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明明跟別人參加一樣的鍛煉項目, 但人家幾個禮拜後不是瘦了就是有肌肉了, 但自己的脂肪好像格外地頑固, 自己的肌肉也好像蠢蠢欲動。
這個時候你要怨天怨地怨父母嗎?
如果你把原因歸罪為鍛煉對你沒用, 那比錯過幾億紅包更可惜的是錯過運動帶給你的好處。 越來越多新的研究發現, 鍛煉對某些人沒用的理論是不成立的。
一項最新的研究發現, 如果一種鍛煉方式對你不起作用, 那你應該試試其他的鍛煉方式。 你認為鍛煉對你沒用, 也許只是打開的方式不對——沒有選對適合的運動。
比如有些人適合做需要耐力的運動(比如長跑和自行車), 而另一些人則適合做需要爆發力的運動(比如舉鐵和高強度間歇訓練)。
總之, 不管你適合哪種運動, 總有一種運動是對你起作用的。
▲拳擊
▲Zumba(一種健身操)
▲動感單車
▲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
除了運動類型以外, 運動總量也很關鍵。 最近發表在權威期刊《The Journal of Physiology》上的一篇文章指出, 運動對所有人都起作用, 只是有些人需要更多的運動量來看到效果。
這項研究將78位健康的成年志願者分成五組, 每組每週分別進行1次、2次、3次、4次或5次60分鐘的鍛煉, 持續六周。
大部分每週只進行1次訓練的人的心肺健康(衡量鍛煉是否有用的指標)沒有變得更好, 而在每週進行2次或3次鍛煉的人中也存在一些“對鍛煉沒反應的人”。
於是研究者為這些“對鍛煉沒反應的人”制定了額外六周的訓練計畫, 每週加入兩次額外的訓練——也就是說開始每週只進行1次60分鐘鍛煉的人現在要進行3次, 而開始每週進行3次鍛煉的人現在要進行5次。
結果是, 所有人的心肺健康都提高了。 這說明運動是“劑量依賴性”(dose-dependent)的, 也就是說如果你的身體對運動沒有反應, 那說明你做得還不夠多。
“這聽上去有點嚴苛, 但這些是令人鼓舞的發現。 因為即便是適度水準的健身也可以為健康帶來‘顯著的保護’, “梅奧診所的醫生、同時也是運動健身方面的專家Michael Joyner醫生評論說。
他還指出, 很多人很難達到建議的運動量——每週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的運動。
其實要達到這個目標不算難, 不是一定要去健身房或特意去戶外跑步才算鍛煉。 很多人會把運動融入到他們的日常生活中——用走路或騎車代替開車、用爬樓梯代替坐電梯、用站著代替坐著等。
Joyner醫生對此非常贊同:“我認為我們應該盡可能把更多的運動融入到生活中, 這可以有效地對抗肥胖。 而且大多數人都應該將運動方式多樣化, 盡可能包含一些高強度的運動。 不過關鍵的是每天至少都應該做些運動。 ”
健身教練也強調, 沒有一種健身方式是適合所有人的, 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 你才會願意去堅持。 就像研究中顯示的那樣,
一個很簡單的測試你的鍛煉計畫是不是適合你的方式就是測心率。 具體方法是, 快速走幾階樓梯或上下一階樓梯三到四次, 然後測一分鐘心跳作為基準。 在開始一項運動計畫四個禮拜後再進行同樣的測試, 如果你的心率降低了或做起來更輕鬆了, 說明你的運動計畫起作用了, 如果心率沒變化, 說明你可能需要改變運動方式或增加運動量。
運動帶給我們的好處遠不止提高心肺健康, 還有減壓、調節心情等。
所以我們每個人都值得花時間去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 並堅持去做。 再也不要拿“運動對我沒用”當藉口了, 趕緊行動起來吧!
文章轉自“e藥環球”
阿噗有話說, 加我微信:uphealth
只選對的, 不要貴的~
點圖片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