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傷後發熱的問診

損傷之後患者常有發熱證候。 因損傷之後, 脈絡破裂, 離經之血瘀滯千體腔、管道、皮下、肌腠之中, 壅遏積聚, 鬱久則可生熱。 若損傷之時伴有皮膚破損, 污濁之物染蝕傷口, 外邪侵人機體或傷後瘀血積聚, 加之體內原有餘毒外侵, 瘀血和邪毒相聚為熱;或損傷之後, 內外出血過多, 陰液虧耗未能及時補充, 陰不制陽, 虛陽外浮而成血虛發熱等。 正如《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說:“病者如熱狀, 煩滿, 口乾燥而渴, 其脈反無熱, 此為陰伏, 是瘀血也。 ”

(一)問診要點

傷後發熱臨床有實證、虛證之分, 一般實多虛少,

或實虛夾雜。 瘀血積於體內, 壅而生熱, 多為實證, 此為瘀血發熱, 此種發熱一般傷後24小時內出現。 體溫常在38℃左右, 一般不超過39℃。 發熱有夜熱早涼之特點, 發熱程度和時間與損傷輕重成正比, 損傷輕者熱度低, 持續約1周左右;損傷重者, 熱度高, 一般可持續2~3周。 熱毒之邪外侵, 壅於肌膚、臟腑, 血脈, 則郁而成膿, 甚或火毒攻心, 故而熱度高, 一般在39℃~40℃左右, 如為化膿性、中毒性休克等, 為裡實熱之證。 若失血過度, 陰血虧損, 陰不制陽, 則出現日哺發熱, 頭暈目眩等陰血虧損及氣陰兩虛之症狀, 此為虛證。

(二)分型問診

1.瘀血發熱

問診:為內傷之後, 瘀血內壅所致, 體溫大約38℃。 上焦瘀血, 則咳喘疼痛, 痰中帶血;瘀于中下焦者則嘔血或尿中帶血等;瘀血積于陽明之府,

表現為腹滿, 便秘, 胸腹滿悶, 腹痛拒按;若瘀血積於胸脅部位, 皮色青紫, 脹痛或刺痛, 煩躁不安, 夜臥不寧, 情志暴躁。

治法:祛瘀清熱。 瘀血在上焦者用血府逐密東加減;瘀血在中下焦者, 用複元活血東加減;血熱妄行, 有咳血、嘔血、尿血者, 宜清熱涼血, 用犀角地黃湯或小薊飲子加味主之, 瘀血積于陽明之府者, 則攻下泄熱, 黎洞丸主之;若瘀血積於胸脅者, 用清肝散熱法, 丹梔逍遙散主之。

2.毒邪內壅肌膚

問診:肢體開放性損傷, 邪毒內壅, 局部掀紅、腫脹、灼熱、疼痛, 熱毒壅久, 肉腐成膿, 而成為腫瘍。 伴發熱惡寒, 頭痛。

治法:膿未成者, 宜解表清熱解毒;膿已成者, 則應排膿托毒, 方用銀翹散、荊防敗毒飲;熱甚, 紅腫、熱痛者, 用五味消毒飲主之;膿已成,

則應切開排膿, 內服托裡透毒散。

3.毒邪內壅臟腑

問診:胸脅疼痛, 咳吐帶血, 或腹痛脹滿, 拒按, 噁心嘔吐, 大便秘結, 小便赤黃。 體溫在39℃~40℃左右之高熱者, 煩躁不安, 口乾舌燥, 或口苦咽幹, 往來寒熱, 或高熱汗出, 口乾舌燥。

治法:清熱解毒, 泄火祛毒。 熱甚喜飲, 津液耗傷者, 白虎東加減;熱毒壅盛, 高熱煩渴者用黃連解毒東加減, 熱壅陽朗腑實便秘者, 用內疏黃連湯、梔子金花丸;若往來寒熱.口苦咽幹者, 用小柴胡東加減, 若高熱神昏, 煩躁不安者、用清營湯或犀角地黃東加減。

4.陰血虧虛

間診:日哺發熱, 頭暈目眩, 視物昏花, 或眼冒金花。

治法:養血清熱。 方用四物東加味。 若腎陰虧損, 虛火上炎者, 用知柏地黃丸;若血虛陽浮, 精髓虧耗,

虛熱重者, 用大補陰丸、清經散。

5.氣血兩虛

問診:損傷失血, 氣隨血耗, 氣虛無力, 低熱, 自汗, 倦怠喜臥, 面色無華, 心慌氣短。

治法:益氣生血。 方用當歸補血湯、補中益氣東加減。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