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脈學現代發展的展望

現在越來越多的看病選擇中醫了, 因為大家覺得中醫安全一些, 而且對身體沒有什麼副作用。 脈診是中醫診斷中的一種, 而且是每個中醫都會用到的方法。 但是對於脈診在中醫現代化中的位置以及脈學發展對辨證的影響你知道多少呢?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下吧。

在中醫脈學的現代發展中, 主要是運用現代科學方法對傳統脈學進行研究, 主要探索研究了脈圖的描記, 鑒別分析, 定型以及脈圖與切脈的關係。 脈象與病證的關係等等。 但是作為獨特診斷方法的中醫脈學是中醫特色的具體表現。

其內容並非局限于單一的脈證關係。 其作為中醫整體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還表現在與生理病理的關係上, 與中醫基本理論中陰陽五行及脈象學說的關係上以及天人相應觀點在脈學中的體現等等。

因此脈學的現代發展將會對中醫診斷學, 生理病理學, 臨床治療學產生深遠的影響。 這些都需要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做大量工作。 但必須結合對傳統脈學的研究, 拋開巾醫特色也是不行的。 因為脈圖波型的描記雖然與心血管和血流動力之間有著直接關係, 雖然可以實測到心臟收縮力的強弱, 心率的快慢, 心律是否規則, 血容量多少, 脈壓大小以及血管彈性的改變等等。

但中醫脈學遠非如此簡單, 而是比這些變化更為複雜,

如脈管壓力的大小, 血量多少, 脈管緊張度, 脈管內血液流動情況等等, 則很難用儀器描記清楚, 更為重要的是脈象儀目前如果饊到人手的操作, 在模擬上還是有很大差距的, 這些又涉及到脈圖與切脈的關係問題, 所以在當前脈象儀還不能取代中醫切脈, 但中醫脈診作為最重要的診斷手段也必須向定性定量化發展, 向數學化過度, 只有具備確切的客觀化標準才能使中醫脈診學的發展得到飛躍。 展望中醫脈學的發展前景還須做大量研究工作, 其中有以下幾個主要方面。

脈診在中醫現代化中的位置

在中醫現代化過程中, 對中醫理論的檢驗擺在了重要方面, 中醫理論的特徵是辨證思維, 強調天人相應,

在脈學方面也同樣以時空間狀態變化為特徵, 與中醫學體系是一致的。

中醫對人體所進行的觀察是對活體整體的觀察, 中醫傳統的診斷學中獨特的脈診、舌診、色診都是全憑感官直覺所取得, 它們屬於定性性質而缺乏客觀規範。 是直觀的觀察, 中醫脈學在這方面尤為突出, 中醫脈學所測知的獨特現象是已經做了大量工作的方法之一, 而且具有中醫特色, 是不能用簡單的心血管系統和血液流變學的方法所能概括的。

中醫脈學目前已初步展現丁廣闊的內容和前景。 但在中醫脈學的現代發展中和研究中需要解決的問題還很多, 中醫脈學與理論的聯繫, 如脈學與臟腑、季節、陰陽五行以及切脈定位等等, 在中醫脈學結合現代科學方法的研究中必須符合中醫特色,

使傳統脈學從定性向定量標準過渡, 使脈學在中醫現代化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脈學發展對辨證的影響

辨證的觀點是中醫理論特點之一, 貫穿于中醫理論之全部, 由《內經》所形成的理論體系直到後世, 中醫臨床實踐都是在辨證方法的指導下進行的, 四診則是在此理論指導下收集臨床現象體征以供辨證的手段。 在四診中以脈診最為確切, 較之其它更接近於定量標準, 從性質上講脈診的方法是科學的, 內容是豐富的, 但從臨床實踐上則又有比較模糊粗糙的問題。 存在著經驗方法和主觀成分的色彩, 臨床上“見仁見智”的現象必然經常出現。

如果以中醫脈學做為中醫辨證的主要指標,

在中醫現代化過程中脈學的現代化發展是關鍵問題, 這個問題解決的理想會對中醫臨床學產生深遠的影響。 因為這也是主要的“求實”問題, 將會對中醫“辨證”與切脈的關係, 也就是辨證與辨脈的結合以及“辨證論治”的現代化產生重大影響。

脈診要領之察獨

診脈要抓住獨變的脈象這一方法, 首先見於《黃帝內經》, 《素問·三部九候論》:“察九候, 獨小者病, 獨大者病, 獨疾者病, 獨遲者病, 獨熱者病, 獨寒者病, 獨陷下者病”。 這雖然是在論述遍身診的診法, 然而卻早已滲透到獨取寸口的診法之中了。 如張景嶽即對此推崇備至, 認為:“此獨字, 即醫中精一之義。 診家綱領莫切於此”。

正常情況下, 兩手六部脈的至數與力度處於相互平衡與協調狀態, 如劉河間所雲:“脈不得獨浮沉,獨大小,獨盛衰,獨陰陽。須沉中有浮,浮中有沉,小中有大,大中有小,盛中有衰,衰中有盛,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如果某一部脈出現了異常的變化,則標誌著該部所主的臟腑經脈發生了病變,注意體察這種異常變化,也是診脈時,切實可用的方法。

唯獨獨有二:其一,一部之脈異于其餘各部,如《診家樞要》所雲:“一部之內,獨大獨小,偏遲偏疾,左右強弱相反,四時男女之相背,皆病脈也。”《醫原》亦日:“六脈之中,有一脈獨乖者,即當於獨乖之一脈求之”;其二,脈體獨變,如《脈理求真》日:“有以五臟五脈各應互見,而六部六脈偏見一髒之脈者,是其病根伏是,而更可以獨名也。”正常時,六脈從容和緩而胃氣充沛,若見弦、數、澀、滑等脈時,則為獨見之病脈。張景嶽則認為,獨有三者,其日:“獨之為義,有部位之獨也,有髒氣之獨也,有脈體之獨也。部位之獨,謂諸部無恙,惟此稍乖,乖處藏邪,此其獨也。髒氣之獨者,不得以部位為拘也,如諸見洪者,皆是心脈,諸見弦者,皆是肝脈,肺之浮,脾之緩,腎之石,五臟之中各有五臟,五脈互見,獨乖者病,乖而強者,即本髒之有餘,乖而弱者,即本髒之不足,此髒氣之獨也。脈體之獨者,如經所雲:“獨小者病,獨大者病……”其實,張氏所論之髒氣之獨已包含在脈體之獨中了,雖然如此,分而論之,則脈體之獨的含義,變得更加清晰明瞭。

另外,獨又有真假之辨,如《醫原》日:“又有素大素小,素陰素陽之脈,此稟之失天,非病也。”所以,察獨之時,首先應排除體質因素的干擾,諸如男女有別,老少不同等均屬正常的生理差異,不可作獨處藏邪論。善於察獨者,必須具有真知灼見。為此,張景嶽又將脈之獨變,推廣為醫有獨見,其曰:“既無獨見,焉得確真?故命寶全形論日:眾脈不見,眾凶弗聞,外內相得,無以形先。是察病之秘旨,必知此義,方可言診外有獨。”這是在強調神的重要作用,而《脈理求真》亦有同感,其日:“善言獨者,早以陰陽之原,氣血之本,以求獨之根,繼以逆順之理,取命之道,並脈上下來去至止之道曉然於胸中,以識獨之宜,然後臨症施診,以求獨之所在,則獨存;以明獨之所至,則獨出矣!”可見察獨雖為至簡,但欲得真見、亦絕非易事、診者當認真體認。

結語:以上就是小編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有關中醫脈診的相關知識,如果你對中醫感興趣的話,那麼你一定覺得這些知識非常是實用了吧。其實,小編今天,不管我們對中醫是什麼態度,多瞭解一些知識還是不錯的。

如劉河間所雲:“脈不得獨浮沉,獨大小,獨盛衰,獨陰陽。須沉中有浮,浮中有沉,小中有大,大中有小,盛中有衰,衰中有盛,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如果某一部脈出現了異常的變化,則標誌著該部所主的臟腑經脈發生了病變,注意體察這種異常變化,也是診脈時,切實可用的方法。

唯獨獨有二:其一,一部之脈異于其餘各部,如《診家樞要》所雲:“一部之內,獨大獨小,偏遲偏疾,左右強弱相反,四時男女之相背,皆病脈也。”《醫原》亦日:“六脈之中,有一脈獨乖者,即當於獨乖之一脈求之”;其二,脈體獨變,如《脈理求真》日:“有以五臟五脈各應互見,而六部六脈偏見一髒之脈者,是其病根伏是,而更可以獨名也。”正常時,六脈從容和緩而胃氣充沛,若見弦、數、澀、滑等脈時,則為獨見之病脈。張景嶽則認為,獨有三者,其日:“獨之為義,有部位之獨也,有髒氣之獨也,有脈體之獨也。部位之獨,謂諸部無恙,惟此稍乖,乖處藏邪,此其獨也。髒氣之獨者,不得以部位為拘也,如諸見洪者,皆是心脈,諸見弦者,皆是肝脈,肺之浮,脾之緩,腎之石,五臟之中各有五臟,五脈互見,獨乖者病,乖而強者,即本髒之有餘,乖而弱者,即本髒之不足,此髒氣之獨也。脈體之獨者,如經所雲:“獨小者病,獨大者病……”其實,張氏所論之髒氣之獨已包含在脈體之獨中了,雖然如此,分而論之,則脈體之獨的含義,變得更加清晰明瞭。

另外,獨又有真假之辨,如《醫原》日:“又有素大素小,素陰素陽之脈,此稟之失天,非病也。”所以,察獨之時,首先應排除體質因素的干擾,諸如男女有別,老少不同等均屬正常的生理差異,不可作獨處藏邪論。善於察獨者,必須具有真知灼見。為此,張景嶽又將脈之獨變,推廣為醫有獨見,其曰:“既無獨見,焉得確真?故命寶全形論日:眾脈不見,眾凶弗聞,外內相得,無以形先。是察病之秘旨,必知此義,方可言診外有獨。”這是在強調神的重要作用,而《脈理求真》亦有同感,其日:“善言獨者,早以陰陽之原,氣血之本,以求獨之根,繼以逆順之理,取命之道,並脈上下來去至止之道曉然於胸中,以識獨之宜,然後臨症施診,以求獨之所在,則獨存;以明獨之所至,則獨出矣!”可見察獨雖為至簡,但欲得真見、亦絕非易事、診者當認真體認。

結語:以上就是小編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有關中醫脈診的相關知識,如果你對中醫感興趣的話,那麼你一定覺得這些知識非常是實用了吧。其實,小編今天,不管我們對中醫是什麼態度,多瞭解一些知識還是不錯的。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