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學
總體而言, 間質性肺疾病具有兩個主要的病理過程, 一是肺泡壁和肺泡腔的炎症過程, 二是肺間質的瘢痕形成和纖維化過程, 隨特定病因和病程長短不同, 其炎症和纖維化的比重有所不同, 但兩個過程在大部分間質性肺疾病都會相繼和(或)同時出現。 間質性肺疾病的病理形態學改變也視病程的急性期、亞急性期和慢性期有所不同, 急性期往往以損傷和炎症病變為主, 慢性期往往以纖維化病變為主。
參與炎症病變的細胞包括巨噬細胞、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細胞和漿細胞等,
作為某些間質性肺疾病特徵性病理改變的肉芽腫, 其實質是上皮樣細胞(epithelioid histiocytes)的局部聚集, 伴有T-淋巴細胞的浸潤和包繞, 典型的肉芽腫內或周圍可見多核巨細胞存在, 這是由多個吞噬細胞融合形成的胞漿豐富且多核的單一大細胞。
肺間質纖維化是間質性肺疾病一個結局性或終末期病理改變, 以成纖維細胞的聚集和膠原沉積為特徵, 其纖維化的程度視特定病種和病程進展而不同。 若病程較長且形成顯著的肺間質纖維化時, 常喪失早期肺泡炎病變的某些特徵, 如肉芽腫性間質性肺疾病的晚期常形成大量纖維化, 此時難以鑒別其特定病因和病種。 終末期肺表現為顯著的肺部扭曲變形、瘢痕形成及囊腔形成, 且交替分佈形成所謂的蜂窩肺。
作為病因未明間質性肺疾病的代表性疾病IPF, 對其病理學分類曾存在著爭論和認識混亂, 1998年Katzenstein提出了IPF的新4類分法:普通性間質性肺炎(UIP)、脫屑性間質性肺炎(DIP)、急性間質性肺炎(AIP)和非特異性間質性肺炎(NSIP)。
各種間質性肺疾病的病理形態學和病程急緩可有所不同, 但病理生理學改變卻有相似之處, 主要包括:1、肺順應性降低;2、肺容量減少, 主要測定指標為肺總量(TLC), 肺活量(VC)、功能殘氣量(FRC)和殘氣量(RV)降低;3、彌散功能障礙, 除病變引起彌散間距增加外, 更主要原因是交換介面的蛋白成分破壞和表面積減少;4、小氣道功能異常, 主要是因為病變累及小氣道和(或)細支氣管腔致變形、狹窄, 出現通氣-灌注(V/Q)比例失調;5、氣體交換紊亂, 以低氧血症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