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五臟與六腑之間的關係

我們每個人的身體其實都是非常精密的, 就像是一台儀器, 無論少了哪一個器官肯定都無法讓其正常運行, 心臟可以為全身各個部位泵送大量新鮮的血液, 肺可以將氧氣輸送到所需要的部位, 肝臟可以為我們解毒, 胃則是人們消化的重要器官。 那麼這些器官之間有著什麼樣的內臟聯繫呢?

1.心與腑

心與小腸經脈相互絡屬, 構成表裡相合關係。 生理上, 心陽的溫煦, 心血的滋養, 有助於小腸的化物功能;小腸主化物, 泌別清濁, 吸收水谷精微和水液, 經脾氣升清上輸心肺, 有助於心血的化生。 病理情況下,

心火亢盛, 可循經下移於小腸, 使小腸泌別清濁功能失常, 出現尿少、尿赤、尿道灼熱或澀痛等症;而小腸有熱, 亦可循經上炎於心, 出現心煩、失眠、舌紅、口舌生瘡等病症。 此外, 小腸虛寒, 化物失職, 日久可出現心血不足的病症。

另外, 心為君主之官, 主宰人的心理活動, 膽為中正之官, 主決斷, 參與判斷事物, 作出決定, 在六腑中為惟一參與心理活動的腑。 心與膽在心理活動過程中密切配合, 膽在心神的主導下, 行使其決斷功能。 病理情況下, 心膽病變常相互影響, 表現出精神情志失常的病症。 如心膽氣虛, 則見驚悸不寧、膽怯善恐、失眠多夢、汗出氣短等症。 若膽鬱痰熱內擾, 心神不寧, 則見眩暈嘔惡、煩躁失眠、精神抑鬱、胸悶不暢等症狀。

2.肺與腑

肺與大腸經脈相互絡屬, 構成表裡相合關係。 生理上, 肺氣清肅下降, 氣機調暢, 並布散津液, 能促進大腸的傳導, 有利於糟粕的排出;大腸傳導正常, 糟粕下行, 則有助於肺氣肅降。 二者相輔相成, 相互為用。 病理情況下, 若大腸實熱內結, 腑氣不通, 可影響肺的肅降, 而出現胸滿、喘咳等症。 反之, 肺失肅降, 津液不能下布於大腸, 則可見大便困難;若肺氣虛弱, 氣虛推動無力, 而致大便艱澀難行, 稱之為氣虛便秘;若氣虛不能固攝, 清濁混雜而下, 又可見大便溏泄。

其次, 肺與胃經脈相連, 其氣主降, 均喜潤惡燥, 生理上相互依賴, 相輔相成。 肺主宣發肅降, 布散精氣津液以滋養胃;而胃受納腐熟, 與脾主運化配合, 化生氣血津液以養肺。

故在病理情況下, 肺胃之間亦多相互影響。 肺的氣陰不足, 肅降失常, 可致胃之氣陰虧虛, 胃失和降而上逆, 出現嘔吐、呃逆等症;反之, 胃的氣陰不足, 常致肺的氣陰虧虛, 影響肺氣宣降, 上逆而見咳、喘等症。 外感病的過程中, 亦常見肺病及胃或肺胃同病的現象, 如太陽中風證、風濕證之見幹嘔症狀等, 或見肺胃熱盛之證;雜病咳嗽, 亦可由胃病及肺。 陳修園《醫學三字經》說:“蓋胃中水穀之氣, 不能如霧上蒸於肺而輸諸髒, 只是留於胃中, 隨熱氣而化為痰, 隨寒氣而化為飲, 而胃中既為痰飲所滯, 而輸肺之氣亦必不清而為諸咳之患矣。 ”而胃脘痛等亦可由肺病及胃, 肺金能克肝木, 肺虛無力制肝則肝旺, 肝旺則乘脾犯胃, 使胃疾纏綿。

另外, 肺與膀胱在人體水液代謝方面密切相關。 肺主宣發肅降, 通調水道, 不斷將體內水液向下輸送, 而成為尿液生成之源。 膀胱生理作用的發揮, 下受腎陽的氣化, 中受脾氣的轉輸, 上受肺通調水道之影響。 肺對膀胱亦有調控作用, 若調控正常, 則尿液的貯存和排泄有度。 反之, 肺的宣降功能障礙, 調控失靈, 則膀胱開合失司, 或合而不開, 則尿少、癃閉;或開而不合, 水泉不止, 而見遺尿。 故《景嶽全書》說:“小水雖利於腎, 而腎上連肺, 若肺氣無權, 則腎水終不能攝, 故治水者, 必治氣;治腎者, 必治肺。 ”

3.脾與腑

脾與胃經脈相互絡屬, 構成表裡相合關係。 在生理上, 脾與胃納運相協, 升降相因, 燥濕相濟。 胃主受納, 腐熟水穀, 是脾主運化的前提;脾主運化,

則為胃的受納腐熟創造了條件。 如果沒有胃的受納腐熟, 則脾無穀可運, 無食可化;反之, 沒有脾的運化, 則胃不能繼續受納。 二者相互配合, 共同完成對飲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而同為後天之本。 脾主升清, 水穀之精微始得上輸於心肺, 胃才能行受納腐熟之職;胃主降濁, 則水穀下行而無停留積聚之患, 又有助於脾氣之升運。 脾胃之氣, 一升一降, 相反相成, 從而保證了納運功能的正常進行, 故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說:“脾宜升則健, 胃宜降則和。 ”二者同居中焦, 而構成人體氣機升降之樞紐。 脾臟屬陰, 主運化而升清, 以陽氣用事, 故喜燥惡濕;胃腑屬陽, 主受納腐熟而降濁, 需陰液滋潤, 故喜潤惡燥。 脾胃燥濕喜惡之性不同, 但又相互制約、相互為用。脾濕能濟胃燥,則方能行下降之令,傳導之職,水穀糟粕以次傳下;胃燥能濟脾濕,則脾方能行其上升之令,運化之職,水穀精氣上輸心肺,灌百脈而營養全身。二者燥濕相濟,陰陽相合,方能保障脾胃的正常納運及升降。誠如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所說:“胃易燥,全賴脾陰以和之;脾易濕,必賴胃陽以運之。”在病理情況下,脾胃病變常相互影響,一損俱損。如脾虛運化失職,清氣不升,可影響胃的受納與降濁,出現食欲不振、噁心嘔吐、脘腹脹痛等症;若胃失和降,亦可影響脾的運化與升清,出現食後腹脹、便溏、泄瀉等症。若脾濕太過,濕濁中阻,轉輸無力,也會導致胃氣不降,出現納呆、噯氣、嘔吐、胃脘脹痛等症;而胃燥陰傷,則可損傷脾陰,出現不思飲食、食入不化、腹脹、便秘、消瘦、口渴等症狀。

其次,脾主運化,須依賴膽腑之助。《醫學見知》雲:“膽主升清降濁,疏利中土。”而膽木則有賴於脾土的培植,脾氣健運,膽氣充足。病理情況下,若膽氣升發疏泄失常,則影響脾之運化。李東垣《脾胃論》說:“膽氣不升,則飧瀉、腸澼不一而起矣。”反之,脾氣虧虛,又可致膽木失去中土的培植,而致膽氣虧虛,出現胸脅隱痛不適、乏力、神疲氣短、驚悸虛怯、失眠多夢等;若濕熱困脾,土壅侮木,肝膽疏泄失職,膽汁上溢外泛,則可見口苦、黃疸等症。

另外,在中醫藏象理論中,脾主運化,涵蓋了小腸化物與泌別清濁的功能,故小腸虛證之化物、泌別失職,亦常從脾治。大腸的傳導功能,亦有賴於脾氣的推動與固攝、脾陽的溫煦及脾陰的滋潤,若脾之氣虛推動無力,或陽虛腸寒氣滯,或陰虛腸失滋潤,均可導致大腸傳導障礙,而見排便困難之症;若脾陽不足,大腸失于溫煦,又可致虛寒泄瀉,出現食已窘迫,大便色白,甚則完穀不化,溏泄無度等。

4.肝與腑

肝與膽經脈相互絡屬,構成表裡相合關係。在生理上,肝膽同主疏泄,共同發揮協助消化的作用。肝主疏泄,一方面分泌膽汁,貯存於膽;另一方面調暢膽腑氣機,以促進排泄膽汁。而膽附于肝,藏泄膽汁。兩者協調合作,使膽汁疏利到腸道,以幫助脾胃消化食物。其中肝的疏泄功能起主導作用,肝所化生的精汁充盈,疏泄功能正常,膽才能貯藏足夠的膽汁和適度地排泄膽汁;膽汁排泄通暢,也有利於肝主疏泄功能的有效發揮。另外,肝為將軍之官,主謀慮;膽為中正之官,主決斷,肝膽相互配合,則人的思維正常,遇事果斷。故張介賓《類經·藏象類》說:“膽附於肝,相為表裡,肝氣雖強,非膽不斷,肝膽相濟,勇敢乃成。”正由於肝膽在功能上息息相關,故病理上亦常相互影響,肝膽氣虛、氣鬱、濕熱、火旺之證多同時出現,而表現為膽怯易驚、失眠多夢、氣短乏力;或見精神抑鬱、脅肋脹痛、口苦、眩暈,或見口苦、嘔惡、納呆、脅痛。

結語:以上就是今天給大家帶來的人體內部各個器官之間的關係的簡單介紹,對於我們每個人而言,任何一個器官的好壞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一個人的健康情況。所以如果身體的某個器官出現了問題,那麼一定要進行全面的檢查,以免發生遺漏。

但又相互制約、相互為用。脾濕能濟胃燥,則方能行下降之令,傳導之職,水穀糟粕以次傳下;胃燥能濟脾濕,則脾方能行其上升之令,運化之職,水穀精氣上輸心肺,灌百脈而營養全身。二者燥濕相濟,陰陽相合,方能保障脾胃的正常納運及升降。誠如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所說:“胃易燥,全賴脾陰以和之;脾易濕,必賴胃陽以運之。”在病理情況下,脾胃病變常相互影響,一損俱損。如脾虛運化失職,清氣不升,可影響胃的受納與降濁,出現食欲不振、噁心嘔吐、脘腹脹痛等症;若胃失和降,亦可影響脾的運化與升清,出現食後腹脹、便溏、泄瀉等症。若脾濕太過,濕濁中阻,轉輸無力,也會導致胃氣不降,出現納呆、噯氣、嘔吐、胃脘脹痛等症;而胃燥陰傷,則可損傷脾陰,出現不思飲食、食入不化、腹脹、便秘、消瘦、口渴等症狀。

其次,脾主運化,須依賴膽腑之助。《醫學見知》雲:“膽主升清降濁,疏利中土。”而膽木則有賴於脾土的培植,脾氣健運,膽氣充足。病理情況下,若膽氣升發疏泄失常,則影響脾之運化。李東垣《脾胃論》說:“膽氣不升,則飧瀉、腸澼不一而起矣。”反之,脾氣虧虛,又可致膽木失去中土的培植,而致膽氣虧虛,出現胸脅隱痛不適、乏力、神疲氣短、驚悸虛怯、失眠多夢等;若濕熱困脾,土壅侮木,肝膽疏泄失職,膽汁上溢外泛,則可見口苦、黃疸等症。

另外,在中醫藏象理論中,脾主運化,涵蓋了小腸化物與泌別清濁的功能,故小腸虛證之化物、泌別失職,亦常從脾治。大腸的傳導功能,亦有賴於脾氣的推動與固攝、脾陽的溫煦及脾陰的滋潤,若脾之氣虛推動無力,或陽虛腸寒氣滯,或陰虛腸失滋潤,均可導致大腸傳導障礙,而見排便困難之症;若脾陽不足,大腸失于溫煦,又可致虛寒泄瀉,出現食已窘迫,大便色白,甚則完穀不化,溏泄無度等。

4.肝與腑

肝與膽經脈相互絡屬,構成表裡相合關係。在生理上,肝膽同主疏泄,共同發揮協助消化的作用。肝主疏泄,一方面分泌膽汁,貯存於膽;另一方面調暢膽腑氣機,以促進排泄膽汁。而膽附于肝,藏泄膽汁。兩者協調合作,使膽汁疏利到腸道,以幫助脾胃消化食物。其中肝的疏泄功能起主導作用,肝所化生的精汁充盈,疏泄功能正常,膽才能貯藏足夠的膽汁和適度地排泄膽汁;膽汁排泄通暢,也有利於肝主疏泄功能的有效發揮。另外,肝為將軍之官,主謀慮;膽為中正之官,主決斷,肝膽相互配合,則人的思維正常,遇事果斷。故張介賓《類經·藏象類》說:“膽附於肝,相為表裡,肝氣雖強,非膽不斷,肝膽相濟,勇敢乃成。”正由於肝膽在功能上息息相關,故病理上亦常相互影響,肝膽氣虛、氣鬱、濕熱、火旺之證多同時出現,而表現為膽怯易驚、失眠多夢、氣短乏力;或見精神抑鬱、脅肋脹痛、口苦、眩暈,或見口苦、嘔惡、納呆、脅痛。

結語:以上就是今天給大家帶來的人體內部各個器官之間的關係的簡單介紹,對於我們每個人而言,任何一個器官的好壞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一個人的健康情況。所以如果身體的某個器官出現了問題,那麼一定要進行全面的檢查,以免發生遺漏。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