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什麼是經絡 自己怎麼判斷經絡是否通暢

經絡是人體的氣血走向, 雖然我們並不能看見, 但是經絡通暢是身體健康的保障, 如果經絡不通身體就會有各種疾病找上門來, 那麼什麼是經絡呢?經絡不通怎麼辦?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瞭解一下吧!

經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對於經絡我們可能都沒有很深刻的認識, 所以才會導致我們根本就不能清楚的判斷自己的經絡是否通暢。

什麼是經絡

經絡

“經”的原意是“縱絲”, 有路徑的意思, 簡單說就是經絡系統中的主要路徑, 存在於機體內部, 貫穿上下, 溝通內外;“絡”的原意是“網路”, 簡單說就是主路分出的輔路,

存在於機體的表面, 縱橫交錯, 遍佈全身。

《靈樞·脈度》說:“經脈為裡, 支而橫者為絡, 絡之別者為孫。 ”這是將脈按大小、深淺的差異分別稱為“經脈”、“絡脈”和“孫脈”。

經絡, 主要包括十二經脈、十二經別、奇經八脈、十五絡脈、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等。 其中屬於經脈方面的, 以十二經脈為主, 屬於絡脈方面的, 以十五絡脈為主。 它們縱橫交貫, 遍佈全身, 將人體內外、臟腑、肢節聯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經絡不通的判斷辦法

一級

經絡不通的一個判斷方法, 舌下兩條靜脈隱現, 主幹直徑在, 2.6毫米以下, 長度不超過舌系帶止點, 整條舌下靜脈無扭曲、怒張。

二級

主幹飽滿, 直徑不超過2.6毫米, 長度不超過舌系帶止點與舌尖1/2, 輕度彎曲。

三級

主幹飽滿,

直徑增粗超過2.6毫米, 長度超過舌系帶止點與舌尖3/5, 輕度彎曲。 三級者表示氣血循環有瘀堵。

四級

主幹飽滿, 曲張明顯, 直徑增粗超過2.6毫米, 長度超過舌系帶止點與舌尖3/5或將及舌尖, 外帶有粗枝狀分支或魚子醬刺狀。 四級者表示體內有早期腫瘤。

以上的四級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快速的自我判斷經絡是否通暢的, 能判斷了自身經絡是否通暢這樣才能幫助我們更好的養生的, 那麼經絡不通暢該怎麼辦呢?

經絡不通的食療辦法

1、薄荷茶味疏經絡

經絡不通的時候, 大家可以選擇喝薄荷茶疏通, 取幹薄荷葉15克, 綠茶3克, 沖入沸水1500毫升, 待泡出味且稍涼後, 濾去殘渣, 再加少量冰糖, 或把鮮薄荷葉洗淨, 放入杯中, 直接沖入開水。 用於泡茶的有歐薄荷、綠薄荷和蘋果薄荷,

味苦辛, 有健胃、通絡之效, 但是薄荷性涼, 不易久服。

2、老絲瓜引導經絡

老絲瓜引導經絡也是非常適合幫助人們疏通氣血和經絡的一種方式, 老絲瓜1條, 切碎炒至微黃, 研成細末, 每次10克, 用熱水過服。 老絲瓜筋絡貫穿, 類似人體經絡。 借老絲瓜氣來導引人體經絡, 使氣血通順。

3、行氣活血食物通暢經絡

大家可以在生活中多吃一些蒿子杆、蔥、蒜、海帶、海藻、蘿蔔、金橘、山楂等具有行氣活血作用的食物。 適合吃的食物非常多, 帶有藥食兼用的食物是非常適合的。 或者也可以服用逍遙散、柴胡疏肝散、越鞠丸等中成藥進行調節。

其實經絡不通暢以上的方法是很常用的, 如果我們的經絡不通一定要試試以上介紹的食療方法,

但是除了中醫的食療方法還有很多其他的方法可以使用的, 我們不能忽略的。

經絡不通怎麼辦

1、輕揉耳輪通腎氣

雙手握空拳, 以拇指、食指沿耳輪上下來回推摩1分鐘, 直至耳輪充血發熱。

提示

中醫認為全身精氣有各臟器收集後交腎來保存, 腎開竅於耳, 耳朵上佈滿了全身穴位, 所以按摩耳朵不僅能健腎, 還能打通全身穴位。

2、梳頭促進血循環

用手指或木梳從額頭前至枕後, 從兩側的顳部至頭頂進行“梳頭”, 每回50~100次, 以晨起梳頭為最佳。

提示

人體各條經絡都彙聚於頭部, 梳頭時要經過眉沖、通天、百會、印堂、玉枕、風池等近50個穴位, 對這些穴位進行如同針灸的刺激, 可以促進頭部血流, 疏通經絡。

3、蓮花坐活動韌帶

坐時, 屈左腿, 將左腳的腳背放在右大腿的腹股溝處, 雙手放在左膝蓋上, 輕柔地做上下彈性運動數次, 使之接觸地面;然後換右腳。

提示

堅持運動能有助於活動人體多處韌帶, 使腿、腹、胸、頸部等肌肉得到充分伸展, 保持經絡暢通。

4、5字調息通五臟

每天清晨, 用鼻子吸氣, 嘴呼氣, 默念:噓、呵、口四、吹、呼字, 不要出聲。 每個字音對應一個臟腑:噓對肝, 呵對心, 口四對肺, 吹對腎, 呼對脾。

提示

這是利用調節呼吸來調勻氣息, 疏通五臟。 如果常念“噓”可以養肝明目, 常念“呵”可以泄心火等, 長久堅持, 會有一定作用。

結語:對於以上介紹的經絡不通的方法我們應該要有自己的認識的, 我們如果能夠判斷自身的經絡不通暢, 再加以調養, 這樣就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養生的,希望以上介紹的方法能幫助我們通暢經絡的。

這樣就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養生的,希望以上介紹的方法能幫助我們通暢經絡的。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