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中醫聞診之聞聲--呃逆

【聞診】呃逆俗稱打嗝, 古代稱為噦, 其特徵為:氣逆上沖, 出於喉間, 呃呃連聲, 聲短而頻, 不能自止。 呃逆之聲有時疏有時密, 間歇時間無定, 有幾分鐘或半小時呃一聲, 亦有連續呃逆七八聲方暫止者。

【臨床意義】呃逆初起, 呃聲響亮有力, 連續發作, 多為實證;呃逆時斷時續, 呃聲低長, 氣虛無力, 多屬虛證。 呃聲沉緩, 肢冷便溏, 多為寒證;呃聲高響而短, 面紅而熱, 煩渴, 多屬熱證。 呃逆之發病多與胃失和降有關。 《靈樞·口問篇》說:“谷人於胃, 胃氣上注於肺, 今有故, 寒氣與新穀氣俱還入於胃, 新故相亂, 真邪相攻, 氣並相逆,

複出於胃, 故為噦。 ”隋代巢元方認為本病是脾胃虛弱又受風邪而引起。 《諸病源候論·嘔噦候》說:“脾胃俱虛, 受於風邪, 故令新谷入於胃, 不能傳化, 故穀之氣, 與新穀相干, 胃氣則逆, 胃逆則脾脹氣逆, 因遇冷折之, 則吵也。 ”明代張景嶽則認為:“呃逆之大要亦為三者而已, 一曰寒呃, 二曰熱呃, 三曰虛脫之呃。 ”

【治法】呃逆聲高氣盛, 而脈見滑實者, 多宜清降;若聲小息微, 脈見微弱者, 宜溫補。 寒呃可溫可散, 熱呃可清可降。 氣滯痰阻而呃者, 宜化痰順氣。 陽氣虛弱所致呃逆者可溫補脾腎;胃陰不足所致者可養胃生津。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