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給大家帶來的新聞真是有趣又有料
大黃是一味良藥,
可用於大便秘結、癰腫、疔瘡、目赤腫痛、痄腮、喉痹、牙齦腫痛及血熱妄行的各種出血症等。
《神農本草經》言,
因其藥為 ,
故得此名。
《千金方》則稱大黃為錦文大黃,
《吳普本草》稱為黃良、火參、膚如,
李當之在《藥錄》中稱大黃為將軍。
“是藥三分毒”,
雖然大黃有很多用處,
但是用藥不當,
也會產生很多副作用。
因性味苦、寒,
易傷胃氣,
脾胃虛弱者要慎用;同時不能過量服用,
過量服用可引起噁心、嘔吐、頭昏、腹賬、腹瀉、腹痛。
大黃中含有蒽醌,
是致瀉的主要成分。
對於大黃的藥用價值,
歷史上有很多傳說。
據說南朝梁帝蕭衍年輕時體弱多病,
經常找“郎中”給他看病,
常常用大黃一藥,
每次藥到病除,
所以對大黃的藥用價值深信無疑,
並情有獨鍾。
到了晚年,
坐上了帝王的寶座,
有病時也念念不忘大黃這味良藥。
有一次,
老毛病發了,
發起了高熱,
他又想到了大黃。
可是身邊的太醫姚僧垣卻不同意用大黃,
對他說:“大黃是一味快藥,
‘至尊年高’,
不能輕易使用”。
梁武帝固執已見,
用後,
病情反而加重,
差點送了他老命。
梁元帝蕭繹患有心腹疾病,
經常發作。
一次,
疾病又發作,
當時請來了眾太醫,
由於對大黃曾給梁武帝帶來了嚴重後果,
從太醫主張用一些“平和”的藥物慢慢“宣通”,
不宜再用峻猛大黃。
惟獨姚僧垣持不同意見,
認為梁元帝的脈象洪大而實,
積食未化,
妨礙了心腹功能的運行,
必須用大黃一藥,
方能解決問題,
征得皇帝同意後,
姚僧垣果斷應用大黃,
很快治好了梁元帝的疾患。
同一味藥,
只要辨證準確,
可以立竿見影,
如果辨證不清,
則會帶來嚴重後果。
大黃藥性峻猛快利,
故早在魏晉時期,
太醫們就稱它為“將軍”之藥,
每當用此藥都是小心翼翼,
怕造成不良後果。
史書記載,
清代名醫徐靈胎給一位書生看病,
辨證之後,
認為需要用大黃一藥,
當時很多病人對大黃的應用抱有偏見,
不肯用此藥,
於是詭稱藥是用雪蛤蟆配製成的藥丸,
服後藥到病除。
可見大黃只要使用得當,
效果非常好。
現代臨床實驗研究發現,
大黃不僅能治療腸胃道疾病,
還有防癌、抗癌、減肥、美容的功效。
但體質虛弱、脾胃功能不健者要慎用。
各位小主不要走,
來個評論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