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藏醫學的灌腸法

灌腸法在藏醫中有悠久的歷史。 在《四部醫典》一書中已經提到有緩灌法(即用輕瀉劑灌腸)和峻灌法(即用猛峻瀉劑灌腸)兩種。

關於灌腸法的適應症有腹脹、消化不良、大便溏而不化、月經過多、大小腸及腰腎部寒盛、體力消減、一切隆病。 其峻灌法則主要治大便乾燥、下部熱盛、小便不通、蟲病、陳舊性瘟病。

在禁忌症方面:一般緩灌法的禁忌症有水腫症、食欲不振、中毒、過度肥胖、消化不良、寒性培根症;而峻灌法的禁忌症是脫肛、洞瀉症、熱病初起、胃火衰微、遺精等。

緩灌法所用藥方:川木香、蓽茇、河邊柏樹葉、光明鹽、訶子,

五味共為細末, 再加入以下任一種灌腸液:①肥羊肉湯、耗牛乳、融酥油, 此方用於治隆病;②用魚、蛙、蝌蚪等燉的湯, 再加黃牛乳及其酥油, 此方用於治隆、赤巴同病;③用生活於河灘上乾涸動物熬湯, 再加上山羊肉及酥油, 此方用於治隆、培根同病。

具體操作是將藥液連同灌腸液一起, 裝入灌腸器。 此器是用羊的胃或膀胱製成, 在其出口處接上一根長八指的導管, 管子的一端較細而且光滑, 插入肛門時需塗以油脂潤滑, 插入約三四橫指, 然後壓灌腸器, 把藥液一併壓入患者腸內。 讓病人忍耐片刻, 再去排便。 一般最好在日落時刻灌腸, 約晚飯時刻即可瀉出。

峻灌法所用的藥方:有3種方子:①中和方, 光梗絲石竹、堿花、酒糟、花斑蟊、屋樑上灰塵,

共研細末, 用酒罈子中沉濟調和;②上方加入狼毒;③河子、山礬葉、麻花艽花、大黃, 共研細末, 用黃牛乳及黃牛尿調和。

灌腸方法與上法相似, 在把管子拔出後, 應將胚門用布堵塞, 使藥在肛管直腸內多停留一會, 以加強藥力。 這種灌腸後, 應便出糊狀大便, 如仍便出稀水, 則是灌腸失敗, 應重新灌腸。

灌完後, 可飲用光明鹽泡的水, 並在一晝夜不進食, 則身體下部的病症均可排出體外。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