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虛, 泛泛而談是指個人的身體虛弱, 臉色很是蒼白, 呼吸也氣短, 四肢無力、乏力, 頭暈, 出汗多等等。 對於氣虛者的飲食禁忌還是很重要的, 應該對於五臟六腑都能夠兼顧到才是必須的選擇。 對於氣虛者的飲食調理, 今天小編為您準備的就是三種肉類三種魚類, 外加粳米。
有這種現象的人可以試試下列藥食:
粳米
性平, 味甘, 能補中益氣。 早在《別錄》中即有主益氣的記載, 唐代食醫孟詵亦雲:粳米溫中, 益氣。 清·王孟英還把粳米粥譽之為貧人之參湯, 他說:貧人患虛症, 以濃米湯代參湯。 氣虛者宜常食之。
牛肉
性平, 味甘, 有益氣血、補脾胃、強筋骨的作用。 名醫《別錄》中說:牛肉安中益氣, 養脾胃。 《韓氏醫通》還說:黃牛肉, 補氣, 與綿黃芪同功。 足見牛肉補氣之力, 尤為顯著, 故氣虛者宜常食之。
狗肉
性溫, 味鹹, 能補中益氣, 對氣虛兼有脾虛或腎虛或肺虛或陽虛者更宜。 《日華子本草》雲:狗肉補胃氣, 壯陽, 暖腰膝, 補虛勞, 益氣力。 《醫林纂要》中還說, 狗肉補肺氣, 固腎氣。 尤以秋冬季食之為佳。
雞肉
性溫, 味甘, 有溫中、益氣、補精、養血的功效。 無論氣虛、血虛、腎虛, 皆宜食之。 民間對氣虛之人, 有用黃芪煨老母雞的習慣, 更能增加補氣作用。
鰱魚
性溫, 味甘, 能入脾肺而補氣。 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鰱魚溫中益氣。 清代食醫王孟英也認為:鰱魚暖胃, 補氣, 澤膚。
鱔魚
性溫, 味甘, 有補虛損、益氣力、強筋骨的作用, 氣虛者宜常食之。 《千金·食治》就曾說它主少氣吸吸, 足不能立地。 《本草衍義補遺》亦雲:黃鱔善補氣。
鱖魚
俗稱桂魚。 可以補氣血, 益脾胃。 《日華子本草》雲:鱖魚益氣。 《開寶本草》認為益氣力, 令人肥健。 尤以氣虛兼脾虛者最宜。
氣虛的病理反應可能會在全身各個方面都得到體現, 同時氣虛所帶來的後患也是無窮盡的。 小編真心的希望若是您感覺身體不適, 相比照氣虛的病理現象若是確定是氣虛的話, 請您千萬不要猶豫該補的時候絕不能含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