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兒科>正文

姥姥陪讀,效果如何

外孫小超今年升上二年級。 他一年級時成績平平, 期末考試語文88分, 數學90分。 這未免有些出乎大家的意料, 距離我們對他的期望值也差太遠了。

我們對小超有較高的期望並非憑空而來, 而是有現實作依據的。 小超從小就聰明過人:未足兩歲, 背起唐詩來已是朗朗上口, 3歲時, 已熟背唐詩幾十首;4歲那年, 他的畫作《公園的早晨》獲得了一等獎;5歲那年, 他代表所在的幼稚園參加了全市幼兒講故事比賽, 獲得第一名, 還上了電視。 幼稚園裡的老師個個都很喜歡這個活潑可愛的“小精靈”。 想不到, 小超上了小學一年級,

竟一下子變成一個“中游分子”。

小超的父母研究來研究去, 覺得原因在於他們自己工作實在太忙, 沒時間去認真監督他、輔導他。 為此, 他們想到了我這個今年退休的姥姥。 我一來正擔心退休後終日無事可做, 二來以前女兒小的時候, 我因工作忙, 對她的學習過問得很少, 雖然女兒很懂事, 從未怪罪過我這個當媽媽的, 而且學習成績很不錯, 但我心中總覺得欠她點什麼, 現在有機會照顧她的兒子, 就算是一種補償吧, 所以就很痛快地把這個任務接下來。

我想, 我雖不是教師出身, 但至少是一個老牌的大學畢業生, 退休前還在銀行裡當了好多年的部門主任, 要管理、輔導一個小學二年級的學生, 應該是“小菜一碟”。

就這樣, 我剛剛結束了上班生涯, 隨即搖身一變, 成為一個“陪讀姥姥”。

小超的學校離我家不遠。 女兒怕我太累, 星期一至五的中午, 小超在學校寄膳和休息;下午放學後才由我接回自己家中, 負責他的晚飯、督促和輔導他做作業、洗澡、睡覺等。 星期六、星期日則由他父母接回他的家。

在我這裡, 小超的學習和生活都被我安排得很緊湊、很規律, 井井有條。

每天下午四點半, 我都會很準時地出現在學校的大門口, 等著下課鈴一響, 馬上進去把小超接走。 我不允許小超再到操場“活動活動”, 累還不說, 弄得一身髒兮兮的, 更是不可容忍。

回家第一件事, 是督促小超彈1小時鋼琴。 我覺得, 他已上了一天的課, 這1個小時既是休息, 又能練習樂譜和指法,

實在是一舉兩得的事。 我雖然對鋼琴一竅不通, 無法輔導他, 但我還是認認真真地督促他, 不讓他浪費時間。 只要琴聲一停, 我就會嚷嚷:“小超, 繼續!”其實, 小超對鋼琴可以說是毫無興趣, 只是父母硬迫著要學的。 這個時段, 電視剛好有很多卡通節目, 小超曾多次向我提出能不能讓他每天看20分鐘, 我當然拒絕了。 然後, 他就會跟我討價還價:15分鐘怎樣?10分鐘怎樣?5分鐘怎樣?我堅決地回答:“1分鐘也不行!”在我看來, 小超看電視, 那些卡通、武打, 只不過是浪費寶貴的學習時間而已。 小超只好一天天極不情願地去練琴。

練完琴, 接著便是晚飯時間和飯後洗澡。 飯桌上, 我會邊吃邊給他講一些做人的道理。 我會告訴他我們以前學習、生活的條件是如何艱苦,

今天的孩子是多麼幸福。 鼓勵他好好學習, 才對得起大家對他的關心和愛護。 有時小超聽得很不耐煩, 但我覺得我有責任教導他將來要成為一個正派的人、有用的人。 現在雖然不可能完全聽進去, 但聽一點算一點, 等他長大了, 一定會理解姥姥的這一片苦心。

緊接著, 是晚上的重頭戲——做作業。 我把桌子、椅子擺正, 把課本、作業本、文具一一擺放好, 讓已洗得乾乾淨淨的小超開始做作業。 我自己也搬了張凳子坐在旁邊, 一邊拿著扇子替他趕蚊子, 一邊注視著他寫的作業。 寫錯了, 及時給他指出和改正;寫得不好, 馬上督促他擦掉重寫。 當然, 我的一個很重要的作用, 是當他的顧問。 每當小超遇到不懂的地方,

碰到大大小小的難題, 隨時就可以問我, 我可以立即給他解答。 他要背書我陪著, 他要喝水我隨時給他端上, 他作業做完了, 我還得從頭細細地給檢查一遍。

小超好動, 作業寫不了兩三行, 總要停下來, 要不就是告訴我有關他學校裡的一些小事, 要不就是摸摸這, 動動那。 特別當我有事暫時離開一下時, 他就會抓住機會從書包裡偷偷摸出一些不知從哪弄來的小卡片、小紙片擺弄一番。 的確沒什麼可以玩的了, 他就把橡皮擦掰成一小塊一小塊的, 把自動鉛筆的筆芯折成一小段一小段的。 當然, 如被我發現會立即遭到批評、制止並沒收。 我下定決心:我一定要緊緊地盯著他, 把他的這個壞習慣改正過來!

然而, 小超不掰橡皮擦、不折自動鉛筆筆芯也有其他各種花招。 比方說,口幹了要喝水,喝了一杯又一杯;頻頻要上廁所,去了一次又一次;甚至是說肚子痛,必須要躺下休息一下;或有老師佈置的事情不大清楚,要打電話問同學等等。花樣甚多,真假難辨,有時弄得我不知如何是好。

當這個“陪讀姥姥”確實不易,折騰來折騰去,要完成一天的作業,至少要花上整整兩個小時,甚至更多。碰上作業多的晚上,那就更緊張了。我幾乎是不停嘴地在他旁邊催促著:“快點寫!”“集中精神,寫好點!”可小超好像耳朵不辦公,根本不理睬我,一點也不焦急,還是慢吞吞的。有時已經很晚了,看著小超頻頻打呵欠、十分疲憊的樣子,又覺得他很可憐。於是,我又起了惻隱之心,明知不對,還是幫他一把。例如做數學時,讓他一邊抄題目,一邊乾脆把答案告訴他,讓他直接填下去;做語文時,那些一個寫十個二十個的,就索性模仿著他的筆跡,幫他寫完算了。不過說實在,這種做法只是在夜太深了,才偶然為之。

經過我這一番努力,小超的家庭作業有了很大的“進步”,並得到老師的表揚:作業寫得很整齊,錯誤甚少。我想,我的一番心血總算沒有白費。

期中考試到了,我覺得這不單是考小超,也是考我這個“陪讀姥姥”。公佈成績那天,我比小超還緊張得多。結果卻令我很失望:語文、數學都是88分。

我真想不通,我費了那麼大的勁,為何卻落得如此下場?不僅幫不了小超,好像還反而拉了他的後腿。難道,我真的連一個小學二年級的學生也輔導不了嗎?

醫生點評:家長陪讀現象並不少見。一些家長希望通過“陪讀”來督促、幫助孩子完成作業,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他們對自己的孩子一萬個不放心,擔心他作業做得不對,寫得不好,擔心他做作業時不集中精神……於是,每當孩子做作業時就寸步不離地陪伴在孩子身旁。有些家長喜歡在旁嘮嘮叨叨,指手劃腳,使孩子根本無法安靜地做作業、思考問題;有些雖還懂得“安靜”,但孩子一有不懂,即問即答,甚至直接告訴孩子正確的答案,孩子方便,家長放心。

關心孩子的學習無可非議,適當的輔導和監督也是必要的,但這種奉陪到底的“家長陪讀”方式並不可取。

家長陪讀會助長孩子的依賴心理。孩子在做作業的過程中,一遇到問題就立即推給家長解決,久而久之,孩子就易形成了對家長的依賴,不願意獨立思考,不願意自己動腦筋去解決問題。這妨礙了孩子獨立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一旦家長不在身邊,就會感到無所適從,寸步難行。將來長大了要步入社會,便會缺乏自立的能力。

如果家長陪讀發展到代筆完成作業,問題就更嚴重了。其實質是剝奪了孩子學習和實踐鍛煉的機會。知識的獲得需要通過自己艱苦的付出,別人是永遠代替不了的。自己不用功,不可能有真正的進步。

正如文中的小超,在姥姥的嚴格督促下,作業表面上看來有了很大進步:寫得比較整齊了,錯誤也少了。但細想,按照姥姥的指導方式,小超雖然把做錯的題目改正了,但沒有經過自己認真的思考,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題目為什麼做錯了,錯在哪裡,為什麼必須這樣糾正。所以,陪讀姥姥的做法對提高小超的學習效果應該說只能起到相反的作用。

活潑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姥姥忽視了這一點,看似把孩子的時間安排得很緊湊,很有條理,甚至連吃飯的時間也不放過。但實際上是把孩子繃緊在一條弦上,沒有給孩子留下一點自由活動的空間,讓孩子有時間做點自己喜歡做的事,得到真正的休息。其實,即使在做作業的過程中,亦需適當穿插一些休息時間,因為孩子在精神疲勞的狀況下學習,難以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考試分數雖然是評價孩子學習效果的一個重要依據,但不應過分地看重卷面的分數。因為,現有考試的方法、方式所得到的卷面分數,並不能全面、正確地反映一個孩子的實際水準。特別是在考核書本知識時,不少學科是側重於記憶的層次,忽視了理解能力、思維能力和創造力的發揮。另一方面,同一學生,前後兩次考試成績相差幾分,也並不能說明這個學生學習是進步了或退步了。兩次試卷的難易、臨場的發揮等等偶然的因素都會對分數產生影響。因此,作為家長,既要關心孩子的考試成績(分數)的進步,也要關心孩子分數以外的進步。

最後,值得注意的是:判斷一個孩子聰明與否,既不在於孩子會背多少唐詩、會彈多少樂曲,也不在於考試的成績是否都100分。這些,並不能全面地反映孩子的智慧高低,而必須從孩子的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思維能力、創造能力等多方面來加以衡量。

(以上內容僅授權家庭醫生線上獨家使用,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家庭醫生線上專稿,轉載請注明家庭醫生線上;媒體合作請聯繫:020-37617238

比方說,口幹了要喝水,喝了一杯又一杯;頻頻要上廁所,去了一次又一次;甚至是說肚子痛,必須要躺下休息一下;或有老師佈置的事情不大清楚,要打電話問同學等等。花樣甚多,真假難辨,有時弄得我不知如何是好。

當這個“陪讀姥姥”確實不易,折騰來折騰去,要完成一天的作業,至少要花上整整兩個小時,甚至更多。碰上作業多的晚上,那就更緊張了。我幾乎是不停嘴地在他旁邊催促著:“快點寫!”“集中精神,寫好點!”可小超好像耳朵不辦公,根本不理睬我,一點也不焦急,還是慢吞吞的。有時已經很晚了,看著小超頻頻打呵欠、十分疲憊的樣子,又覺得他很可憐。於是,我又起了惻隱之心,明知不對,還是幫他一把。例如做數學時,讓他一邊抄題目,一邊乾脆把答案告訴他,讓他直接填下去;做語文時,那些一個寫十個二十個的,就索性模仿著他的筆跡,幫他寫完算了。不過說實在,這種做法只是在夜太深了,才偶然為之。

經過我這一番努力,小超的家庭作業有了很大的“進步”,並得到老師的表揚:作業寫得很整齊,錯誤甚少。我想,我的一番心血總算沒有白費。

期中考試到了,我覺得這不單是考小超,也是考我這個“陪讀姥姥”。公佈成績那天,我比小超還緊張得多。結果卻令我很失望:語文、數學都是88分。

我真想不通,我費了那麼大的勁,為何卻落得如此下場?不僅幫不了小超,好像還反而拉了他的後腿。難道,我真的連一個小學二年級的學生也輔導不了嗎?

醫生點評:家長陪讀現象並不少見。一些家長希望通過“陪讀”來督促、幫助孩子完成作業,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他們對自己的孩子一萬個不放心,擔心他作業做得不對,寫得不好,擔心他做作業時不集中精神……於是,每當孩子做作業時就寸步不離地陪伴在孩子身旁。有些家長喜歡在旁嘮嘮叨叨,指手劃腳,使孩子根本無法安靜地做作業、思考問題;有些雖還懂得“安靜”,但孩子一有不懂,即問即答,甚至直接告訴孩子正確的答案,孩子方便,家長放心。

關心孩子的學習無可非議,適當的輔導和監督也是必要的,但這種奉陪到底的“家長陪讀”方式並不可取。

家長陪讀會助長孩子的依賴心理。孩子在做作業的過程中,一遇到問題就立即推給家長解決,久而久之,孩子就易形成了對家長的依賴,不願意獨立思考,不願意自己動腦筋去解決問題。這妨礙了孩子獨立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一旦家長不在身邊,就會感到無所適從,寸步難行。將來長大了要步入社會,便會缺乏自立的能力。

如果家長陪讀發展到代筆完成作業,問題就更嚴重了。其實質是剝奪了孩子學習和實踐鍛煉的機會。知識的獲得需要通過自己艱苦的付出,別人是永遠代替不了的。自己不用功,不可能有真正的進步。

正如文中的小超,在姥姥的嚴格督促下,作業表面上看來有了很大進步:寫得比較整齊了,錯誤也少了。但細想,按照姥姥的指導方式,小超雖然把做錯的題目改正了,但沒有經過自己認真的思考,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題目為什麼做錯了,錯在哪裡,為什麼必須這樣糾正。所以,陪讀姥姥的做法對提高小超的學習效果應該說只能起到相反的作用。

活潑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姥姥忽視了這一點,看似把孩子的時間安排得很緊湊,很有條理,甚至連吃飯的時間也不放過。但實際上是把孩子繃緊在一條弦上,沒有給孩子留下一點自由活動的空間,讓孩子有時間做點自己喜歡做的事,得到真正的休息。其實,即使在做作業的過程中,亦需適當穿插一些休息時間,因為孩子在精神疲勞的狀況下學習,難以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考試分數雖然是評價孩子學習效果的一個重要依據,但不應過分地看重卷面的分數。因為,現有考試的方法、方式所得到的卷面分數,並不能全面、正確地反映一個孩子的實際水準。特別是在考核書本知識時,不少學科是側重於記憶的層次,忽視了理解能力、思維能力和創造力的發揮。另一方面,同一學生,前後兩次考試成績相差幾分,也並不能說明這個學生學習是進步了或退步了。兩次試卷的難易、臨場的發揮等等偶然的因素都會對分數產生影響。因此,作為家長,既要關心孩子的考試成績(分數)的進步,也要關心孩子分數以外的進步。

最後,值得注意的是:判斷一個孩子聰明與否,既不在於孩子會背多少唐詩、會彈多少樂曲,也不在於考試的成績是否都100分。這些,並不能全面地反映孩子的智慧高低,而必須從孩子的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思維能力、創造能力等多方面來加以衡量。

(以上內容僅授權家庭醫生線上獨家使用,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家庭醫生線上專稿,轉載請注明家庭醫生線上;媒體合作請聯繫:020-37617238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