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撞三伏, 這樣的天氣也是十分多變, 有些人的身體就吃不消了, 掉發、口腔潰瘍、上火問題隨之而來, 在這個夏末秋初的季節, 我們該如何養生呢?
立秋之後有4變化
1、天氣變幹了
—當氣溫逐漸下降, 空氣中的溫度會逐漸降低, 變得乾燥起來。 鼻燥、唇幹口燥、咽喉腫痛等現象也會隨之而來。 這個時候的身體所要提升的應變力是:提升自己的儲水功能, 在任何天氣中都能保證正常迴圈, 不會被空氣濕度所左右。
2、代謝變慢了
秋季時分, 身體的代謝能力開始變慢, 許多頭髮代謝、生長所需要的營養無法傳遞到發根,
3、食物變膩了
秋天一到, 我們的飲食習慣悄然發生改變, 蔬果減少, 而油膩加重。 當身體內缺乏蔬果中擁有的維生素、纖維素等營養時, 口腔粘膜的健康就會受損, 潰瘍面接連出現。 提升身體對於頻發潰瘍的“應變力”, 營養均衡非常重要。
4、火氣變大了
秋季上火在很多人看來已經成了“理所應當”的事兒, 但其實, 這是秋日裡身體器官的活動能力沒有春夏那樣“活躍”, 身體毒素無法排出才會出現的現象。 要想提升身體對於火氣的“應變力”,
立秋艾灸培補元氣
現在的天氣雖然有了些涼意, 但還有些"暑氣"沒散, 暑熱中人的毛孔是張開的, 皮膚的紋理比較疏鬆, 容易受外界的邪氣侵襲, 出現頭痛、惡寒、關節酸痛、腹痛腹瀉等"陰暑"症狀。 立秋後, 晝夜溫差逐漸加大, 脾胃容易在這種冷熱刺激中發生不適。 中醫養生理念認為, 這段時期不要貪飲涼食, 多灸在大椎, 關元, 神闕, 足三裡等, 不但有助於調理脾胃, 也有利於陽氣提升。 減少秋燥的症狀, 初秋晚上睡覺時不要通宵吹空調和電扇, 腹部和膝蓋最好加蓋薄被或者毛毯。
1、大椎穴
《甲乙經》說過“大椎, 三陽, 督脈之會”, 大椎穴又稱“督陽之海”, 能主宰全身, 更是保健要穴。 所以按摩、艾灸等可以起到提高人體免疫力,
取穴:人體的頸部下端, 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 若突起骨不太明顯, 讓患者活動頸部, 不動的骨節為第一胸椎, 約與肩平齊。
2、太白穴
太白是脾經的原穴, 健脾補脾效果比其他穴位都強。 脾經為少氣多血之經, 氣不足、血有餘, 所以脾經常出現脾氣虛的症狀, 我們常說的黃臉婆就是脾虛的象, 每天按摩這個穴位能較好地充補脾經經氣的不足, 為脾經經氣的供養之源。
取穴:在足內側緣, 當足大趾本節(第1蹠趾關節)後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
3、關元穴
關元是小腸的募穴。 意味著它是小腸的氣積聚在腹部的穴位。 《扁鵲心書》裡面的, “每夏秋之交, 即灼關元千柱, 久久不畏寒暑”, 艾灸關元, 不但可以疏通脈絡、強壯腰脊,
取穴:位於下腹部, 前正中線上, 臍下3寸, 是元氣出入的關卡。
有的人在艾灸的過程中, 往往會大汗淋漓, 濕透床單, 艾灸一次出一次大汗, 有許多顧客很顧慮, 如此出汗身體是否會虛脫?會不會對身體有害?這種現象是艾灸改善體質、扶正祛邪、祛病療疾的效果反應, 無需顧慮繼續施灸, 隨著施灸的藥力不斷增強, 排出的濁水、濁氣、廢血越來越多, 臟腑逐漸恢復功能, 許多顧客伴隨疲勞、頭暈、失眠、舊病復發、疼痛、上火、長痘、起泡、全身長紅疹、肌膚瘙癢、發燒、長時間類似感冒症狀、怕冷、全身浮腫、脾氣越來越急躁, 等許多不舒服的難受症狀。
這是艾灸之火力、藥力使隱藏在臟腑深處疾患,
艾灸療法使人體大量出汗, 排出的是臟腑、血液和細胞裡的濁水, 與桑拿、烤電、運動…等發熱出汗完全不同, 排出的汗水深度位置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