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
從營養上來說, 適當地吃些肥肉有益於人體的健康, 特別是老年人適量吃燉得熟透了的肥肉(燉兩小時左右), 還可以降血脂、降血壓、降膽固醇, 延年益壽並且益智美容。
有專家通過實驗得出, 隨著肥肉燉的時間的增長, 豬肉中的飽和脂肪酸含量大幅度下降, 而單不飽和脂肪酸和多不飽和脂肪酸含量不斷增加。 同時, 燉爛的肥肉保留了豬肉原本的營養成分, 如豐富的維生素B1、蛋白質和必需的脂肪酸, 而且膠質部分更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 因此特別適合老年人食用。
真相:
這是一個“三無”發現:無具體“專家”、無具體資料、無論文來源。
下面具體分析這條流言的“理由”:
肥肉主要由脂肪組成。 跟其他動物脂肪一樣, 其中飽和脂肪的比例很高, 這也是豬肉的脂肪在常溫下成為固體的原因。 飽和脂肪與不飽和脂肪的區別在於後者含有雙 鍵。 流言沒有說明“煮肉過程飽和脂肪含量下降而不飽和脂肪含量上升”是如何發生的。 不過只能有兩種可能導致這樣的結果:一是飽和脂肪轉化成了不飽和脂肪; 二是飽和脂肪溶到水中而不飽和脂肪留在肉中。 這兩種可能都不現實:燉煮過程無法使飽和脂肪中產生單鍵, 自然也就不會產生新的不飽和脂肪;飽和脂肪並不比不 飽和脂肪更容易熔化進入湯中。
豬肉中的確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 但主要是在瘦肉中。 而且, 維生素B1很容易溶解于水, 對熱也不穩定, 經過長時間的燉煮, 肥肉中的含量會變得很低。 1杯煮熟的肥肉(國外的度量標準)中含有113克脂肪, 而維生素B1不超過人體每天需求量的3%,
豬肉脂肪中也含有一些人體必需的不飽和脂肪酸, 但是並不“豐富”, 卻還要伴隨著大量飽和脂肪。 常用的植物油都要更加“豐富”而飽和脂肪含量低得多。
肥肉中的蛋白質本來就很少, 上面所說的一杯肥肉中蛋白質含量不到5克。 其中的“膠質部分”是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 這些蛋白質中必須氨基酸的含量較低, 從營養學角度而言並非優質蛋白。 長時間燉煮使得它們“更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 在營養方面也就沒有多大意義。
結論:
謠言破解。 肥肉中含有大量飽和脂肪, 長時間燉煮也並不能使得它“有益健康”。 不僅是“三高”病人和老年人, 普通人也應該儘量減少肥肉的食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