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脈經》選錄之脾胃部第三

脾象土與胃合為府(胃為水穀之府)其經足太陰, (太陰脾之脈也)與足陽明為表裡, (陽明胃脈), 其相夏三月(火王土相), 王, 季夏六月, 廢, 秋三月, 囚, 冬三月, 死, 春三月。 其王日戊己, 王時食時日膚, 困日乇癸, 困時人定夜半, 其死日甲乙, 死時平旦日出(井本時也), 其神意、其主味, 其養肉、其候口、其聲歌、其色黃、其臭香、其液涎、其味甘、其宦辛、其惡酸。 脾俞在背第十一椎, 募在章門(季肋端是), 胃愈在背第十二椎, 驀在太倉。

右新撰脾者土也, 敦而福敦者厚也。 萬物眾色不同(脾主水穀, 其氣微弱水穀不化, 脾為土行, 王于季夏, 土性敦厚,

育養萬物。 當此之時, 草木備具, 枝葉茂盛, 種類眾多, 或青黃赤白黑色各不同矣), 故名日得福者廣(土生養萬物, 當此之時脾則同稟諸髒, 故其德為廣大), 萬物懸根住莖、其葉在巔, 蝸蜚蠕動, 歧蠼喘息, 皆蒙土恩(懸根住莖草木之類也, 其次則峨蚋幾微之蟲, 因陰陽氣變化而生者也。 喘息有血脈之類也, 言普天之下草木昆蟲無不被蒙土之恩福也。 ), 德則為緩, 恩則為遲, 故令太陰脈緩而遲, 盡寸不同(太陰脾也, 言脾王之時脈緩而遲, 尺寸不同者, 尺遲而寸緩也)。 酸成苦辛大(一作太)沙(一作涉又作妙)而生互行其時, 而以各行皆不群行盡可常服(肝酸腎成心苦肺辛澀皆四髒之味也, 脾主調和五味以稟四髒, 四髒受味於脾, 脾王之時其脈沙(一作涉及作妙)達於肌肉之中,
互行人身軀乃複各行隨其四支, 使其氣周匝, 榮諸髒府以養皮毛, 皆不群行至一處也, 故言盡可常服也)。 土寒則溫, 土熱則涼(冬陽氣在下土中溫暖, 夏陰氣在下土中清涼脾氣亦然)。 土有一子, 名之日金, 懷挾抱之, 不離其身, 金乃畏火, 恐熱來熏, 遂棄其田, 逃歸水中。 水自金子, 而藏火神, 閉門塞戶, 內外不通, 此謂冬時也(陽氣在中, 陽為火行, 金性畏火, 故恐熏之, 金歸水中而避火也, 母子相得益盛, 閉塞不通者, 言水氣充實, 金在其中此為強而, 火無複得往刻之者, 神密之類也)。 土亡其子, 其氣衰微, 水為洋溢浸漬為池(一作其地)走擊皮膚, 而目浮腫, 歸於四肢(此為脾之衰損, 土以防水, 今土弱而水強, 故水得陵之而妄行)。
愚醫見水直往下之, 虛脾空胃, 水遂居之, 肺為喘浮(脾胃已病, 宜扶養其氣, 通利水道, 愚醫不曉, 而往下之, 此為重傷, 水氣遂更陵之, 上侵胸中, 肺得水而浮, 故言喘浮)。 肝反畏肺, 故下沉沒(肺金肝木, 此為相刻, 肺浮則實, 心複刻肝, 故畏之沉沒於下)。 下有荊棘, 恐傷其身, 避在一邊以為水流(荊棘術之類, 肝為木今設在下, 則為荊棘, 其身脾也。 脾為土, 土畏木, 是以避在下一邊避木也。 水流者, 水之流路也, 土本刻水, 而今微弱, 又複觸木, 無複製水, 故水得流行)。 心衰則伏, 肝微則沉, 故令脈浮而沉(心火肝術, 火則畏水, 而木畏金, 金水相得, 其氣則實。 刻於肝心故令二髒衰微, 脈為沉浮也)。 工醫來占, 固轉孔穴, 利其溲便, 遂通水道, 甘液下流,
亭其陰陽, 喘息, 則微汗出正流, 肝著其根, 心氣因起, 陽行四肢, 肺氣亭亭, 喘息則安。

轉孔穴者, 諸髒之榮井轉治其順, 甘液, 脾之津液, 亭亭其陰陽得複其常所, 故榮衛開通, 水氣消除, 肝得還著其根株。 肝心為母子, 肝著則心氣得起, 肺氣平調, 故言亭亭, 此為端好之類。

腎為安聲, 其味為鹹(肺主聲, 腎為其子, 助於肺, 故言安聲, 成腎味也), 倚坐母敗, 汙臭如腥(金為水母而歸水中, 此為母往從子, 脾氣反虛, 五臟猶此而相刻, 賊倚倒致敗, 宅汙息而腥, 故雲然也), 土得其子則成為山, 金得其母名日丘矣。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