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兒科>正文

小兒發燒為何手足發涼 有些誤區家長莫犯

孩子本來因感冒而發高燒, 可手足卻冰冷, 待體溫逐漸下降以後, 手足皮膚又慢慢地熱起來, 這是一種假冷真熱現象, 3歲以下嬰幼兒尤為多見。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奇怪的假寒真熱現象呢?

小兒發燒為何手足卻發涼:

這主要是因為小兒(特別是嬰幼兒)四肢血量少於內臟, 由於四肢的供血不足, 因而較成年人容易發涼。 此外, 小兒神經系統的發育尚未完善, 負責管理血管舒張、收縮的植物神經易發生紊亂, 導致高熱初發時四肢末端的小血管處於痙攣性收縮狀態而發涼。 不少家長不瞭解這種情況,

一發現小兒四肢發涼, 就誤以為孩子受寒怕冷, 馬上用棉衣棉被將孩子緊緊包裹起來, 結果使得小兒的體溫得不到及時的散發而越升越高, 甚至發生高燒、抽搐。

對於處理小兒發燒, 有些誤區家長要及時的瞭解:

誤區一 一發燒就馬上退燒

寶寶一旦發燒, 父母都會想盡辦法讓孩子儘快退燒, 事實上這些並非明智之舉。 發燒本身不是一種疾病, 只是身體的一個警鐘, 提醒身體某部位生病了, 是疾病的一個表像。 如果孩子剛剛開始發燒, 就用退燒藥把體溫壓下去, 這只是指標不治本, 不但會降低孩子的自身抗病能力, 還常常會因為燒退而掩蓋病情, 造成假像, 不利於找到發燒的真正“元兇”。 當然, 過高的發燒, 會增加機體內在的消耗,

尤其小嬰兒容易造成水分蒸發, 導致脫水, 而且嬰幼兒容易發生高熱抽風, 故放任發燒引起傷害也是錯誤的。

誤區二 多種退燒藥並用退燒效果快

為了儘快讓高燒不退的寶寶高燒, 很多父母一心急, 給孩子混合使用不同種類的退燒藥, 半小時沒退燒, 又多服幾次或將劑量增加, 甚至又加栓劑。 由於各種藥物的藥效持續時間不等, 混用可能使藥效重疊, 結果燒退的太猛, 寶寶出汗過多而致虛脫, 或體溫陡降至36℃以下, 產生了低體溫的新問題。

推薦2款食療方:

麥冬粥:麥冬30克, 煎湯取汁。 用粳米100克, 煮半熟時加入麥冬汁及冰糖適量, 同煮成藥粥, 早晚服食。

荷葉粥:新鮮荷葉一張, 洗淨煮湯500毫升左右, 用濾出的荷葉水加粳米100克、白砂糖適量煮粥,

每天早晚食用。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