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
1.出自《唐本草》。
2.《本草圖經》:白瓜子, 入藥須霜後合取, 置之經年, 破出核, 洗、燥, 乃擂取仁用之。
【拼音名】Dōnɡ Guā Zǐ
【別名】白瓜子、瓜子、瓜瓣、冬瓜仁、瓜犀
【來源】
藥材基源:為葫蘆科植物冬瓜的種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enincasa hispida(Thunb.) Cogn.
採收和儲藏:食用冬瓜時;收集成熟種子;洗淨;曬乾
【原形態】一年生蔓生或架生草本。 莖被黃褐色硬毛及長柔毛, 有棱溝, 長約6m。 單葉互生;葉柄粗壯, 長5-20cm, 被黃褐色硬毛及長柔毛;葉片腎狀近圓形, 寬15-30cm5-7淺裂或有時中裂, 裂片寬卵形, 先端急尖, 邊緣有小齒, 基部深心形, 兩面均被粗毛, 葉脈網狀, 在葉背面稍隆起, 密被毛。
【性狀】
性狀鑒別 種子長橢圓形或卵圓形, 扁平, 長1-1.5cm, 寬0.5-1cm厚約0.2cm。 表面黃白色, 略粗糙, 邊緣光滑(單邊冬瓜子)或兩面外緣各有1環紋(雙邊冬瓜子)。 一端稍尖, 有2個小突起, 較大的突起上有珠孔, 較小的為種臍, 另一端圓鈍。 種皮稍硬而脆, 剝去種皮, 可見子葉2枚,
以顆粒飽滿、色白者為佳。
顯微鑒別 種子橫切面:種皮外表皮細胞1列, 近柵狀, 壁稍厚, 微木化;下皮層10餘列薄壁細胞, 壁微木化, 具紋孔;內側為2-3列石細胞;通氣薄壁組織1列細胞, 緊靠石細胞, 細胞間隙較大;兩端有維管束;內表皮1列細胞。 珠心表皮1列細胞, 外被角質層, 內側為殘存的珠心及胚乳。 中央有2枚子葉, 細胞含脂肪油及糊粉粒。
理化鑒別 取本品粗粉1g, 加水20ml煮沸10min, 放冷, 濾過。 取濾液, 置帶塞的試管中, 激烈振搖, 產生持久笥泡沫。 (檢查皂甙)
【化學成份】冬瓜子含油14%, 其中醯甘油(triglyce-ride)的含量在72%-96%之間, 所含主要脂肪酸為亞油酸(linoleic acid),油酸(oleic acid), 硬脂酸(stearicacid),棕櫚酸(palmitic acid)[1], 以及十八碳二烯酸(octadecadienoic acid),十八碳三烯酸(octdecatrienoic acid)[2]等。 又含脂類(lipid).內有磷脂醯膽鹼(phosphatidyl choline),磷脂醯已醇胺(pholphatidyl ethanolamine),
【藥理作用】
1、免疫促進作用 冬瓜子熱水提取後, 經透析得透析內液, 此液對小鼠淋巴細胞的致絲裂活性呈濃度依賴性。 透析內液為B細胞致絲裂劑, 有PBA(無性系B細胞啟動劑)活性及佐劑活性, 使PFC(寬斑形成細胞)數顯著增高, 呈現免疫促進作用[1]。
2、對胰蛋白酶的抑制作用 從冬瓜子中分離純化出胰蛋白酶抑制劑,
【鑒別】理化鑒別 取本品粗粉1g, 加水20ml, 煮沸10min, 放冷, 濾過。 取濾液, 置帶塞的試管中, 激烈振搖, 產生持久性泡沫。 (檢查皂甙)
【炮製】揀淨雜質, 用時搗碎。 或用文火微炒至黃白色。 置乾燥處, 防蟲蛀及鼠咬。
【性味】味甘;性微寒
【歸經】歸肺;大腸經
【功能主治】清肺化痰;消癰排膿;利濕。 主痰熱咳嗽;肺癰;腸癰;白濁;帶下;腳氣;水腫;淋證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10-15g;或研末服。 外用:適量, 研膏塗敷
【注意】《別錄》:久服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