有進食增多習慣,故而發胖者多,且病人既往健康基礎好,有助於鑒別診斷。

低血糖綜合征的治療:

治療包括兩方面:一是解除低血糖症狀,二是糾正導致低血糖症的各種潛在原因。對於輕中度低血糖,口服糖水、含糖飲料,或進食糖果、餅乾、麵包、饅頭等即可緩解。對於藥物性低血糖,應及時停用相關藥物。重者和疑似低血糖昏迷的患者,應及時測定毛細血管血糖,甚至無需血糖結果,及時給予50%葡萄糖 40~60ml靜脈注射,繼以5%~10%葡萄糖液靜脈滴注。神志不清者,切忌餵食以免呼吸道窒息。

養生之道網導讀:

糖尿病引起靜脈曲張的原因與症狀有哪些?靜脈曲張多見的是下肢靜脈曲張,常表現為血管凸起、下肢酸脹無力,糖尿病人比較多發。那麼,糖尿病引起靜脈曲張的原因有哪些?靜脈曲張的症狀是怎樣的?一起來看看。

靜脈曲張是糖尿病的併發症之一:

下肢靜脈曲張是四肢血管疾患中最常見的疾病之一,發病率高,但糖尿病患者的及時就診率卻很低,很多患者認為靜脈曲張只不過是腿上血管凸起,偶爾腿部酸痛、乏力而已,並無大礙,因而不進行治療。

實際上,隨著病程繼續進展,可出現腫脹和足靴區皮膚營養性變化,包括皮膚萎縮、脫屑、瘙癢、色素沉著、皮膚和皮下組織硬結,甚至濕疹和潰瘍的形成。同時,靜脈曲張引起的潰瘍不易癒合,常在皮膚上形成經久不愈的傷口,最後形成“老爛腿”就更不易治療。

在診治的病人中,很多是在腿部出現血管鼓脹,沒有認識到病情會發展嚴重,直至出現皮膚變黑,甚至潰爛時才來就診的,這時已錯過最佳治療時期。還有一些病人因為害怕手術而遲遲不肯進行治療。實際上,在下肢靜脈出現了蚯蚓狀突起時,病情就已經很難逆轉,應搶在皮膚變黑、潰爛之前及早治療靜脈曲張。

引起靜脈曲張的原因有哪些呢?

1、靜脈內壓持久升高:靜脈血本身由於重力作用,對瓣膜產生一定的壓力,正常情況下對其不會造成損害,但當靜脈內壓力持續升高時,瓣膜會承受過重的壓力,逐漸鬆弛、脫垂、使之關閉不全。這多見於長期站立工作,重體力勞動、妊娠、慢性咳嗽、長期便秘等。

2、靜脈瓣膜缺陷:研究發現,只有當逆流速度超過每秒30cm時瓣膜才會關閉,在達到這一逆流速度和相應逆流壓力之前,逆向的血流與回心血流相互碰撞,首先在第一對瓣膜處形成渦流和湍流,干擾了瓣膜關閉,使逆流血液繼續沖向遠方,引起下一對瓣膜的渦流和湍流,並產生聯級效應。同時,渦流和湍流所形成的剪切以及瓣膜關閉後所承受的逆向壓力持續作用於瓣膜,引起內皮細胞損傷,日久則瓣葉游離緣出現鬆弛、伸長和下垂,失瓣膜失去單向開放的生理功能,從而出現靜脈曲張上述瓣膜破壞效應一般。

3、其次是年齡、性別:由於肢體靜脈壓僅在身體長度達最高時方達最高壓力,青春期前身體不高,故靜脈口徑較小,均可防止靜脈擴張,所以儘管30歲前有患嚴重靜脈曲張,但大多數是隨年齡增大,靜脈壁和瓣膜逐漸失去其張力,症狀加劇迫使患者就醫。

4、職業和體位:據臨床調查顯示,靜脈曲張患者中10%的病人從事經常走動的職業;30%的病從事經常保持坐位工作的職業;60%的人從事站立性工作和體力活,說明不活動的站立對下肢靜脈造成的損傷更嚴重。

5、妊娠:目前,約有20%的孕婦在懷孕期間會出現靜脈曲張,原因是女性在懷孕期間體內雌激素水準的變化使靜脈平滑肌鬆弛,促成瓣膜功能不全,這種現象一部分患者可以在產後自行消除,一部分靜脈曲張患者不經過治療很難康復,甚至越來越嚴重。

糖尿病引起靜脈曲張的症狀:

1、表層血管像蚯蚓一樣曲張,明顯凸出皮膚,曲張呈團狀或結節狀。

2、腿部有酸脹感,皮膚有色素沉著、脫屑、瘙癢,足踝水腫。

3、肢體有異樣的感覺,針刺感、奇癢感、麻木感、灼熱感。

4、表皮溫度升高,有疼痛和壓痛感;5.局部壞疽和潰瘍。

若為單純性下肢淺靜脈曲張,一般臨床症狀較輕,進展較慢,多表現為單純曲張,少數情況可有血栓性靜脈炎、靜脈潰瘍等情況;若為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甚至深靜脈回流受阻情況,則病情相對較重,小腿站立時有沉重感,易疲勞,甚至下肢的腫脹及脹破性疼痛,後期則發生皮膚營養性變化,脫屑、萎縮、色素沉著、濕疹潰瘍的形成。

糖尿病人如何預防靜脈曲張?

1、肥胖的人應該減肥,肥胖雖不是直接原因,但過重的力量壓在腿上可能會造成腿部靜脈回流不暢,使靜脈擴張加重。

2、要避免長時間站或坐,應經常讓腿做抬高、放下的運動。可能的話,最好能小走一番。

3、經常抬高雙腿,高於心臟水準,並維持膝蓋彎曲,以促進腿部血液迴圈可以防止產生靜脈曲張。

4、避免經常提超過10千克的重物,預防靜脈曲張需要戒煙。

5、每晚檢查小腿是否有腫脹情況,晚上睡覺時,將腿墊高約15釐米。

6、保持腳及腿部清潔,避免受傷,如腿部皮膚比較乾燥,應遵醫囑塗藥。

7、養成每天穿著醫用彈力襪,運動腿部1小時的習慣,散步、快走、騎自行車、跑步皆可。小腿靜脈壓過高的人,應在每天起床後,就穿上彈力襪,晚上睡覺時再脫下。

8、婦女經期和孕期等特殊時期要給腿部特殊的關照,多休息,要經常按摩腿部,幫助血液迴圈,避免靜脈曲張。

養生之道網導讀:

糖尿病性心臟病與普通心臟病的區別是什麼?由於血糖的多重影響,糖尿病性心臟病與普通心臟病相比,其病理、治療與護理都有不同之處。那麼,糖尿病性心臟病與普通心臟病的區別是什麼呢?糖尿病性心臟病有什麼特點?來看看下面的介紹吧。

糖尿病性心臟病與普通的冠心病的區別:

相同點:

同樣存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變-冠狀動脈大血管病變,可出現:心絞痛、心肌梗死、猝死、心衰。

不同點:

糖尿病併發心血管病尚包括有糖尿病性心肌病、微血管病變和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所致的心律失常及心功能不全,可出現:休息時心動過速、無痛性心肌缺血、無痛性心肌梗塞、體位性低血壓等,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時無痛性或輕症性占24%~42%,因此易誤診和延誤治療,導致死亡率增加。

其無痛的原因可能與植物神經同時受損、感受器敏感性下降有關。此外,因糖尿病不僅有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大血管病變、且病變程度常較無糖尿病冠心病患者嚴重,還同時合併有心臟微血管病變和心肌病變、植物神經受損,故一旦發生急性心肌梗死更易併發心衰、心律失常和猝死,故死亡率較高。

糖尿病性心臟病是由糖尿病所引起的,在糖和脂肪等代謝紊亂長期得不到糾正的基礎上,心臟會發生大血管病變、微血管病變和自主神經病變。大血管病變即冠心病;微血管病變即心肌病;自主神經病變則常導致心律失常或心功能衰竭。上述三種病變可以獨立出現,也可以重疊發生,所以,糖尿病性心臟病的臨床表現較為複雜。

與普通冠心病相比,糖尿病性心臟病有哪些特點呢?

特點之一:休息狀態下心跳加快

正凡人在運動時心率增快,休息時心率減慢。但有些糖尿病人則不然,而是表現為靜息狀態下心率增快,每分鐘心率多在90次以上,同時伴有心悸、心慌、胸悶、頭暈等症狀,這同樣是由於長期糖毒性導致迷走神經功能受損的原因。此外,還有部分糖尿病人表現為“固定心率”,即心率不隨著活動或休息而增快或減慢,這是由於患者迷走神經和交感神經同時受罹,心臟完全失去了植物神經支配的原因。

特點之二:輕易出現體位性低血壓

很多糖尿病人起床後,經常感覺一陣頭暈、眼花、心慌、出汗、眼前發黑,嚴重者甚至出現昏厥。測血壓時發現:患者由臥位到站立時收縮壓下降大於30毫米汞柱、舒張壓下降大於20毫米汞柱,這種情況臨床稱之為“體位元性低血壓”。

正凡人在體位變化時,機體可經過進步血管緊張度和心排出量使血壓基本維持正常,但糖尿病人由於長期高血糖使支配血管的植物神經(格外是交感神經)發生病變,致使血管不能及時收縮,從而導致一過性血壓下降。我們知道,一般心血管病人大多血壓高,但糖尿病人患心血管病的表現卻可能是血壓低,“體位性低血壓”是糖尿病性心臟病的特徵之一。

特點之三:無痛性心梗發生率高

一般冠心病患者在心肌缺血缺氧時,組織會產生大量的乳酸,刺激心臟的感覺神經,產生疼痛即通常所說的心絞痛。但糖尿病患者合併冠心病後,即便心肌發生了嚴重的缺血、缺氧,患者也往往沒有心絞痛症狀,甚至出現急性心肌梗塞等危重情況時仍毫無知覺,這種無痛性心肌梗塞極易誤診、漏診,也是造成猝死原因之一。這是由於糖尿病患者的感覺神經普遍鈍化乃至功能喪失,使得疼痛症狀變得稍微和不典型。因此,糖尿病患者即使無心血管病相應症狀,也須要定期做心血管相關檢察(如心電圖),以便及早發現、早期干預。

特點之四:心血管病發病年齡提前

在一般人眼裡,心腦血管疾病主要見於中老年人群。流行病學調查表示:糖尿病人群心血管病的發病年齡要比非糖尿病人們群提前5~10年,很多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年紀輕輕就患上了高血壓、冠心病,甚至因急性心肌梗塞導致猝死。這是由於糖尿病人往往集多重心血管病危急因素(如高血壓、血脂異常、肥胖、吸煙等)於一身,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明顯增加,而且年齡提前。

因此,糖尿病患者不僅要積極的控制血糖,還要注意保護自己的心臟。首先要到醫院通過各種客觀的醫學檢查,全面瞭解自己的心臟功能情況,並據此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避免過度勞累。定期檢測血壓、心電圖、血脂、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若出現明顯心律不齊、血壓降低、噁心、嘔吐、疲乏和其他不能解釋的症狀和體征,都應引起警惕。

養生之道網導讀:

糖尿病性癲癇的症狀有哪些?糖尿病性癲癇為糖尿病的併發症之一,在臨床上比較常見。常見的症狀有突然抽搐、神志不清、血糖升高等。此外,糖尿病性癲癇還有哪些症狀呢?一起來看看吧。

糖尿病性癲癇的症狀:

糖尿病性癲癇常有局限性運動性發作和持續狀態,表現為一側面肌、口角和一側上肢或一側肢體抽搐發作,每次發作1分鐘至數分鐘,最長持續約30分鐘,頻繁發作,1日3次至10餘次,發作時神志清楚,複雜部分性發作,先出現局限性發作,隨即出現意識障礙,每次發作數分鐘,間歇期神志不清者。

糖尿病性癲癇的臨床特點是:

1、突然發生不明原因的抽搐,多見於老年性糖尿病患者。

2、表現為單側面部及肢體抽搐,神志不清,腰穿腦脊液檢查除糖增高,無其他異常改變。

3、尿量顯著增多,每日可超過2500ML。皮膚彈性差,有脫水體征。尿比重正常,尿糖強陽性,血糖明顯升高。

4、單純抗癲癇治療效果不明顯。

糖尿病性癲癇如何治療?治療原則:

1、控制糖尿病按內科原則進行。

2、活血化瘀,改善血液迴圈,可投用丹參片、脈絡寧、活血通絡片等。

3、應用抗癲癇藥物,如癲癇安、安定、苯妥英鈉等。這些藥物對已被控制的血糖、尿糖有升高作用,使用時應引起注意。

4、高壓氧治療。

5、對症治療。對症治療對於癲癇病患者來說很重要,只要對症治療才能效果更好。

糖尿病性癲癇患者要注意什麼?

1、飲食要有規律切忌過饑過飽,忌煙、酒、辛辣刺激的食物(如咖啡、可樂、茶等)。

2、不要過於疲勞,睡眠要充足、預防感冒、避免情緒波動(如大喜、悲、大怒等3、患者應有良好的時間規律和飲食習慣,食物應富於營養而又容易消化(少吃粘的、鹹的、甜的)。

(1)羊肉、牛肉、芋頭、蓮藕應儘量少吃,不宜過飽。最好多吃水果和蔬菜。

(2)酸性食物(如花生、核桃、豬肉、魚、蝦等)能抑制發作,保證維生素B的供應,有利於神經遞質的合成。

(3)另可適當多吃豆芽,水煮雞蛋等。癲癇患者多與血中缺少維生素錳有密切的關係。黃豆、小麥、扁豆等富含錳元素可適當多吃。

4、患者不要一次性大量飲水,如飲水過多會刺激間腦,大量的液體進入體內,會增加間腦的負擔,應儘量避免。

5、電視、電腦、耳機使用時間避免過長。

6、適當體力和腦力活動對健康有利,不宜過份限制。不能從事帶有危險性的工作和活動,如攀高、游泳、駕駛車輛以及在爐火機旁作業需要注意的是:一方面既要注意患者的身體安全;另一方面又必須鼓勵患者克服因反復的癲癇發作而產生的自卑感導致對生活失去信心。

7、精神緊張、心情急噪、心情不暢等精神因素,可導致病情加重,影響治療。應自我調節,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是康復首要條件。

低血糖性周圍神經病變還可致足下垂、手足細動作失靈、如不能寫字、不能進食、不能行走、甚至臥床不起。

8、器質性病變所致低血糖表現

最常見於胰島素瘤性低血糖,約70%為良性腺瘤,直徑0.5~3.0cm,多位於胰尾部,胰體部與胰頭部的發病情況相似,多為單發,增生次之,癌瘤較少見,如為癌瘤多有肝及鄰近組織轉移。國內胡立新曾報告一例多發性胰島素瘤,共有7個,胰頭1,胰體2,胰尾4,大小不一,直徑為10~50mm,最小的有報告為1mm,稱為微腺瘤,手術時不易被發現。

胰島素瘤的低血糖發作較重而持久,並常有以下特點:①多在空腹時發生低血糖,如早餐前;②發作時症狀由輕而重,由少而多,逐漸頻發;③症狀為陣發性發作,發作時的情況,患者自己往往不能回憶出來;④不同患者低血糖症狀不完全相同,同一病人每次發作症狀有時也不完全相同;⑤低血糖患者常不能耐受饑餓,往往在發作前增加進食來預防發作,故而病人體重一般常有增加;⑥患者空腹血糖可以很低,有時僅為0.56~1.68mmol/L(10~30mg/dl)。

9、反應性功能性低血糖表現

反應性功能性低血糖主要表現:①女性多見,發作較輕,病史長,多有情緒緊張及精神創傷史;②低血糖發作多在飯後2~3h,空腹血糖正常或稍低;③低血糖發作以腎上腺素增多症狀為主,歷時20~30min,常無昏迷,多自行緩解;④患者常為神經質,發胖,體征陰性,雖反復發作而病情並無惡化;⑤低血糖水準不如胰島素瘤明顯,空腹血糖多在2.24~3.36mmol/L(40~60mg/dl);⑥患者可耐受饑餓達72小時之久而無昏迷發生。

一般大腦神經細胞從血流中攝取葡萄糖較為恒定,不受血糖消長的影響,因而低血糖症狀要在45mg/dl(2.52mmol/L)以下時才能表現出來。低血糖表現與大腦缺氧狀態類似,故有大腦迴圈障礙(如動脈硬化,腦梗死)時,低血糖症狀可提前出現。血糖降低程度和速度與臨床症狀的出現和嚴重程度大致平行,但無絕對的定量關係,發生低血糖症狀的血糖閾值無統一標準,個體差異性較大,同為血糖值30mg/dl(1.68mmol/L),有的發生昏迷,有的只有部分低血糖症狀而無昏迷,但都需給予治療,以提高血糖水準。

低血糖綜合征的診斷方法:

本征依靠典型的低血糖表現,血糖測定低於2.2mmol/L多可作出診斷。功能性低血糖測定多屬正常。

低血糖綜合征診斷標準

Whipple的低血糖綜合征三項診斷標準為:①禁食與用力後可誘發低血糖發作;②臨床低血糖症狀可用葡萄糖迅速緩解;③發作時成人與兒童血糖常低於2.24~2.80mmol/L(40~50mg/dl),新生兒低於1.68mmol/L(30mg/dl)。特發性低血糖常發生在10歲左右的兒童。遺傳性肝酶缺陷,Reye綜合征低血糖也多見於兒童期。胰島素瘤多發生在13~57歲患者,男∶女發病比為5∶1,此類患者常不耐受饑餓,有進食增多習慣,故而發胖者多,且病人既往健康基礎好,有助於鑒別診斷。

低血糖綜合征的治療:

治療包括兩方面:一是解除低血糖症狀,二是糾正導致低血糖症的各種潛在原因。對於輕中度低血糖,口服糖水、含糖飲料,或進食糖果、餅乾、麵包、饅頭等即可緩解。對於藥物性低血糖,應及時停用相關藥物。重者和疑似低血糖昏迷的患者,應及時測定毛細血管血糖,甚至無需血糖結果,及時給予50%葡萄糖 40~60ml靜脈注射,繼以5%~10%葡萄糖液靜脈滴注。神志不清者,切忌餵食以免呼吸道窒息。

養生之道網導讀:

糖尿病引起靜脈曲張的原因與症狀有哪些?靜脈曲張多見的是下肢靜脈曲張,常表現為血管凸起、下肢酸脹無力,糖尿病人比較多發。那麼,糖尿病引起靜脈曲張的原因有哪些?靜脈曲張的症狀是怎樣的?一起來看看。

靜脈曲張是糖尿病的併發症之一:

下肢靜脈曲張是四肢血管疾患中最常見的疾病之一,發病率高,但糖尿病患者的及時就診率卻很低,很多患者認為靜脈曲張只不過是腿上血管凸起,偶爾腿部酸痛、乏力而已,並無大礙,因而不進行治療。

實際上,隨著病程繼續進展,可出現腫脹和足靴區皮膚營養性變化,包括皮膚萎縮、脫屑、瘙癢、色素沉著、皮膚和皮下組織硬結,甚至濕疹和潰瘍的形成。同時,靜脈曲張引起的潰瘍不易癒合,常在皮膚上形成經久不愈的傷口,最後形成“老爛腿”就更不易治療。

在診治的病人中,很多是在腿部出現血管鼓脹,沒有認識到病情會發展嚴重,直至出現皮膚變黑,甚至潰爛時才來就診的,這時已錯過最佳治療時期。還有一些病人因為害怕手術而遲遲不肯進行治療。實際上,在下肢靜脈出現了蚯蚓狀突起時,病情就已經很難逆轉,應搶在皮膚變黑、潰爛之前及早治療靜脈曲張。

引起靜脈曲張的原因有哪些呢?

1、靜脈內壓持久升高:靜脈血本身由於重力作用,對瓣膜產生一定的壓力,正常情況下對其不會造成損害,但當靜脈內壓力持續升高時,瓣膜會承受過重的壓力,逐漸鬆弛、脫垂、使之關閉不全。這多見於長期站立工作,重體力勞動、妊娠、慢性咳嗽、長期便秘等。

2、靜脈瓣膜缺陷:研究發現,只有當逆流速度超過每秒30cm時瓣膜才會關閉,在達到這一逆流速度和相應逆流壓力之前,逆向的血流與回心血流相互碰撞,首先在第一對瓣膜處形成渦流和湍流,干擾了瓣膜關閉,使逆流血液繼續沖向遠方,引起下一對瓣膜的渦流和湍流,並產生聯級效應。同時,渦流和湍流所形成的剪切以及瓣膜關閉後所承受的逆向壓力持續作用於瓣膜,引起內皮細胞損傷,日久則瓣葉游離緣出現鬆弛、伸長和下垂,失瓣膜失去單向開放的生理功能,從而出現靜脈曲張上述瓣膜破壞效應一般。

3、其次是年齡、性別:由於肢體靜脈壓僅在身體長度達最高時方達最高壓力,青春期前身體不高,故靜脈口徑較小,均可防止靜脈擴張,所以儘管30歲前有患嚴重靜脈曲張,但大多數是隨年齡增大,靜脈壁和瓣膜逐漸失去其張力,症狀加劇迫使患者就醫。

4、職業和體位:據臨床調查顯示,靜脈曲張患者中10%的病人從事經常走動的職業;30%的病從事經常保持坐位工作的職業;60%的人從事站立性工作和體力活,說明不活動的站立對下肢靜脈造成的損傷更嚴重。

5、妊娠:目前,約有20%的孕婦在懷孕期間會出現靜脈曲張,原因是女性在懷孕期間體內雌激素水準的變化使靜脈平滑肌鬆弛,促成瓣膜功能不全,這種現象一部分患者可以在產後自行消除,一部分靜脈曲張患者不經過治療很難康復,甚至越來越嚴重。

糖尿病引起靜脈曲張的症狀:

1、表層血管像蚯蚓一樣曲張,明顯凸出皮膚,曲張呈團狀或結節狀。

2、腿部有酸脹感,皮膚有色素沉著、脫屑、瘙癢,足踝水腫。

3、肢體有異樣的感覺,針刺感、奇癢感、麻木感、灼熱感。

4、表皮溫度升高,有疼痛和壓痛感;5.局部壞疽和潰瘍。

若為單純性下肢淺靜脈曲張,一般臨床症狀較輕,進展較慢,多表現為單純曲張,少數情況可有血栓性靜脈炎、靜脈潰瘍等情況;若為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甚至深靜脈回流受阻情況,則病情相對較重,小腿站立時有沉重感,易疲勞,甚至下肢的腫脹及脹破性疼痛,後期則發生皮膚營養性變化,脫屑、萎縮、色素沉著、濕疹潰瘍的形成。

糖尿病人如何預防靜脈曲張?

1、肥胖的人應該減肥,肥胖雖不是直接原因,但過重的力量壓在腿上可能會造成腿部靜脈回流不暢,使靜脈擴張加重。

2、要避免長時間站或坐,應經常讓腿做抬高、放下的運動。可能的話,最好能小走一番。

3、經常抬高雙腿,高於心臟水準,並維持膝蓋彎曲,以促進腿部血液迴圈可以防止產生靜脈曲張。

4、避免經常提超過10千克的重物,預防靜脈曲張需要戒煙。

5、每晚檢查小腿是否有腫脹情況,晚上睡覺時,將腿墊高約15釐米。

6、保持腳及腿部清潔,避免受傷,如腿部皮膚比較乾燥,應遵醫囑塗藥。

7、養成每天穿著醫用彈力襪,運動腿部1小時的習慣,散步、快走、騎自行車、跑步皆可。小腿靜脈壓過高的人,應在每天起床後,就穿上彈力襪,晚上睡覺時再脫下。

8、婦女經期和孕期等特殊時期要給腿部特殊的關照,多休息,要經常按摩腿部,幫助血液迴圈,避免靜脈曲張。

養生之道網導讀:

糖尿病性心臟病與普通心臟病的區別是什麼?由於血糖的多重影響,糖尿病性心臟病與普通心臟病相比,其病理、治療與護理都有不同之處。那麼,糖尿病性心臟病與普通心臟病的區別是什麼呢?糖尿病性心臟病有什麼特點?來看看下面的介紹吧。

糖尿病性心臟病與普通的冠心病的區別:

相同點:

同樣存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變-冠狀動脈大血管病變,可出現:心絞痛、心肌梗死、猝死、心衰。

不同點:

糖尿病併發心血管病尚包括有糖尿病性心肌病、微血管病變和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所致的心律失常及心功能不全,可出現:休息時心動過速、無痛性心肌缺血、無痛性心肌梗塞、體位性低血壓等,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時無痛性或輕症性占24%~42%,因此易誤診和延誤治療,導致死亡率增加。

其無痛的原因可能與植物神經同時受損、感受器敏感性下降有關。此外,因糖尿病不僅有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大血管病變、且病變程度常較無糖尿病冠心病患者嚴重,還同時合併有心臟微血管病變和心肌病變、植物神經受損,故一旦發生急性心肌梗死更易併發心衰、心律失常和猝死,故死亡率較高。

糖尿病性心臟病是由糖尿病所引起的,在糖和脂肪等代謝紊亂長期得不到糾正的基礎上,心臟會發生大血管病變、微血管病變和自主神經病變。大血管病變即冠心病;微血管病變即心肌病;自主神經病變則常導致心律失常或心功能衰竭。上述三種病變可以獨立出現,也可以重疊發生,所以,糖尿病性心臟病的臨床表現較為複雜。

與普通冠心病相比,糖尿病性心臟病有哪些特點呢?

特點之一:休息狀態下心跳加快

正凡人在運動時心率增快,休息時心率減慢。但有些糖尿病人則不然,而是表現為靜息狀態下心率增快,每分鐘心率多在90次以上,同時伴有心悸、心慌、胸悶、頭暈等症狀,這同樣是由於長期糖毒性導致迷走神經功能受損的原因。此外,還有部分糖尿病人表現為“固定心率”,即心率不隨著活動或休息而增快或減慢,這是由於患者迷走神經和交感神經同時受罹,心臟完全失去了植物神經支配的原因。

特點之二:輕易出現體位性低血壓

很多糖尿病人起床後,經常感覺一陣頭暈、眼花、心慌、出汗、眼前發黑,嚴重者甚至出現昏厥。測血壓時發現:患者由臥位到站立時收縮壓下降大於30毫米汞柱、舒張壓下降大於20毫米汞柱,這種情況臨床稱之為“體位元性低血壓”。

正凡人在體位變化時,機體可經過進步血管緊張度和心排出量使血壓基本維持正常,但糖尿病人由於長期高血糖使支配血管的植物神經(格外是交感神經)發生病變,致使血管不能及時收縮,從而導致一過性血壓下降。我們知道,一般心血管病人大多血壓高,但糖尿病人患心血管病的表現卻可能是血壓低,“體位性低血壓”是糖尿病性心臟病的特徵之一。

特點之三:無痛性心梗發生率高

一般冠心病患者在心肌缺血缺氧時,組織會產生大量的乳酸,刺激心臟的感覺神經,產生疼痛即通常所說的心絞痛。但糖尿病患者合併冠心病後,即便心肌發生了嚴重的缺血、缺氧,患者也往往沒有心絞痛症狀,甚至出現急性心肌梗塞等危重情況時仍毫無知覺,這種無痛性心肌梗塞極易誤診、漏診,也是造成猝死原因之一。這是由於糖尿病患者的感覺神經普遍鈍化乃至功能喪失,使得疼痛症狀變得稍微和不典型。因此,糖尿病患者即使無心血管病相應症狀,也須要定期做心血管相關檢察(如心電圖),以便及早發現、早期干預。

特點之四:心血管病發病年齡提前

在一般人眼裡,心腦血管疾病主要見於中老年人群。流行病學調查表示:糖尿病人群心血管病的發病年齡要比非糖尿病人們群提前5~10年,很多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年紀輕輕就患上了高血壓、冠心病,甚至因急性心肌梗塞導致猝死。這是由於糖尿病人往往集多重心血管病危急因素(如高血壓、血脂異常、肥胖、吸煙等)於一身,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明顯增加,而且年齡提前。

因此,糖尿病患者不僅要積極的控制血糖,還要注意保護自己的心臟。首先要到醫院通過各種客觀的醫學檢查,全面瞭解自己的心臟功能情況,並據此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避免過度勞累。定期檢測血壓、心電圖、血脂、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若出現明顯心律不齊、血壓降低、噁心、嘔吐、疲乏和其他不能解釋的症狀和體征,都應引起警惕。

養生之道網導讀:

糖尿病性癲癇的症狀有哪些?糖尿病性癲癇為糖尿病的併發症之一,在臨床上比較常見。常見的症狀有突然抽搐、神志不清、血糖升高等。此外,糖尿病性癲癇還有哪些症狀呢?一起來看看吧。

糖尿病性癲癇的症狀:

糖尿病性癲癇常有局限性運動性發作和持續狀態,表現為一側面肌、口角和一側上肢或一側肢體抽搐發作,每次發作1分鐘至數分鐘,最長持續約30分鐘,頻繁發作,1日3次至10餘次,發作時神志清楚,複雜部分性發作,先出現局限性發作,隨即出現意識障礙,每次發作數分鐘,間歇期神志不清者。

糖尿病性癲癇的臨床特點是:

1、突然發生不明原因的抽搐,多見於老年性糖尿病患者。

2、表現為單側面部及肢體抽搐,神志不清,腰穿腦脊液檢查除糖增高,無其他異常改變。

3、尿量顯著增多,每日可超過2500ML。皮膚彈性差,有脫水體征。尿比重正常,尿糖強陽性,血糖明顯升高。

4、單純抗癲癇治療效果不明顯。

糖尿病性癲癇如何治療?治療原則:

1、控制糖尿病按內科原則進行。

2、活血化瘀,改善血液迴圈,可投用丹參片、脈絡寧、活血通絡片等。

3、應用抗癲癇藥物,如癲癇安、安定、苯妥英鈉等。這些藥物對已被控制的血糖、尿糖有升高作用,使用時應引起注意。

4、高壓氧治療。

5、對症治療。對症治療對於癲癇病患者來說很重要,只要對症治療才能效果更好。

糖尿病性癲癇患者要注意什麼?

1、飲食要有規律切忌過饑過飽,忌煙、酒、辛辣刺激的食物(如咖啡、可樂、茶等)。

2、不要過於疲勞,睡眠要充足、預防感冒、避免情緒波動(如大喜、悲、大怒等3、患者應有良好的時間規律和飲食習慣,食物應富於營養而又容易消化(少吃粘的、鹹的、甜的)。

(1)羊肉、牛肉、芋頭、蓮藕應儘量少吃,不宜過飽。最好多吃水果和蔬菜。

(2)酸性食物(如花生、核桃、豬肉、魚、蝦等)能抑制發作,保證維生素B的供應,有利於神經遞質的合成。

(3)另可適當多吃豆芽,水煮雞蛋等。癲癇患者多與血中缺少維生素錳有密切的關係。黃豆、小麥、扁豆等富含錳元素可適當多吃。

4、患者不要一次性大量飲水,如飲水過多會刺激間腦,大量的液體進入體內,會增加間腦的負擔,應儘量避免。

5、電視、電腦、耳機使用時間避免過長。

6、適當體力和腦力活動對健康有利,不宜過份限制。不能從事帶有危險性的工作和活動,如攀高、游泳、駕駛車輛以及在爐火機旁作業需要注意的是:一方面既要注意患者的身體安全;另一方面又必須鼓勵患者克服因反復的癲癇發作而產生的自卑感導致對生活失去信心。

7、精神緊張、心情急噪、心情不暢等精神因素,可導致病情加重,影響治療。應自我調節,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是康復首要條件。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