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立夏養生重在養心

專家稱, 立夏後有利於人體心臟的生理活動。

人們在春夏之交要順應天氣的變化, 重點關注心臟, 學會養“心”。

炎熱汗多, 營養消耗大

剛進入5月, 天氣就熱得讓人有點無所適從, 一些疾病隨之而來。 由於夏季炎熱而出汗多, 體內丟失的水分多, 脾胃消化功能較差。 同時, 天氣炎熱又影響著人的食欲, 除注意飲食清潔和清淡為主外, 還要注意補充一些營養物質。

養生專家趙世立指出, 人生活在相對濕度為45%~65%的環境中感覺最舒適, 也最健康, 但多風少雨的立夏天往往比較乾燥, 室內濕度達不到這個水準。 如果每天早上起床後感覺嗓子和鼻子發幹,

就說明該給室內空氣加濕了。

夏日煩躁跟“心”有關

頭痛、失眠、煩躁、坐立不安……一到夏天, 很多人就感覺渾身不適, 想刻意進行調整, 卻日益萎靡不振、鬱鬱寡歡。 專家認為, 這跟心臟的承受度有關。

趙世立指出, 在中醫理論中, 人和自然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 自然界的四季消長變化和人體的五臟功能活動相互關聯對應。

心對應“夏”, 也就是說夏季心陽最旺, 同時提醒人們, 在春夏之交要順應天氣的變化, 重點關注心臟保養。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 人的心理、情緒與軀體可通過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互相聯繫、互相影響。 此時不僅是情緒波動起伏, 機體的免疫功能也較為低下, 起居、飲食稍有不妥,
就會發生各種疾病。 特別是老年人, 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壓升高的情況並不少見。 所以, 在“立夏”之季要做好自我調節、笑口常開。

多進稀食有利補養

趙世立指出, 多進稀食是夏季飲食養生的重要方法。 如早、晚進餐時食粥, 午餐時喝湯, 這樣既能生津止渴、清涼解暑, 又能補養身體。 在煮粥時加些荷葉, 稱荷葉粥, 味道清香, 粥中略有苦味, 可醒脾開胃, 有消解暑熱、養胃清腸、生津止渴的作用。 在煮粥時加些綠豆或單用綠豆煮湯, 有消暑止渴、清熱解毒、生津利尿等作用。

同時, 還要注意補充一些營養物質。

1.補充充足維生素, 如多吃些如番茄、青椒、冬瓜、西瓜、楊梅、甜瓜、桃、李等新鮮果蔬;

2.補充水和無機鹽, 特別是要注意鉀的補充, 豆類或豆製品、香菇、水果、蔬菜等都是鉀的很好來源。

多吃些清熱利濕的食物, 如西瓜、苦瓜、桃、烏梅、草莓、番茄、黃瓜、綠豆等都有較好的消暑作用;

3.適量地補充蛋白質, 如魚、瘦肉、蛋、奶和豆類等都是最佳的優質蛋白。

冰箱內取出食品別急吃

隨著天氣轉熱, 人們愛吃剛從冰箱中取出來的水果、飲料等。 有些人特別是腸胃功能較弱的兒童, 在吃後半小時左右最易發生劇烈腹痛, 嚴重的還會出現噁心、嘔吐、頭暈、腹瀉和全身冷戰等症狀。

專家指出, 這種痙攣性腹痛是由於吃了冰箱裡存放的食物引起的。 人的胃腸溫度一般在36℃左右, 而剛從冰箱裡拿出來的食物只有2℃-8℃, 腸胃受到強烈的低溫刺激後, 導致生理功能失調。 預防的簡單方法是,
從冰箱裡取出來的食物不要急著吃, 放一會兒再吃, 且一次不要吃得太多, 特別是老年人、兒童及有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的人更應注意。

晚睡早起加午休

由於“立夏”時天亮得早, 人們起得早, 而晚上相對睡得晚, 易造成睡眠不足, 所以要增加午休。 夏季正午1點到3點氣溫最高, 人容易出汗, 午飯後, 消化道的血供增多, 大腦血液供應相對減少, 所以, 中午人們總是精神不振, 昏昏欲睡。

對中午不能午休的上班族來說, 午間時分可以聽聽音樂或閉目養神30-50分鐘。 趙世立認為, 午睡時間要因人而異, 一般以半小時到1小時為宜, 時間過長讓人感覺沒有精神。 睡覺時不要貪涼, 避免在風口處睡覺, 以防著涼受風而生病。

順四時是養生的首要原則,

因此, 要順應節氣的變化, 注意養心臟。 應重視立夏養生, 平和過度到夏季。

另外, 從運氣學說來說, 立夏也是二之氣的最後一個節氣, 屬乾卦, 是一個陽氣盛的節氣, 此時應如何做好立夏養生以適應炎炎夏日並順利過度到三之氣呢?

起居養生

立夏時節, 雖說夏季到來了, 天氣逐漸炎熱, 溫度明顯升高, 但此時早晚仍比較涼, 日夜溫差仍較大, 早晚要適當添衣。 另外進入立夏後, 晝長夜短更明顯, 此時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虛的變化, 睡眠方面也應相對“晚睡”、“早起”, 以接受天地的清明之氣, 但仍應注意睡好“子午覺”, 尤其要適當午睡, 以保證飽滿的精神狀態以及充足的體力。

精神養生

立夏養生還應重視的一點就是重視“靜養”。 立夏後人們易感到煩躁不安,因此立夏養生要做到“戒怒戒躁”,切忌大喜大怒,要保持精神安靜,情志開懷,心情舒暢,安閒自樂,笑口常開。還可多做偏靜的文體活動,如繪畫、釣魚、書法、下棋、種花等。

運動養生

立夏後,隨著氣溫升高,人們容易汗出,“汗”為心之液,立夏時節要注意不可過度汗出,運動後要適當飲溫水,補充體液。立夏時節,選的運動不要過於劇烈,可選擇相對平和的運動如太極拳、太極劍、散步、慢跑等。

飲食養生

立夏時節,時值乾卦,自然界的變化是陽氣漸長、陰氣漸弱,相對人體臟腑來說,是肝氣漸弱,心氣漸強,此時的飲食原則是增酸減苦,補腎助肝,調養胃氣。此時飲食宜清淡,以低脂、易消化、富含纖維素為主,多吃蔬果、粗糧。平時可多吃魚、雞、瘦肉、豆類、芝麻、洋蔥、小米、玉米、山楂、枇杷、楊梅、香瓜、桃、木瓜、番茄等;少吃動物內臟、肥肉等,少吃過鹹的食物,如鹹魚、鹹菜等。

荷葉鳳脯:

[配料]鮮荷葉2張,火腿30克,剔骨雞肉250克,水發蘑菇50克,玉米粉12克,食鹽、白糖、雞油、紹酒、蔥、薑、胡椒粉、味精、香油各適量。

[做法]雞肉、蘑菇均切成薄片,火腿切成10片,蔥切短節、薑切薄片,荷葉洗淨,用開水稍燙一下,去掉蒂梗,切成10塊三角形備用。

蘑菇用開水焯透撈出,用涼水沖涼,把雞肉、蘑菇一起放入盤內加鹽、味精、白糖、胡椒粉、紹酒、香油、雞油、玉米粉、蔥節、薑片攪拌均勻,然後分放在10片三角形的荷葉上,再各加一片火腿,包成長方形包,碼放在盤內,上籠蒸約2小時,若放在高壓鍋內只須15分鐘即可。出籠後可將原盤翻於另一乾淨盤內,拆包即可食用。

[功效]清芬養心,升運脾氣。可作為常用補虛之品,尤為適宜夏季食補。

魚腥草拌萵筍:

[配料]魚腥草50克,萵筍250克,大蒜、蔥各10克,薑、食鹽、醬油、醋、味精、香油各適量。

[做法]魚腥草摘去雜質老根,洗淨切段,用沸水焯後撈出,加食鹽攪拌醃漬待用。萵筍削皮去葉,沖洗乾淨,切成1寸長粗絲,用鹽醃漬瀝水待用。蔥、薑、蒜擇洗後切成蔥花、薑末、蒜米待用。將萵筍絲、魚腥草放在盤內,加入醬油、味精、醋、蔥花、薑末、蒜米攪拌均勻,淋上香油即成。

[功效]清熱解毒,利濕祛痰。對肺熱咳嗽,痰多粘稠,小便黃少、熱痛等症均有較好的療效。

桂圓粥:

[配料]桂圓25克,粳米100克,白糖少許。

[做法]將桂圓同粳米共入鍋中,加適量的水,熬煮成粥,調入白糖即成。

[功效]補益心脾,養血安神。尤其適用于勞傷心脾,思慮過度,身體瘦弱,健忘失慮,月經補調等症。

注意:喝桂圓粥忌飲酒、濃茶、咖啡等物。

穀雨養生經

專家建議管理層的讀者,在春天要對員工多表揚、少批評

防止肝氣鬱結可興一年之運

暮春仍需以養肝為主

中醫理論中“肝屬木,喜條達”,與春令升發之陽氣相應。春季是養肝護肝的最佳時節,也是肝病的多發時節。

如果不注意調養,肝氣升發太過或是肝氣鬱結,都易損傷肝臟,生出許多病來。穀雨是春天最後一個節氣,從中醫養生來說,仍以養肝為主。

養肝先要睡得香。民間食療專家趙世立介紹,現代人陰陽顛倒的生活習慣對於肝臟的損害尤其嚴重,現在很多人的肝病其實是“熬”出來的,“一般熬了夜的人大多雙目赤紅,這是肝火上升的症狀。長期如此,必然傷肝。”

《黃帝內經》中記載:“人臥血歸於肝”,而在春季應“夜臥早起”。現代醫學研究證實,睡眠時進入肝臟的血流量是站立時的7倍。流經肝臟血流量的增加,有利於增強肝細胞的功能,養肝護肝。同時還能提高解毒能力,並加快營養物質的代謝和體內積聚毒素的排出,從而維持機體內環境的穩定。

“如果休息過晚,血不養肝,就表現為氣色不好甚至發青,長期下去對肝腎的損傷都很嚴重。”趙世立說。

飲食以甘味為主。趙世立說,春天養肝在飲食上宜甜少酸,如粳米、牛肉和大棗應該多吃。而酸味則有“收斂”的作用,不利於肝氣的生髮、疏散。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韭葉熱根溫,功用相同,生則辛而散血,熟則甘而補中,乃肝之菜也。”春天適量吃些性溫的韭菜,可起到補人體陽氣,增強肝和脾胃功能的作用。此外,春天要儘量忌吃油膩、生冷、黏硬、辛辣食物,以免傷及肝脾。

舒暢情致防氣鬱。趙世立說,保持樂觀豁達的心態,對於肝臟的保健也是必不可少的。俗語說“萬病由氣生”,肝主氣,如果出現易煩躁、愛發脾氣等現象,都與肝氣有關。女性如果長期肝鬱氣滯,則會出現月經不調等症狀。

“風調才能雨順,肝在六淫中屬風,肝氣順暢條達了,人體各個系統才能順暢,百病不生。”趙世立說。這就要求大家要學會自我調控和駕馭好情緒,心胸開闊,遇到不快的事要戒怒,並及時進行宣洩,防止肝氣鬱結。他建議管理層、領導層的人士,在春天應當對員工多表揚鼓勵,少批評懲罰,以興一年之運。

趙世立向大家推薦了兩款花茶:

1.枸杞子、懷菊花適量,沖泡飲用。枸杞子味甘補血,既入肝經又入腎經,懷菊花清熱去火,如果再加上紅棗更好,可以幫助抒發肝氣。

2.玫瑰花、茉莉花、枸杞子泡茶飲用。對女性肝鬱氣滯引起的渾身無力、月經不調、愛發脾氣等症狀極有幫助。

穀雨早晚保溫防寒

趙世立說,穀雨時節對老年人來說,是心腦血管疾病高發的時候。此時是春天由乾燥向多雨水轉換之時,是春寒向夏熱過渡之時,很多人會適應不了。特別是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老人,肝臟功能下降導致肝氣生髮不足,很容易引起血液淤滯等問題,導致舊病復發。

防感冒穀雨時節,正處於氣溫由中向高轉折前,早晚溫差較大,外出應注意增減衣服,

既要注意保暖又要防止因穿得過多出汗脫衣而著涼。感冒會加重心腦血管疾病。

不勞累此時的天氣適合外出踏青遊玩,但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應當根據體力量力而行,不可過度勞累。

七分飽飲食上,不要吃得過飽,七分飽即可。否則,大量血液會流到胃部幫助消化,心臟就會缺血,也會給肝臟過多的負擔。

趙世立推薦了一粥一菜一湯:

1.枸杞蓮子粳米粥。枸杞子20克,蓮子30克浸泡後使用,粳米適量,加水熬製成粥。如果有上火症狀,可以在將熟時加入幾朵懷菊花,或直接用懷菊花水熬粥。有養肝作用。

2.菠菜。中醫認為,菠菜性甘涼,入腸、胃經。有補血止血、利五臟、通血脈、止渴潤腸、滋陰平肝、助消化、清理腸胃熱毒的功效,對肝氣不舒併發胃病的輔助治療常有良效。對春季裡因為肝陰不足引起的高血壓、頭痛目眩和貧血等都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3.白蘿蔔燉牛肉。牛肉屬甘味,入肝經胃經。燉湯時越清淡越好,不可放味精、大料,喝時要撇去浮油。

穀雨時節,細雨綿綿,桃花綻放,春茶也在這時節前後開始採收。正所謂“陽春三月試新茶”。穀雨採摘的新茶,具有生津止渴、消暑清熱、祛病延年的功效,精通茶道的人就常說品茶應品穀雨茶。所謂穀雨茶,是指穀雨時節採制的春茶,又叫二春茶。春季溫度適中,雨量充沛,再加上經過冬季休養,這時的茶樹芽葉肥碩,色澤翠綠,葉質柔軟,富含多種維生素和氨基酸,使春茶滋味鮮活,香氣怡人。穀雨茶與清明茶同為一年中的佳品,不同的是,清明茶雖然沖泡出來的色澤好看,但二三泡之後,味道就變淡了。而穀雨前這段時期的茶,泡起來色澤澄黃,湯色微混,香氣渾厚,反復沖泡仍回味綿長。所以,懂茶的人通常會備些穀雨茶飲用。

穀雨一過,春季就要過去了,按照中醫“春季養肝”的觀點,應抓緊時機調肝氣、養肝血。肝氣不疏,會出現頭暈目眩的症狀。肝開竅於目,肝血不足,不能上注於目,將導致視物不清,故此時的養生要點重在養肝疏肝、養血明目。平常應該保證情緒穩定,同時可以適當吃些豬肝、雞肝等以補肝。

立夏後人們易感到煩躁不安,因此立夏養生要做到“戒怒戒躁”,切忌大喜大怒,要保持精神安靜,情志開懷,心情舒暢,安閒自樂,笑口常開。還可多做偏靜的文體活動,如繪畫、釣魚、書法、下棋、種花等。

運動養生

立夏後,隨著氣溫升高,人們容易汗出,“汗”為心之液,立夏時節要注意不可過度汗出,運動後要適當飲溫水,補充體液。立夏時節,選的運動不要過於劇烈,可選擇相對平和的運動如太極拳、太極劍、散步、慢跑等。

飲食養生

立夏時節,時值乾卦,自然界的變化是陽氣漸長、陰氣漸弱,相對人體臟腑來說,是肝氣漸弱,心氣漸強,此時的飲食原則是增酸減苦,補腎助肝,調養胃氣。此時飲食宜清淡,以低脂、易消化、富含纖維素為主,多吃蔬果、粗糧。平時可多吃魚、雞、瘦肉、豆類、芝麻、洋蔥、小米、玉米、山楂、枇杷、楊梅、香瓜、桃、木瓜、番茄等;少吃動物內臟、肥肉等,少吃過鹹的食物,如鹹魚、鹹菜等。

荷葉鳳脯:

[配料]鮮荷葉2張,火腿30克,剔骨雞肉250克,水發蘑菇50克,玉米粉12克,食鹽、白糖、雞油、紹酒、蔥、薑、胡椒粉、味精、香油各適量。

[做法]雞肉、蘑菇均切成薄片,火腿切成10片,蔥切短節、薑切薄片,荷葉洗淨,用開水稍燙一下,去掉蒂梗,切成10塊三角形備用。

蘑菇用開水焯透撈出,用涼水沖涼,把雞肉、蘑菇一起放入盤內加鹽、味精、白糖、胡椒粉、紹酒、香油、雞油、玉米粉、蔥節、薑片攪拌均勻,然後分放在10片三角形的荷葉上,再各加一片火腿,包成長方形包,碼放在盤內,上籠蒸約2小時,若放在高壓鍋內只須15分鐘即可。出籠後可將原盤翻於另一乾淨盤內,拆包即可食用。

[功效]清芬養心,升運脾氣。可作為常用補虛之品,尤為適宜夏季食補。

魚腥草拌萵筍:

[配料]魚腥草50克,萵筍250克,大蒜、蔥各10克,薑、食鹽、醬油、醋、味精、香油各適量。

[做法]魚腥草摘去雜質老根,洗淨切段,用沸水焯後撈出,加食鹽攪拌醃漬待用。萵筍削皮去葉,沖洗乾淨,切成1寸長粗絲,用鹽醃漬瀝水待用。蔥、薑、蒜擇洗後切成蔥花、薑末、蒜米待用。將萵筍絲、魚腥草放在盤內,加入醬油、味精、醋、蔥花、薑末、蒜米攪拌均勻,淋上香油即成。

[功效]清熱解毒,利濕祛痰。對肺熱咳嗽,痰多粘稠,小便黃少、熱痛等症均有較好的療效。

桂圓粥:

[配料]桂圓25克,粳米100克,白糖少許。

[做法]將桂圓同粳米共入鍋中,加適量的水,熬煮成粥,調入白糖即成。

[功效]補益心脾,養血安神。尤其適用于勞傷心脾,思慮過度,身體瘦弱,健忘失慮,月經補調等症。

注意:喝桂圓粥忌飲酒、濃茶、咖啡等物。

穀雨養生經

專家建議管理層的讀者,在春天要對員工多表揚、少批評

防止肝氣鬱結可興一年之運

暮春仍需以養肝為主

中醫理論中“肝屬木,喜條達”,與春令升發之陽氣相應。春季是養肝護肝的最佳時節,也是肝病的多發時節。

如果不注意調養,肝氣升發太過或是肝氣鬱結,都易損傷肝臟,生出許多病來。穀雨是春天最後一個節氣,從中醫養生來說,仍以養肝為主。

養肝先要睡得香。民間食療專家趙世立介紹,現代人陰陽顛倒的生活習慣對於肝臟的損害尤其嚴重,現在很多人的肝病其實是“熬”出來的,“一般熬了夜的人大多雙目赤紅,這是肝火上升的症狀。長期如此,必然傷肝。”

《黃帝內經》中記載:“人臥血歸於肝”,而在春季應“夜臥早起”。現代醫學研究證實,睡眠時進入肝臟的血流量是站立時的7倍。流經肝臟血流量的增加,有利於增強肝細胞的功能,養肝護肝。同時還能提高解毒能力,並加快營養物質的代謝和體內積聚毒素的排出,從而維持機體內環境的穩定。

“如果休息過晚,血不養肝,就表現為氣色不好甚至發青,長期下去對肝腎的損傷都很嚴重。”趙世立說。

飲食以甘味為主。趙世立說,春天養肝在飲食上宜甜少酸,如粳米、牛肉和大棗應該多吃。而酸味則有“收斂”的作用,不利於肝氣的生髮、疏散。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韭葉熱根溫,功用相同,生則辛而散血,熟則甘而補中,乃肝之菜也。”春天適量吃些性溫的韭菜,可起到補人體陽氣,增強肝和脾胃功能的作用。此外,春天要儘量忌吃油膩、生冷、黏硬、辛辣食物,以免傷及肝脾。

舒暢情致防氣鬱。趙世立說,保持樂觀豁達的心態,對於肝臟的保健也是必不可少的。俗語說“萬病由氣生”,肝主氣,如果出現易煩躁、愛發脾氣等現象,都與肝氣有關。女性如果長期肝鬱氣滯,則會出現月經不調等症狀。

“風調才能雨順,肝在六淫中屬風,肝氣順暢條達了,人體各個系統才能順暢,百病不生。”趙世立說。這就要求大家要學會自我調控和駕馭好情緒,心胸開闊,遇到不快的事要戒怒,並及時進行宣洩,防止肝氣鬱結。他建議管理層、領導層的人士,在春天應當對員工多表揚鼓勵,少批評懲罰,以興一年之運。

趙世立向大家推薦了兩款花茶:

1.枸杞子、懷菊花適量,沖泡飲用。枸杞子味甘補血,既入肝經又入腎經,懷菊花清熱去火,如果再加上紅棗更好,可以幫助抒發肝氣。

2.玫瑰花、茉莉花、枸杞子泡茶飲用。對女性肝鬱氣滯引起的渾身無力、月經不調、愛發脾氣等症狀極有幫助。

穀雨早晚保溫防寒

趙世立說,穀雨時節對老年人來說,是心腦血管疾病高發的時候。此時是春天由乾燥向多雨水轉換之時,是春寒向夏熱過渡之時,很多人會適應不了。特別是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老人,肝臟功能下降導致肝氣生髮不足,很容易引起血液淤滯等問題,導致舊病復發。

防感冒穀雨時節,正處於氣溫由中向高轉折前,早晚溫差較大,外出應注意增減衣服,

既要注意保暖又要防止因穿得過多出汗脫衣而著涼。感冒會加重心腦血管疾病。

不勞累此時的天氣適合外出踏青遊玩,但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應當根據體力量力而行,不可過度勞累。

七分飽飲食上,不要吃得過飽,七分飽即可。否則,大量血液會流到胃部幫助消化,心臟就會缺血,也會給肝臟過多的負擔。

趙世立推薦了一粥一菜一湯:

1.枸杞蓮子粳米粥。枸杞子20克,蓮子30克浸泡後使用,粳米適量,加水熬製成粥。如果有上火症狀,可以在將熟時加入幾朵懷菊花,或直接用懷菊花水熬粥。有養肝作用。

2.菠菜。中醫認為,菠菜性甘涼,入腸、胃經。有補血止血、利五臟、通血脈、止渴潤腸、滋陰平肝、助消化、清理腸胃熱毒的功效,對肝氣不舒併發胃病的輔助治療常有良效。對春季裡因為肝陰不足引起的高血壓、頭痛目眩和貧血等都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3.白蘿蔔燉牛肉。牛肉屬甘味,入肝經胃經。燉湯時越清淡越好,不可放味精、大料,喝時要撇去浮油。

穀雨時節,細雨綿綿,桃花綻放,春茶也在這時節前後開始採收。正所謂“陽春三月試新茶”。穀雨採摘的新茶,具有生津止渴、消暑清熱、祛病延年的功效,精通茶道的人就常說品茶應品穀雨茶。所謂穀雨茶,是指穀雨時節採制的春茶,又叫二春茶。春季溫度適中,雨量充沛,再加上經過冬季休養,這時的茶樹芽葉肥碩,色澤翠綠,葉質柔軟,富含多種維生素和氨基酸,使春茶滋味鮮活,香氣怡人。穀雨茶與清明茶同為一年中的佳品,不同的是,清明茶雖然沖泡出來的色澤好看,但二三泡之後,味道就變淡了。而穀雨前這段時期的茶,泡起來色澤澄黃,湯色微混,香氣渾厚,反復沖泡仍回味綿長。所以,懂茶的人通常會備些穀雨茶飲用。

穀雨一過,春季就要過去了,按照中醫“春季養肝”的觀點,應抓緊時機調肝氣、養肝血。肝氣不疏,會出現頭暈目眩的症狀。肝開竅於目,肝血不足,不能上注於目,將導致視物不清,故此時的養生要點重在養肝疏肝、養血明目。平常應該保證情緒穩定,同時可以適當吃些豬肝、雞肝等以補肝。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