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太極拳推手 淺談太極拳推手中的“四綱”

推手是太極拳中的至高境界, 練到推手的境界, 能夠體會到太極拳的特點心靜體松。 太極拳推手是每位習武者的追求, 也是每個人練習的目標, 下面我們隨著太極拳資料瞭解一下吧!

淺談太極拳推手中的“四綱”

太極拳推手最大的特點是粘連相隨, 在實戰中要利用沾勁將對方沾住, 還要順勢拿下對方, 靈活的運用技巧。

對這四個字, 太極拳是非常重視的, 被稱為推手“四綱”。 這四個字最早出現在《打手歌》中。 《打手歌》是在李亦畬手抄的“老三本”中的一篇。

這首《打手歌》首句說明了兩個問題:一個是打手(就是現在的“推手”)是由什麼組成的?是由“掤捋擠按”組成的。

李亦畬那個時代, 打手(推手)還沒有現在這麼多的形式, 沒有大捋推手, 都是四正推手。

四正便是推手內容中的掤捋擠按, 掤捋擠按中也包含著采挒肘靠。 另外學習太極推手態度一定要認真, 不能隨便畫圈, 一定要認真研習, 體會八法的變化。

由於武派太極拳是活步推手, 不像後來的楊式太極拳是定步推手, 所以, 《打手歌》的第二句就是“上下相隨人難侵”。

實際就是要練到周身一家、上下協調的程度。 第三句和第四句講的就是太極拳的技術特點了——“牽動四兩撥千斤”。 在這裡重要的是“牽動”, 就是對對方的來力, 一定要有一個牽引, 這樣才能達到“四兩撥千斤”。

“四兩撥千斤”是個比喻形容,

意思是用小力勝大力。 其關鍵的要點是受力的點一定要滾動, 要空、松, 這樣才能引化對方來力, 做到小力勝大力。 所以, “牽動”是四兩撥千斤的前提。

學習太極推手能提高身體免疫力, 可以加強身體素質, 是一項非常好的養生運動。

“引進落空合即出”講的是太極拳技擊的程式, 要先引進, 讓對方落空, 然後“合即出”, 這是推手中引化拿發的一個程式。

這裡要特別注意這個“合”字。 怎麼叫“合”?就是在推手過程當中, 我的身形、勁力都要和對方如影相隨, 才能知道對方的弱點在什麼地方, 才能把對方發出去。 “合”在這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最後一句是“沾連粘隨不丟頂”, 這是對上邊五句話的一個總結, 它著重講的是推手的技術方法和技術原則要領——就是“粘連粘隨,

不丟不頂”。 對“沾連粘隨”這四個字, 各家的解釋是有差別的。 我是這樣認識的。

“沾”, 講的是太極拳的接手要輕, 要准。 太極拳打手時, 首先就是要接手, 接手一是要准, 二是要輕, 不要重。

輕到什麼程度呢?有一句詩是“沾衣欲濕杏花雨”, 可以用來形容打手時的“沾”, 就是輕輕地像細雨沾衣一樣沾住就行了。 為什麼要輕呢?因為輕則靈。

推手練習的是“聽勁”的功夫, 如果你放鬆, 動作輕, 感覺就靈敏;如果重, 感覺就相對遲鈍。 所以, “沾”一定要輕, 要靈, 這樣才能瞭解對方的勁力的大小和方向。

“連”, 講的是推手時, 雙方的手臂互相纏繞往來, 在這個過程當中, 儘量不要與對方脫離。 不僅動作要“連”, 在意念上也要“意在人先”,

預先感知對方的動作意圖。 這主要是練習順隨的功夫, 要求雙方的手臂相吸相連, 不要脫離開。

“粘”, 是在“沾連”的基礎上的進一步要求, 它和“沾連”不同, 是要制住對方。 在推手時, 一定要纏住對方, “粘”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要控制住對方的三節——身體的三節是頭、軀幹、下肢;手臂的三節是手、肘、肩;下肢的三節是腳、膝、髖。

推手主要是控制手臂的三節, 要捋根節, 堵中節, 塌梢節。 就是捋要從對方的根節上捋下來, 把中節堵住, 用塌勁控制手腕。 總之, 只有在推手中控制對方的三節, 才能“粘”以制敵。

也就是說, 推手時, 並不是僅僅和對方相隨相連就可以了, 還要把對方往不順隨的地方引導, 造成對方的背勢;如果是活步推手, 還要控制住對方身體、下肢的三節,

也就是要“粘”住對方, 造成對方不能走化的局面。

這樣才能形成我順人背的局面, 所以王宗嶽說:“我順人背謂之粘。 ”這時, 胳臂不能僵硬, 應該像皮條一樣柔軟。

最後是“隨”, 就是隨人所動。 但是, “隨”不是盲目的, 而是要和對方相合。 不僅要在動作上相合, 而且要在神意上和對方相合。

只有做到了“合”, 才能練習出人不知我, 我獨知人的功夫, 這樣才能做到“引進落空合即出”。 “連”和“隨”是不一樣的, “隨”要求你做到“合”, 只有“合”, 才能因敵變化而變化, 才能引進落空合即出。

這四個字, 雖然很簡單, 但是它包含了太極拳的推手形式, 包括了推手的技術, 包括了推手學習的過程, 包括了推手時的態度。

練習“沾連粘隨”時, 要注意四個毛病, 即丟扁頂抗。

頂,就是頂牛,不知道走化,這是我們在推手中常見的現象。走化應該是從腰上走化,走化不了,就會頂牛。

扁,就是對方推你,你不走化地退讓,身法就偏了。

丟,就是不能連隨,跟不上對方,脫離對方。

抗,就是用力和對方對抗。

“頂”和“抗”都屬於王宗嶽說的“無過不及”中的“過”。用力過度,就容易讓對方利用,造成自己的被動。

“丟”和“扁”是“不及”。這時身法不正確,不能走化,不能探聽對方的虛實,很容易讓對方乘虛而入,被發放出去。所以,只有避免了“丟扁頂抗”這四病,你才能練好“沾連粘隨”的功夫。

“沾連粘隨”是推手的基本功,散手訓練也離不開“沾連粘隨”。要進一步學習太極拳,還要研究武禹襄提出的“敷蓋對吞”四字秘訣,以及李亦畬提出的“擎引松放”撒放秘訣、郝月如老師總結的“引化拿發”四字要訣。

但是,以上這些,都離不開武禹襄提出的“起承轉合”。做到了“起承轉合”,就能達到一線貫穿。

“沾連粘隨”雖然主要講的是打手(推手)的原則和練習方法,但是在套路練習中,也要講究“沾連粘隨”。套路練習的目的就是掌握太極拳的規律,懂得太極拳的規矩。

在太極拳的練習中,要通過套路練習,使自己處處合規矩,處處守規矩,還要能夠脫離規矩,最後達到脫規矩而又合規矩。只有在套路練習中達到身法正確,處處合規矩,你才能練習推手。

推手是在套路練習的基礎上進行的。其實,功夫是通過練習拳架套路積累起來的,拳架的每一個動作,都離不開太極拳十三勢“掤捋擠按,采挒肘靠,進退顧盼定”。

所以,打拳時,一定要心裡有拳,明白八法。以前,很多太極拳老前輩平時並不經常和人推手,但是,他的推手功夫卻相當好,這就是從練習拳架中積累出來的功夫。

因此,我們練習拳架必須達到四個方面,一是明白拳式的名字,二是知道拳式練習的方法,三是明白拳式的用法,四是明白拳式的變化。只有達到這四點,才是真正學會了套路。

太極推手中的圓圈理論

第一,虛實得分別清楚

太極拳經日,偏重則隨,雙重則滯。雙重便是虛實未曾分清。練架式的時候,四肢百骸,從頂至足迴圈虛實,一手之中,其虛實之互為變換,愈密愈妙,自起手以至終結處處成圓,處處隨虛隨實。

第二,增長內勁

難道與人比試起來真個一點兒力不要?經中有四兩拔千斤之語,不過形容少力勝多力的話,然也得四兩之力,不能說毫不要力。

練太極拳時是不用力,若動作太快,如何能增長內勁。因其動作很慢又一氣到底中間不能停留,四肢百骸不住的運動,自然能將氣力增長起來,這種氣力行家稱為內勁。是全身活動的勁,這種內勁著在敵之身上,也與尋常的氣力不同,能使受者有如觸電。

以上的要領,在於大家多加練習,細細去體會。

第三,研究太極拳不能不知道必須注意虛靈頂勁,氣沉丹田的道理

人身丹田有三處,一居頭頂,道家認為藏神之地,二居中脘,道家認為蓄炁之地,三居臍下,道家認為藏精之地。虛靈頂勁者,乃頂欲虛靈,所謂存神上丹田,屏寂思慮;氣沉丹田者,乃沉氣臍下,欲其充實。

如練習架式時動作過快,心思必散亂,呼吸必急促。何能收虛靈頂勁,氣沉丹田之效。

練習太極拳時能注意到存神納氣,最要注意的是滿身松柔不可有一寸許著力之處,其轉動周旋之能,一如落雲行太空,毫無阻隔毫無停滯。

其故在太極拳皆系圓圈組成,也可以說全體皆是攻擊和招架的方法,全體沒有攻擊和招架的方法。無論頭腦如何細密之人,欲從架式中分析出如何攻擊如何招架,必是挂一漏萬。

用什麼去和人比試,我們練拳術的人,都應該知道這個快字之意義,不是兩手伸縮迅速謂之快,也不是兩腳進退迅速謂之快,快慢的分別重在兩雙眼睛,就在看機會能否迅速與否。

兩人對打時,何謂機會呢,在敵人失卻重心的須臾之間,便是機會,兩眼看到了機會趁機進攻,便能將敵人打倒仍是不一定,還得不失地位,不失方向,就能有效果。

因為敵人的重心雖失,然必須觀察其偏差所在,從何處進攻,向何方反擊,方能用力少而成功多。

兩人相打之際,進攻之機會彼此皆時時可以發現。有時發見稍遲,則機會已過,有時因攻擊之地位以及方向錯誤,雖進攻不能發生效力,也是錯過了機會。

推手聽勁就是重在尋找機會,以及應從何處地位和方向進步,兩眼能不失機會,進攻也不失機會方向。分別工夫的深淺,武藝的高下全不在手腳如何迅速,而完全在此。

太極拳之所以練不用力,於練架式之外有數種推手的方法,就是要練習的人從拳術根本上做工夫,不可注意一部的動作。

太極拳以圓活為體,在練習太極拳架式時,務使全身松柔,久久自能圓活無疑。有一寸許處著力,則必停滯。練太極拳所得的是彈勁,太極拳最忌直力,原富直力者練太極拳尚須漸次使直力化為彈勁,待完全變化之後方能得太極之妙用。

練拳的人下部穩實與否,全系于練習架式時是否能氣沉丹田,如練有相當的工夫,確實能與每一呼吸之中都注意氣沉丹田,則下部決無不實之理。和人比試時候,其所以容易受敵人牽動或攻退,其病並不在下部不穩實,乃腰腿不活之故。

腰腿能活,則站走隨意,沒有與敵人相頂撞的時候又何至有牽動下部與被敵人撞退之事。太極拳不以強硬為體,務必練成極柔極軟以不丟不頂為原則,使敵人雖有大力而不能發揮。

無論何種技藝皆是熟能生巧,一方面練拿,拿即是粘,一方面練走,自然由熟可以得巧。然則僅一部分功,能粘與不能粘,能走與不能走,全在功夫的深淺,若沒有相當的功夫,儘管知道粘走的方法,仍粘不住走不了。

基本練習還是按著規矩推揉,棚,履,擠,按四手,得認真分析,不可苟且馬虎放過。

結語:綜上所述,相信您對太極推手四綱已有瞭解,太極拳是一項柔和的養生運動,也是一種緩慢的有氧運動,太極推手和其他體育運動不同,太極拳具有雙重性,集合了鍛煉與養生為一體。

即丟扁頂抗。

頂,就是頂牛,不知道走化,這是我們在推手中常見的現象。走化應該是從腰上走化,走化不了,就會頂牛。

扁,就是對方推你,你不走化地退讓,身法就偏了。

丟,就是不能連隨,跟不上對方,脫離對方。

抗,就是用力和對方對抗。

“頂”和“抗”都屬於王宗嶽說的“無過不及”中的“過”。用力過度,就容易讓對方利用,造成自己的被動。

“丟”和“扁”是“不及”。這時身法不正確,不能走化,不能探聽對方的虛實,很容易讓對方乘虛而入,被發放出去。所以,只有避免了“丟扁頂抗”這四病,你才能練好“沾連粘隨”的功夫。

“沾連粘隨”是推手的基本功,散手訓練也離不開“沾連粘隨”。要進一步學習太極拳,還要研究武禹襄提出的“敷蓋對吞”四字秘訣,以及李亦畬提出的“擎引松放”撒放秘訣、郝月如老師總結的“引化拿發”四字要訣。

但是,以上這些,都離不開武禹襄提出的“起承轉合”。做到了“起承轉合”,就能達到一線貫穿。

“沾連粘隨”雖然主要講的是打手(推手)的原則和練習方法,但是在套路練習中,也要講究“沾連粘隨”。套路練習的目的就是掌握太極拳的規律,懂得太極拳的規矩。

在太極拳的練習中,要通過套路練習,使自己處處合規矩,處處守規矩,還要能夠脫離規矩,最後達到脫規矩而又合規矩。只有在套路練習中達到身法正確,處處合規矩,你才能練習推手。

推手是在套路練習的基礎上進行的。其實,功夫是通過練習拳架套路積累起來的,拳架的每一個動作,都離不開太極拳十三勢“掤捋擠按,采挒肘靠,進退顧盼定”。

所以,打拳時,一定要心裡有拳,明白八法。以前,很多太極拳老前輩平時並不經常和人推手,但是,他的推手功夫卻相當好,這就是從練習拳架中積累出來的功夫。

因此,我們練習拳架必須達到四個方面,一是明白拳式的名字,二是知道拳式練習的方法,三是明白拳式的用法,四是明白拳式的變化。只有達到這四點,才是真正學會了套路。

太極推手中的圓圈理論

第一,虛實得分別清楚

太極拳經日,偏重則隨,雙重則滯。雙重便是虛實未曾分清。練架式的時候,四肢百骸,從頂至足迴圈虛實,一手之中,其虛實之互為變換,愈密愈妙,自起手以至終結處處成圓,處處隨虛隨實。

第二,增長內勁

難道與人比試起來真個一點兒力不要?經中有四兩拔千斤之語,不過形容少力勝多力的話,然也得四兩之力,不能說毫不要力。

練太極拳時是不用力,若動作太快,如何能增長內勁。因其動作很慢又一氣到底中間不能停留,四肢百骸不住的運動,自然能將氣力增長起來,這種氣力行家稱為內勁。是全身活動的勁,這種內勁著在敵之身上,也與尋常的氣力不同,能使受者有如觸電。

以上的要領,在於大家多加練習,細細去體會。

第三,研究太極拳不能不知道必須注意虛靈頂勁,氣沉丹田的道理

人身丹田有三處,一居頭頂,道家認為藏神之地,二居中脘,道家認為蓄炁之地,三居臍下,道家認為藏精之地。虛靈頂勁者,乃頂欲虛靈,所謂存神上丹田,屏寂思慮;氣沉丹田者,乃沉氣臍下,欲其充實。

如練習架式時動作過快,心思必散亂,呼吸必急促。何能收虛靈頂勁,氣沉丹田之效。

練習太極拳時能注意到存神納氣,最要注意的是滿身松柔不可有一寸許著力之處,其轉動周旋之能,一如落雲行太空,毫無阻隔毫無停滯。

其故在太極拳皆系圓圈組成,也可以說全體皆是攻擊和招架的方法,全體沒有攻擊和招架的方法。無論頭腦如何細密之人,欲從架式中分析出如何攻擊如何招架,必是挂一漏萬。

用什麼去和人比試,我們練拳術的人,都應該知道這個快字之意義,不是兩手伸縮迅速謂之快,也不是兩腳進退迅速謂之快,快慢的分別重在兩雙眼睛,就在看機會能否迅速與否。

兩人對打時,何謂機會呢,在敵人失卻重心的須臾之間,便是機會,兩眼看到了機會趁機進攻,便能將敵人打倒仍是不一定,還得不失地位,不失方向,就能有效果。

因為敵人的重心雖失,然必須觀察其偏差所在,從何處進攻,向何方反擊,方能用力少而成功多。

兩人相打之際,進攻之機會彼此皆時時可以發現。有時發見稍遲,則機會已過,有時因攻擊之地位以及方向錯誤,雖進攻不能發生效力,也是錯過了機會。

推手聽勁就是重在尋找機會,以及應從何處地位和方向進步,兩眼能不失機會,進攻也不失機會方向。分別工夫的深淺,武藝的高下全不在手腳如何迅速,而完全在此。

太極拳之所以練不用力,於練架式之外有數種推手的方法,就是要練習的人從拳術根本上做工夫,不可注意一部的動作。

太極拳以圓活為體,在練習太極拳架式時,務使全身松柔,久久自能圓活無疑。有一寸許處著力,則必停滯。練太極拳所得的是彈勁,太極拳最忌直力,原富直力者練太極拳尚須漸次使直力化為彈勁,待完全變化之後方能得太極之妙用。

練拳的人下部穩實與否,全系于練習架式時是否能氣沉丹田,如練有相當的工夫,確實能與每一呼吸之中都注意氣沉丹田,則下部決無不實之理。和人比試時候,其所以容易受敵人牽動或攻退,其病並不在下部不穩實,乃腰腿不活之故。

腰腿能活,則站走隨意,沒有與敵人相頂撞的時候又何至有牽動下部與被敵人撞退之事。太極拳不以強硬為體,務必練成極柔極軟以不丟不頂為原則,使敵人雖有大力而不能發揮。

無論何種技藝皆是熟能生巧,一方面練拿,拿即是粘,一方面練走,自然由熟可以得巧。然則僅一部分功,能粘與不能粘,能走與不能走,全在功夫的深淺,若沒有相當的功夫,儘管知道粘走的方法,仍粘不住走不了。

基本練習還是按著規矩推揉,棚,履,擠,按四手,得認真分析,不可苟且馬虎放過。

結語:綜上所述,相信您對太極推手四綱已有瞭解,太極拳是一項柔和的養生運動,也是一種緩慢的有氧運動,太極推手和其他體育運動不同,太極拳具有雙重性,集合了鍛煉與養生為一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