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脈診不應只以遲數分寒熱

脈診, 是中醫四診的重要內容之一, 數千年來, 因脈診的重要性和難以掌握性, 歷代醫家所著論述累牘充棟。 關於脈之提綱, 不同醫籍之中各有不同說法。 《內經》中以“緩急大小滑澀”為諸脈之綱領, 《難經》則曰“浮沉長短滑澀”, 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提出“弦緊浮沉滑澀”, 及至清代, 太醫院吳謙編纂的《醫宗金鑒·四診心法要訣》中亦曰:“以浮沉統諸浮上沉下之部位也, 以遲數統諸三至、六至之至數也, 以滑澀統諸滑流澀滯之形狀也……故為諸脈之提綱也。 ”後世醫家, 逐漸將難以理解和掌握的滑澀類脈之提綱舍去, 謂之“脈之浮沉遲數乃提綱之提綱”,

愈將脈之分類簡單化。

近現代臨床醫生臨證之時, 關於遲數脈的掌握多宗鄒丹源“遲數者, 寒熱之定準也”, 認為遲脈, 不論因於何氣, 皆主冷;脈數, 不論因於何氣, 皆主熱。 而清代管玉衡著《診脈三十二辨》中所雲“遲, 陰土也, 乃陰盛陽虧之候, 主髒寒;數, 陽火也, 為陽熱太過之脈”, 此論更是被斷章取義後大行其道, 以至於臨床過程中往往出現辨證不准影響及臨床療效。

臨床上, 脈之遲數所包含臨證意義甚廣。 遲脈, 可見於寒證、陽虛證、血瘀證、食積等證。 人體外感寒邪, 凝滯經脈, 氣血流行不利, 脈之至數減少而見遲脈。 冬季腦梗死疾病發病率明顯高於春、夏、秋季, 蓋因冬季經脈感寒, 氣血易致凝泣不通。

氣為陽, 血屬陰, 氣血相搏, 成之曰脈。 或因先天不足, 或因後天損傷, 人體陽氣虛弱, 一則難以溫煦經脈中血, 使之凝泣;二則不能推動經脈中血, 使之循行減緩, 故而脈見遲象。

氣為無形, 血屬有形。 或外傷, 或內疾導致人體出現瘀血, 有形之血積滯於經脈之中, 阻礙經脈運行, 氣血循行不暢, 則會出現脈微大而遲。

人得胃氣而生, 無胃氣而死, 而人之胃氣又以降為和順。 人得胃氣, 陽明胃腸之腑通暢, 則人體周身經脈通暢, 脈象勻和。 由於飲食失調, 積于陽明胃腸之腑, 胃氣不和導致經脈不利, 在積滯鬱而化熱之前, 脈象可為遲滑之脈。

數脈, 可見於熱證、陰虛證、亡血、表寒等證。 數脈於臨床多見於熱證。 人體感受外熱, 或邪熱積聚於內, 必影響及經脈,

血得熱而行流利, 氣得熱則慓疾滑利, 氣血相搏, 呈欲欲外越之勢, 至數增加以達泄熱自穩, 回歸陰陽調和狀態, 脈象或浮數、或滑數、或洪數。

人體的正常生理活動有賴於陰平陽秘。 陰陽調和, 無論水準高低, 人體就會處於相對安全狀態。 由於外感入裡化熱, 或飲食七情等因素傷及陰分, 陰陽失調, 出現陽分相對亢奮的陰虛有熱狀態, 人體亦會出現脈之至數增加, 泄餘熱自穩回歸陰陽調和狀態, 只是此時回歸的陰陽調和狀態是一種相對低水準的調和狀態。

人體出現亡血之時, 脈可呈現沉而微數之象。 氣為血帥, 血為氣母, 一旦出現亡血, 氣隨之損耗, 人體進入氣不能統攝、推動、溫煦, 血不能濡養的病理狀態, 氣血相搏無力,

唯有增加迴圈至數以維持人體正常生理的基本需求, 從而出現脈微而數。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雲:“脈浮而數者, 可收汗, 宜麻黃湯”, 麻黃湯證出現脈浮而數, 乃是由於人體感受表寒, 陽衛之氣與外來寒邪激烈交爭, 身體代謝顯著加快, 處於疾病向愈和入裡化熱的轉捩點, 脈象不同於外感風熱之邪的浮數或浮緩而數, 當是浮緊而數之脈。

如上所述, 遲數之脈所主絕非僅僅寒熱, 一脈多病在臨床上甚為常見, 作為提綱脈, 熟練掌握是學好脈診技術的重要基礎。

由於人體的個體差異, 四時、飲食、環境的影響, 六部臟腑脈象的不同屬性, 以及不同疾病不同階段的特點, 臨證時所採集到的脈象很少見到單純脈象,

往往兼見多種脈象, 如何去偽取真, 分清疾病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合理遣方用藥, 需要結合望、聞、問診及臨床查體和各種檢查資料進行綜合分析, 才能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