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痛風一到陰雨天就發作,難受至極,古人治痛風常用這幾招,治療痛風一方一個准

痛風是一種由於嘌呤生物合成代謝增加, 尿酸產生過多或因尿酸排泄不良而致血中尿酸升高, 尿酸鹽結晶沉積在關節滑膜、滑囊、軟骨及其他組織中引起的反復發作性炎性疾病。 它是由於單鈉尿酸鹽結晶(MSU)或尿酸在細胞外液形成超飽和狀態, 使其晶體在組織中沉積而造成的一組異源性疾病。 本病以關節液和痛風石中可找到有雙折光性的單水尿酸鈉結晶為其特點。 其臨床特徵為:高尿酸血症及尿酸鹽結晶、沉積所致的特徵性急性關節炎、痛風石、間質性腎炎, 嚴重者見關節畸形及功能障礙,

常伴尿酸性尿路結石。 病因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

1、間歇期的痛風病症狀。 該階段的痛風症狀主要表現是血尿酸濃度偏高。 所謂的間歇期是指痛風兩次發病的間隔期, 一般為幾個月至一年。 如果沒有採用降尿酸的方法, 發作會頻繁, 痛感加重, 病程延長。  

2、急性發作期的痛風病症狀。 發作時間通常是下半夜。 該階段的痛風症狀表現為腳踝關節或腳趾, 手臂、手指關節處疼痛、腫脹、發紅, 伴有劇烈疼痛。 使用顯微鏡觀察, 會發現患處組織內有松針狀尿酸鹽沉澱。 就是尿酸鹽沉澱引起的劇烈疼痛。 請注意, 發病期的血尿酸由於已經生成沉澱, 所以尿酸值比平時最高值低。

古代治病靠的是中醫, 那時的中醫理論比現在發達的多。

熟悉中醫的人, 也比現在多得多。 中醫對待痛風的治療手段有很多, 其中雞鳴散最有效, 只要有便秘的情形, 雞鳴散治療一方一個准, 自學醫以來目睹療效甚多, 也治療好不少!

直到後來隋朝有本書, 叫做《諸病源候論》, 書中主要探討疾病的病理病機, 但是基本不講治法, 只有導引之術。 唯獨對痛風例外, 在《諸病源候論》之中很大一部分內容是討論如何治療痛風。 可以看得出, 痛風在隋朝曾經流行過一段時間。

在孫思邈的《千金方》同樣有記載, 最早在永嘉之亂後, 很多北方的人跑到南方, 痛風就開始逐漸流行。

痛風為什麼生在手腳

按照經絡的循行, 肝脾腎三藏都是從腳開始, 而這三藏最容易被寒濕所中, 所以一般都從腳開始。

如果不斷加重, 才會上身, 才會分佈在四肢各個地方。

腳氣病一般都是在其他病發作的時候一起發作, 也有的是喝酒之後就發作了, 一般是男人發病比較多, 也有婦人發病的情形。

開始時, 腳氣病有很多表現, 但是都主要表現在肝脾腎三藏上, 一般都有小便不利的情形。 《千金方》記載, 在濕冷的地方待久了, 汗出當風取涼, 這兩種情況都容易得痛風的原因。

所以痛風也是曆節病, 黃汗病。 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輔助治療這個疾病有專方, 比如黃芪桂枝芍藥湯、菊苣梔子茶、桂枝附子湯等方。

組成如下:

菊苣梔子茶:菊苣10g、桑葉8g、梔子10g、葛根10g、百合8g。 此茶能降低血清尿酸水準, 溶解關節內的痛風石, 抵抗痛風性關節炎, 能對痛風起到改善輔助作用。

陰虛熱者, 脈來細小, 數, 腳疼痛, 用竹瀝湯:竹瀝(200ml) 甘草 秦艽 葛根 黃芩 麻黃 防己 細辛 桂心 乾薑(各10) 茯苓(15克) 防風 升麻(7克) 附子(20克) 杏仁(15克)

第三種是脈沉, 但是有小便不利的情形, 這種情況下服用越婢湯;麻黃12克 石膏25克 白術12克 附子5克 生薑9克 甘草6克 大棗15枚。

專家建議, 為了預防和治療痛風, 飲食上應做到三多三少:

l)多飲水, 少喝湯。 痛風患者要多喝白開水, 少喝肉湯、魚湯、雞湯、火鍋湯等。 多飲水也是一種治療手段, 它可以稀釋尿酸, 加速排泄, 使尿酸水準下降。 飲水要飲白開水, 因白開水的滲透壓最有利於溶解體內各種有害物質。 湯中含有大量嘌呤成分, 飲後不但不能稀釋尿酸, 反而因肉食中核蛋白含量高, 導致尿酸增高。

痛風患者可以吃煮過的肉而不喝湯, 因湯中可能已經溶入了50%的嘌呤。

2)多吃鹼性食物, 少吃酸性食物。 痛風患者本身有嘌呤代謝紊亂, 尿酸異常, 如果過多吃酸性食品, 會加重病情, 不利患者康復。 而多吃鹼性食物, 能幫助補充鉀、鈉、氯離於, 維持酸堿平衡。

3)多吃蔬菜, 少吃飯。 多吃菜, 有利於減少嘌呤攝入量, 增加維生素C, 增加纖維素。 少吃飯有利於控制熱量攝入, 限制體重、減肥降脂。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