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溫和灸有效防治凍瘡

凍瘡, 是一種常見的現象, 相信很多朋友都受過凍瘡的困擾。 在冬天的時候一旦手上長了凍瘡, 是非常難受的, 所以我們應該對凍瘡的相關資訊有一定的認識。 那麼, 凍瘡該怎麼治療呢, 你知道什麼是溫和灸有效防治凍瘡嗎, 凍瘡有哪些預防手段呢?一起來看看下面的內容。

凍瘡是寒冬或初春季節由於皮膚耐寒性差, 加上寒冷的侵襲, 使末梢的皮膚血管收縮或發生痙攣, 導致局部血液迴圈障礙, 使得氧和營養不足而發生的組織損傷。 多發生在手腳的末端、鼻尖、面頰和耳部等處。 以患處皮膚蒼白、發紅、水腫、發癢熱痛伴有腫脹感,

嚴重的可出現紫血皰引起患處壞死, 潰爛流膿疼痛等為主要臨床表現。

中醫學認為凍瘡患者多因陽虛使氣血運行不暢, 一旦外感寒濕之邪凝滯於脈絡, 久而久之便會使肌膚失去正常的養分出現不通則痛、不通則腫的表現。 採用中脘穴加患部艾條溫和灸療法治療凍瘡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令患者取舒適體位並將中脘穴處充分暴露後, 術者一手拇、食、中三指如持筆寫字狀拿灸用純艾條, 使艾條與穴位局部皮膚成45度角, 將艾條點燃端對準穴位處(點燃端的艾頭與穴位處皮膚的距離約一寸左右), 以患者自覺穴位局部溫熱向腹內傳導、視之泛紅但不致燙傷皮膚為度, 溫和灸15~20分鐘。

術畢再在凍瘡局部先輕揉按數分鐘, 如前灸法于凍瘡處施術至局部溫熱、視之泛紅但不致燙傷皮膚為度, 一般為15~20分鐘。 每日1次, 15次為1個療程。

“脾為後天之本”、“胃為水穀之海”。 方中中脘穴出自于現存最早的針灸專著《針灸甲乙經》, 這個穴位位於任脈上, 別名上紀、太倉、胃脘, 是胃的募穴(即胃的精氣反應到胸腹部的特殊部位);同時它又是八會穴裡的腑會, 和膽、三焦、小腸、大腸等的關係都非常密切。

其穴內部正好對應的是胃(脾)體, 艾灸之具有調理脾胃, 化濕降逆、疏肝理氣、溫胃散寒、調補脾氣、健中和腸之效。 隨著脾胃功能的提高, 使水穀精微運化到達人體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和皮毛筋骨, 結合凍瘡局部溫和灸來改善局部組織的微循環和神經營養功能,

降低局部毛細血管的滲透性, 從而恢復肢體局部神經血管的正常功能, 把周圍寒濕之氣拔除, 達到通則不痛、通則不腫、祛瘀生新、祛瘀養血, 凍瘡自然就會消失。

凍瘡的危害

導致某些後遺症

凍瘡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 往往會繼發頑固的皮炎濕疹類皮膚病, 中醫上稱之為“頑癬”, 更加重凍瘡患者的心理負擔!

傳染

可在親戚朋友中傳來傳去, 嚴重影響人的正常交往。

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由於凍瘡每天晚上瘙癢難忍, 可嚴重影響患者的心情。

影響心理健康

有人曾經遇到過大量的凍瘡患者, 在凍瘡治癒數年之後, 還經常懷疑自己患有凍瘡, 成為心理上一個揮之不去的一個陰影, 嚴重影響工作和學習品質。

預防

1.加強鍛煉, 促進血液迴圈, 提高機體對寒冷的適應能力;

2.注意防凍、保暖防止潮濕, 不穿過緊鞋襪;

3.受凍後不宜立即用熱水浸泡或取火烘烤;

4.伴有其他相關性疾病時應積極治療;

5.對反復發作凍瘡者, 可在入冬前用亞紅斑量的紫外線或紅外線照射局部皮膚, 促進局部血液迴圈。

結語:凍瘡對於我們來說雖然沒有特別大的傷害, 並且會隨著天氣的變暖而自我癒合, 但是嚴重的重創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大的不便, 因此對於凍瘡這種疾病, 我們一定要做好積極的預防工作。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