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醒型:晚上10點半能正常入睡, 但3—4個小時後卻異常清醒, 每晚深睡時間不足4小時, 早上起床後頭昏眼花。 洗熱水澡、睡前喝熱牛奶, 甚至吃安眠藥都毫無療效。
專家建議:首先應考慮是否與近期發生的某種壓力巨大的生活變故有關, 比如感情破裂等。 找准病因, 對症下藥, 失眠就會逐漸好轉。 具體包括:1.心理疏導, 最好通過心理醫生, 幫你認清阻礙睡眠的絆腳石, 比如一躺到床上, 就老是回憶起讓人煩心的事。 2.針灸有助於減輕焦慮, 誘導深度睡眠。 3.不喝酒。 飲酒的確有助入睡, 但是從睡眠品質看, 它會導致更多的睡眠干擾。
二、晨鳥型:白天忙忙碌碌, 晚上一黑天就上床呼呼大睡, 但淩晨2點左右會習慣性醒來。 原因可能是孩子吵鬧、家人鼾聲或是被大小便憋醒。 醒來之後就無法重新入睡, 躺在床上, 大腦飛快地思考問題, 最終放棄睡眠。
專家建議:1.此類失眠者應當設定一個固定的時間起床, 並堅持一周, 由此可以計算出一周睡眠時間。 比如, 按每晚7個小時睡眠計算, 要想早上5點起床, 就應該在晚上10點睡覺。 之後逐步調整睡眠時間, 使早晨醒來的時間逐漸晚些, 從而達到調准生物鐘的作用。
三、夜貓子型:通常在夜間更興奮, 看電視、看書、上網、做家務, 一直熬到淩晨兩三點才睡覺。 早晨因為要上班, 還得正常起床, 但起來後會覺得頭昏眼花。
專家建議:1.睡前一定要放慢生活節奏, 儘量利用白天時間處理電子郵件、安排家務。 2.電視、電腦顯示器發出的光可抑制褪黑激素, 導致睡眠障礙, 可以給它們增加藍光濾光片。 3.晚上光照太強, 就相當於攝入了咖啡因, 因此睡覺前至少2小時應調暗燈光。
四、焦慮型:入睡時很順利, 但睡眠中會多次醒來, 雖然躺在床上, 腦子卻轉個不停, 想東想西,
專家建議:1.放鬆身心, 轉移注意力, 比如關注自己的呼吸。 2.讓睡眠環境更加恬靜, 比如加厚窗簾以遮住窗外路燈的燈光等。 3.睡覺時戴耳塞。
五、賴床型:入睡困難, 可能需要1小時左右。 而一旦入睡, 早晨就怎麼也不願起床, 經常睡懶覺。
專家建議:1.下午和晚上不喝咖啡因飲料。 2.上午儘量多接受陽光照射, 適當參加戶外運動。 3.必要時可在睡前補充0.3毫克褪黑激素, 促進睡眠。
六、慢性失眠型:入睡需要1個小時或更長時間;睡眠過程中醒來多次, 每次清醒持續幾分鐘到1個小時;常說夢話。
專家建議:1.改善晚間生活習慣和睡眠環境。
七、過度刺激型:為了完成工作加班到午夜或淩晨兩三點, 想倒頭大睡時, 卻發現由於過度興奮無法入眠。
專家建議:1.在白天小睡有助於平衡睡眠時間, 但是時間不宜過長。 2.即使工作很晚, 也應該設定一個固定的睡覺時間。 3.養成睡前放鬆習慣, 如睡前半小時洗溫水澡、看書讀報、調低燈光亮度等。
八、缺覺型:由於工作、生活或學習的緣故, 正常情況下睡眠不足5個小時, 導致經常感覺昏昏沉沉, 注意力不集中,
專家建議:1.白天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應做的工作。 2.戴上耳塞, 避免噪音干擾睡眠。 3.學會“放棄”, 從某些事務中脫身。 4.多參加體育鍛煉。
九、激素導致失眠型:多為更年期女性, 表現為入睡難, 半夜常醒, 醒來後輾轉反側, 直到起床, 起床後常常精神萎靡。
專家建議:1.女性絕經後, 激素的變化可能會影響到睡眠, 如果潮熱很嚴重, 臥室最好保持較低溫度。 2.服用睡眠類非處方藥物需當心, 此類藥物中含有會在人體內長時間停留的抗組胺劑, 會導致嗜睡, 並持續大約18個小時。 3.睡前20分鐘服用0.3毫克非處方藥褪黑激素。 4.接受體檢。 女性在更年期前後可能開始出現睡眠呼吸暫停等嚴重睡眠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