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所講的睡眠方法與西醫所講的睡眠相對論有一定的共同之處, 中醫養生學也強調子時和午時是最佳的睡眠時間。 在這兩個時間段內睡覺稱之為"子午覺", 中醫認為睡好"子午覺"是我們養生長壽的一個重點。 其中"子時覺"又是重中之重, 人在子時如果安然入睡就能起到益壽安眠的作用, 反之, 如果人在子時未能入睡, 則對氣血的傷害極大。
古人把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 又因為古人認為"天人合一", 以人體對天時, 故中醫相應地發展出一套與人相對應的體系。
子時對應膽, 這個時間段膽經是最旺盛的。 人在睡民的狀態下, 膽膽會進行新陳代謝, 防膽結石、膽囊炎等症的發生。 丑時對應肝, 此時肝經最旺。 人的活動與思維都依靠肝血提供支持, 肝像一個血庫, 所以中醫講"肝藏血"。 人必須在睡眠的狀態下, 肝才能將舊的血液換成新鮮血液。 如果人在丑時未睡覺,
。
以上是一天十二個時辰的人體經絡運行週期, 其中睡子時覺是最為重要的。 子時不睡非常不利於膽汁的新陳代謝。 肝虛上不明目, 血虛下不養筋, 便形成目倦神疲、腰膝酸軟之症。 肝膽對應五色中的青色, 子時未睡則面色泛青。
所謂"子時"指的就是半夜11 點至淩晨1點這段時間。 傳統陰陽家根據"陰陽互變"的觀點認為這段時間為"陰至而陽生"。 中醫所講的睡眠機制為:陰氣盛則寐(入眠), 陽氣盛則寤(醒來)。按照《黃帝內經》的睡眠理論,夜半子時為陰陽大匯、水火交泰之際,稱為"合陰",此時是一天內陰氣最盛的時候。又因為陰主靜,所以夜半應長眠。子時是人體經氣"合陰"的時機,此時入睡有利於養陰培陽。倘若在23點以前入睡,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夜晚應該22點至23點之間上床,在子時睡眠狀態達到最佳狀態,一星期內至少睡幾天"子時覺"對身體大有益處。至於"午時覺"則是指午覺,一般在午時11點至13點休息30分鐘即可, 因為這個時候是一天內陽氣最旺盛的時刻, 是"合陽"的最佳時機,午覺之後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最早關於記載睡"子時覺"的著作是《洗髓經》。熟悉武俠小說的讀者可能都聽說過這本書,在許多現代文學作品裡,《洗髓經》和《易筋經》被描述為少林寺的武功心法、武林人士夢寐以求的無上寶典, 這自然是小說家誇張的說法。不過確有其書,但並非描寫的那樣誇張,而是兩本較早的中醫養生著作,是兩種十分常見的古書,《易筋經》主要講的是體操類的強健骨骼的書籍, 《洗髓經》則強調內功導引。這兩部書並非是佛家典籍,而是滲透了很多道教的觀念。《洗髓經》之中有這樣一句話:"昏醉夢間,光陰兩俱失。流浪於生死,苦海無邊際。如來大慈悲,演此為《髓》。須候《易筋》後,每于夜靜時,兩目內含光,鼻中運息微,腹中寬空虛。宜納清熙。朔望及兩弦,二分並二至,子午守靜功,卯酉幹沐浴。
一切唯心造,煉神競虛靜。常惺惺不昧,莫被睡魔拘。夜夜常如此,日日須行持。唯虛能納,飽食非所宜。謙和保護身,惡癘宜緊避。假惜可修真,四大須保固。"這本書強調清靜無為,順應陰陽天時,與莊子所說的"心養"不謀而合。
著名國學家南懷瑾先生說:"道家認為後天生命是從子時開始的,懂得了精、氣的道理,能夠靈活運用個人的活子時, 對於把握問題是沒有問題的,這一點幾乎可以絕對保證。"為了增強"子時覺"的效果,中醫還發明了一系列的推拿之術,輔助入睡。如:晚上入睡前,用熱水燙腳10 ~ 15分鐘,中途最好隨時增加熱水保持溫度。在燙腳的同時用手的拇指或食指按揉"太沖穴",按壓力度乙太沖穴有痛、麻、脹的感覺為宜,按揉時間為5至10分鐘。"太沖穴"位於腳拇趾與次趾的夾縫中靠腳背一側,用手指沿此處向上移壓,壓至能感覺到動脈跳動的凹陷處即可找到穴位。中醫認為按摩這個穴位有助眠、安神的作用。
陽氣盛則寤(醒來)。按照《黃帝內經》的睡眠理論,夜半子時為陰陽大匯、水火交泰之際,稱為"合陰",此時是一天內陰氣最盛的時候。又因為陰主靜,所以夜半應長眠。子時是人體經氣"合陰"的時機,此時入睡有利於養陰培陽。倘若在23點以前入睡,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夜晚應該22點至23點之間上床,在子時睡眠狀態達到最佳狀態,一星期內至少睡幾天"子時覺"對身體大有益處。至於"午時覺"則是指午覺,一般在午時11點至13點休息30分鐘即可, 因為這個時候是一天內陽氣最旺盛的時刻, 是"合陽"的最佳時機,午覺之後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最早關於記載睡"子時覺"的著作是《洗髓經》。熟悉武俠小說的讀者可能都聽說過這本書,在許多現代文學作品裡,《洗髓經》和《易筋經》被描述為少林寺的武功心法、武林人士夢寐以求的無上寶典, 這自然是小說家誇張的說法。不過確有其書,但並非描寫的那樣誇張,而是兩本較早的中醫養生著作,是兩種十分常見的古書,《易筋經》主要講的是體操類的強健骨骼的書籍, 《洗髓經》則強調內功導引。這兩部書並非是佛家典籍,而是滲透了很多道教的觀念。《洗髓經》之中有這樣一句話:"昏醉夢間,光陰兩俱失。流浪於生死,苦海無邊際。如來大慈悲,演此為《髓》。須候《易筋》後,每于夜靜時,兩目內含光,鼻中運息微,腹中寬空虛。宜納清熙。朔望及兩弦,二分並二至,子午守靜功,卯酉幹沐浴。
一切唯心造,煉神競虛靜。常惺惺不昧,莫被睡魔拘。夜夜常如此,日日須行持。唯虛能納,飽食非所宜。謙和保護身,惡癘宜緊避。假惜可修真,四大須保固。"這本書強調清靜無為,順應陰陽天時,與莊子所說的"心養"不謀而合。
著名國學家南懷瑾先生說:"道家認為後天生命是從子時開始的,懂得了精、氣的道理,能夠靈活運用個人的活子時, 對於把握問題是沒有問題的,這一點幾乎可以絕對保證。"為了增強"子時覺"的效果,中醫還發明了一系列的推拿之術,輔助入睡。如:晚上入睡前,用熱水燙腳10 ~ 15分鐘,中途最好隨時增加熱水保持溫度。在燙腳的同時用手的拇指或食指按揉"太沖穴",按壓力度乙太沖穴有痛、麻、脹的感覺為宜,按揉時間為5至10分鐘。"太沖穴"位於腳拇趾與次趾的夾縫中靠腳背一側,用手指沿此處向上移壓,壓至能感覺到動脈跳動的凹陷處即可找到穴位。中醫認為按摩這個穴位有助眠、安神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