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之道網導讀:
中藥黃連的功效與作用專區, 為您詳細介紹黃連的功效與作用、黃連圖片、黃連的藥用價值、黃連的副作用等, 要想知道更多黃連的功效與作用相關知識, 不妨來關注一下養生之道網。中藥黃連目錄(可點擊哦):
黃連簡介
黃連圖片
黃連的功效與作用
黃連素的功效與作用
黃連的藥用價值
雙黃連口服液
黃連的服用方法
黃連的副作用
黃連醫書記載
黃連簡介
黃連, 中藥名, 為毛茛科、黃連屬多年生草本植物, 葉基徨, 堅紙質, 卵狀三角形, 三全裂, 中央裂片卵狀菱形, 羽狀深裂, 邊緣有銳鋸齒,
黃連圖片
黃連的功效與作用
黃連的功效:
清熱燥濕, 瀉火解毒。 用於濕熱痞滿, 嘔吐, 瀉痢, 黃疸, 高熱神昏, 心火亢盛, 心煩不寐, 血熱吐衄, 目赤吞酸, 牙痛, 消渴, 癰腫疔瘡;外治濕疹, 濕瘡, 耳道流膿。 酒黃連善清上焦火熱。 用於目赤, 口瘡。 薑黃連清胃和胃止嘔。 用於寒熱互結, 濕熱中陰, 痞滿嘔吐。 萸黃連舒肝和胃止嘔。 用於肝胃不和, 嘔吐吞酸。
黃連的作用:
1、抗潰瘍:對吲哚辛所致大鼠胃潰瘍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P
2、抑制胃酸分泌:可明顯減少胃液分泌量, P
3、保護胃粘膜:明顯抗鹽酸乙醇氫化鈉、阿司匹林等所致大鼠急性為粘膜損傷。
4、抗炎鎮痛:用熱板法、扭體法試驗, 均有明顯的鎮痛作用;有明顯的抗炎作用。
5、抑菌:對金葡、霍亂弧菌、乙型鏈球菌作用較強, 對大腸桿菌、傷寒桿菌作用較弱。
黃連素的功效與作用
1、對高血脂及糖尿病等的作用
據最新的臨床研究證實, 黃連素對防治高血壓、高血脂症、糖尿病、心律失常、癌症等疾病均有良好療效。
用黃連素治療高血脂症一個療程(每日3次, 每次0.3克, 連服20天)後, 血總膽固醇和甘油三酯顯著下降, 對於因動脈硬化所致的冠心病及腦血管病有效。
黃連素亦有降血糖、尿糖的作用。 糖尿病病人每日口服4次, 每項次0.4克, 服1-3個月後, 能使血糖降至正常水準。
2、對心臟的作用
中老年人發生心律失常多與器質性心臟病有關, 如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心肌炎等。 每日口服黃連素4次, 每次0.4克, 連服7-12天, 能使心悸、氣短、胸悶等不適症狀減輕或消失, 可緩解或糾正心律失常。 科研成果顯示:黃連素能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 改善心肌功能, 從而降低因冠狀動脈梗塞所引起的心律失常的發病率。
3、對腦缺血的作用
黃連素對防治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亦有良好效果。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是腦栓塞的一個重要危險因素, 如不及時控制, 約有半數可誘發腦栓塞而致生命危險。 由於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發生及轉歸與血小板聚集力密切相關, 所以抗血小板凝集劑如阿司匹林早已成為治療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黃連的藥用價值
濕熱痞滿, 嘔吐吞酸。 尤長於清中焦之熱, 治療由於濕熱阻滯中焦, 氣機不暢所致的脘腹痞滿、噁心嘔吐常配蘇葉用, 如蘇葉黃連湯。 或配黃芩乾薑半夏如半夏瀉心湯。 配石膏, 可治胃熱嘔吐, 如石連散。
濕熱瀉痢本品為治療瀉痢的要藥, 單用有效。
高熱神昏, 心煩不寐, 血熱吐衄尤善清瀉心經實火, 可用於治療心火亢盛所致神昏、煩躁之證。
癰腫癤瘡, 目赤牙痛
消渴善清胃火可用於治療胃火熾盛, 消穀善饑之消渴證常配麥冬用如消渴丸。
外治濕疹、濕瘡、耳道流膿。 制為軟膏外敷可治皮膚濕疹, 濕瘡。 取之浸汁塗患處, 可治耳道流膿。 煎汁滴眼, 可治眼目紅。
雙黃連口服液
【成份】金銀花、黃芩、連翹;輔料為蔗糖。
【性狀】本品為深棕紅色的澄清液體;味甜、微苦。
【功能主治】疏風解表, 清熱解毒。 用於外感風熱所致的感冒, 症見發熱、咳嗽、咽痛。
【用法用量】口服。 一次20毫升, 一日3次;小兒酌減或遵醫囑。
【不良反應】尚不明確。
【禁忌】尚不明確。
【注意事項】
1、忌煙、酒及辛辣、生冷、油膩食物。
2、不宜在服藥期間同時服用滋補性中藥。
3、風寒感冒者不適用。
4、糖尿病患者及有高血壓、心臟病、肝病、腎病等慢性病嚴重者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5、兒童、孕婦、哺乳期婦女、年老體弱及脾虛便溏者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6、發熱體溫超過38.5℃的患者, 應去醫院就診。
7、服藥3天症狀無緩解, 應去醫院就診。
黃連的服用方法
中醫認為, 中藥黃連藥性苦寒, 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作用, 最擅長的就是清胃熱、瀉胃火。臨床上常用於治療胃火牙痛的清胃散,就是以黃連為主藥的代表方之一。
情緒緊張急躁,睡眠品質差,飲食油膩、口味太重等都是引起胃火的常見原因。胃熱熾盛化火可導致牙齦腫痛或出血、口幹、口渴、喜歡喝冷水冷飲、口苦、口臭等不適,以及面紅、大便幹硬、舌質紅、舌苔黃等熱象。黃連用於清胃火時,即可單獨研末沖服,也可與其他中藥一起煎服。
胃熱熾盛的人可以服用中成藥清胃黃連丸,或者取3克黃連加水煎湯服用。還有一種更好的方法:可將黃連研成細末備用,然後取50克大米或小米,加適量水煮熟,取1.5克黃連末放入杯中,加入約100毫升米湯,蓋蓋悶3分鐘即成。空腹飲用,早晚各1次。用米湯沖泡黃連末優於用水直接煎服,這是因為米湯可顧護胃氣,防止黃連苦寒傷胃。
經常胃熱的人,在不良情緒的刺激下,會出現肝氣不舒,進一步傷及脾胃,表現為泛酸、胃中嘈雜、噁心等。可取黃連5克,吳茱萸3克,柴胡10克,加水煎煮後服用,以清肝胃之熱。
黃連的副作用
中藥成份複雜,藥理作用更是複雜,現在的技術水準還不能準確的說明黃連的不良反應。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它的副作用小。
黃連大苦大寒,過服久服易傷脾胃,拉肚子,影響到腸胃的運化功能,從而會影響到食欲,導致消化不良。除非體內有實熱,否則慎用。
黃連具有著清熱解毒以及消炎作用,對於大腸桿菌等都具有著抑制作用。可以泡水喝,但是對於脾胃虛寒的人不宜服用,苦燥傷津,陰虛津傷者慎用,因為是苦寒之品。
一般中病既止不宜久服,最好飯後服用。黃連的用量病輕者每日2-3克,病重者每日5-6克。兒童脾胃功能不健全,不可盲目服用黃連。
黃連醫書記載
1、《本草綱目》:“瀉肝火,去心竅惡血,止驚悸。”
2、《本草備要》:“入心瀉火,鎮肝涼血,燥濕開鬱,解渴除煩,益肝膽,濃腸胃,消心瘀,止盜汗。”
3、《本草經疏》:“凡病人血少氣虛,脾胃薄弱,血不足,以致驚悸不眠,而兼煩熱躁渴,及產後不眠,血虛發熱,泄瀉腹痛,小兒痘瘡,陽虛作泄,行漿後泄瀉,老人睜胃虛寒作瀉,陰虛人天明溏泄,病名腎泄,真陰不足,內熱煩躁諸證,法鹹忌之,犯之使人危殆。”
4、《名醫別錄》:“微寒,無毒。主治五藏冷熱,久下泄澼、膿血,止消渴、大驚,除水,利骨,調胃,厚腸,益膽,治口瘡。”
5、《本草綱目拾遺》:“主羸瘦氣急。”
6、《本草圖經》:“黃連治目方多,而羊肝丸尤奇異。蓋眼目之病,皆血脈凝滯使然,故以行血藥合黃連治之。血得熱則行,故乘熱洗也。”
7、《本草衍義》:“今人多用治痢,蓋執以苦燥之義。下俚但見腸虛滲泄,微似有血便,即用之,更不知止。又不顧寒熱多少,但以盡劑為度,由是多致危困。若氣實初病,熱多血痢,服之便止,仍不必盡劑也。或虛而冷,則不須服。餘如《經》。”
8、《湯液本草》:“氣寒,味苦。味厚氣薄,陰中陽也。升也,無毒。”
以上就是一些黃連的相關知識,如果想認識更多的中草藥,請繼續關注養生之道網中醫養生頻道。
最擅長的就是清胃熱、瀉胃火。臨床上常用於治療胃火牙痛的清胃散,就是以黃連為主藥的代表方之一。情緒緊張急躁,睡眠品質差,飲食油膩、口味太重等都是引起胃火的常見原因。胃熱熾盛化火可導致牙齦腫痛或出血、口幹、口渴、喜歡喝冷水冷飲、口苦、口臭等不適,以及面紅、大便幹硬、舌質紅、舌苔黃等熱象。黃連用於清胃火時,即可單獨研末沖服,也可與其他中藥一起煎服。
胃熱熾盛的人可以服用中成藥清胃黃連丸,或者取3克黃連加水煎湯服用。還有一種更好的方法:可將黃連研成細末備用,然後取50克大米或小米,加適量水煮熟,取1.5克黃連末放入杯中,加入約100毫升米湯,蓋蓋悶3分鐘即成。空腹飲用,早晚各1次。用米湯沖泡黃連末優於用水直接煎服,這是因為米湯可顧護胃氣,防止黃連苦寒傷胃。
經常胃熱的人,在不良情緒的刺激下,會出現肝氣不舒,進一步傷及脾胃,表現為泛酸、胃中嘈雜、噁心等。可取黃連5克,吳茱萸3克,柴胡10克,加水煎煮後服用,以清肝胃之熱。
黃連的副作用
中藥成份複雜,藥理作用更是複雜,現在的技術水準還不能準確的說明黃連的不良反應。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它的副作用小。
黃連大苦大寒,過服久服易傷脾胃,拉肚子,影響到腸胃的運化功能,從而會影響到食欲,導致消化不良。除非體內有實熱,否則慎用。
黃連具有著清熱解毒以及消炎作用,對於大腸桿菌等都具有著抑制作用。可以泡水喝,但是對於脾胃虛寒的人不宜服用,苦燥傷津,陰虛津傷者慎用,因為是苦寒之品。
一般中病既止不宜久服,最好飯後服用。黃連的用量病輕者每日2-3克,病重者每日5-6克。兒童脾胃功能不健全,不可盲目服用黃連。
黃連醫書記載
1、《本草綱目》:“瀉肝火,去心竅惡血,止驚悸。”
2、《本草備要》:“入心瀉火,鎮肝涼血,燥濕開鬱,解渴除煩,益肝膽,濃腸胃,消心瘀,止盜汗。”
3、《本草經疏》:“凡病人血少氣虛,脾胃薄弱,血不足,以致驚悸不眠,而兼煩熱躁渴,及產後不眠,血虛發熱,泄瀉腹痛,小兒痘瘡,陽虛作泄,行漿後泄瀉,老人睜胃虛寒作瀉,陰虛人天明溏泄,病名腎泄,真陰不足,內熱煩躁諸證,法鹹忌之,犯之使人危殆。”
4、《名醫別錄》:“微寒,無毒。主治五藏冷熱,久下泄澼、膿血,止消渴、大驚,除水,利骨,調胃,厚腸,益膽,治口瘡。”
5、《本草綱目拾遺》:“主羸瘦氣急。”
6、《本草圖經》:“黃連治目方多,而羊肝丸尤奇異。蓋眼目之病,皆血脈凝滯使然,故以行血藥合黃連治之。血得熱則行,故乘熱洗也。”
7、《本草衍義》:“今人多用治痢,蓋執以苦燥之義。下俚但見腸虛滲泄,微似有血便,即用之,更不知止。又不顧寒熱多少,但以盡劑為度,由是多致危困。若氣實初病,熱多血痢,服之便止,仍不必盡劑也。或虛而冷,則不須服。餘如《經》。”
8、《湯液本草》:“氣寒,味苦。味厚氣薄,陰中陽也。升也,無毒。”
以上就是一些黃連的相關知識,如果想認識更多的中草藥,請繼續關注養生之道網中醫養生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