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珍湯, 中醫方劑名, 別名八珍散。 為補益劑, 具有益氣補血之功效。 主治氣血兩虛證。 面色蒼白或萎黃, 頭暈耳眩, 四肢倦怠, 氣短懶言, 心悸怔忡, 飲食減少, 舌淡苔薄白, 脈細弱或虛大無力。 臨床常用於治療病後虛弱、各種慢性病, 以及婦女月經不調等屬氣血兩虛者。 八珍湯氣血雙補, 黃臉婆的剋星。
主治
氣血兩虛證。 面色蒼白或萎黃, 頭暈耳眩, 四肢倦怠, 氣短懶言, 心悸怔忡, 飲食減少, 舌淡苔薄白, 脈細弱或虛大無力。
組成
人參、白術、白茯苓、當歸、川芎、白芍藥、熟地黃、甘草。
用量
人參、白術、白茯苓、當歸、川芎、白芍藥、熟地黃、甘草(炙)各30g。
用法
上咀, 每服9g, 水一盞半, 加生薑五片, 大棗一枚, 煎至七分, 去滓, 不拘時候, 通口服。 現代用法:或作湯劑, 加生薑3片, 大棗5枚, 水煎服, 用量根據病情酌定。
功用
益氣補血。
方義
本方所治氣血兩虛證多由久病失治、或病後失調、或失血過多而致, 病在心、脾、肝三髒。 心主血, 肝藏血, 心肝血虛, 故見面色蒼白、頭暈目眩、心悸怔忡、舌淡脈細!脾主運化而化生氣血, 脾氣虛, 故面黃肢倦、氣短懶言、飲食減少、脈虛無力。 治宜益氣與養血並重。 方中人參與熟地相配, 益氣養血, 共為君藥。 白術、茯苓健脾滲濕, 助人參益氣補脾!當歸、白芍養血和營, 助熟地滋養心肝, 均為臣藥。 川芎為佐, 活血行氣, 使地、歸、芍補而不滯。 炙甘草為使, 益氣和中,
配伍特點
全方八藥, 實為四君子湯和四物湯的複方。 用法中加入薑、棗為引, 調和脾胃, 以資生化氣血, 亦為佐使之用。
運用
本方是治療氣血兩虛證的常用方。 臨床應用以氣短乏力, 心悸眩暈, 舌淡, 脈細無力為辨證要點。
加減化裁
若以血虛為主, 眩暈心悸明顯者, 可加大地、芍用量!以氣虛為主, 氣短乏力明顯者, 可加大參、術用量!兼見不寐者, 可加酸棗仁、五味子。
重要文獻摘要
原書主治
《瑞竹堂經驗方》卷4:"臍腹疼痛, 全不思食, 臟腑怯弱, 泄瀉, 小腹堅痛, 時作寒熱。 "
方論選錄
吳昆《醫方考》卷3:"血氣俱虛者, 此方主之。 人之身, 氣血而已。 氣者百骸之父, 血者百骸之母, 不可使其失養者也。 是方也, 人參、白術、茯苓、甘草, 甘溫之品也, 所以補氣!當歸、川芎、芍藥、地黃,
附注
十全大補湯
組成:人參(去蘆)6g, 肉桂(去皮)3g, 川芎6g, 幹熟地黃12g, 茯苓9g, 白術9g, 甘草(炒)3g, 黃芪12g, 當歸(去蘆), 白芍藥9g。
用法:上為細末, 每服9g, 用水一盞, 加生薑三片、棗子二枚, 同煎至七分, 不拘時候溫服。
功用:溫補氣血。
主治:氣血兩虛證。 面色萎黃, 倦怠食少, 頭暈目眩, 神疲氣短, 心悸怔忡, 自汗盜汗, 四肢不溫, 舌淡, 脈細弱!以及婦女崩漏, 月經不調, 瘡瘍不斂等。
出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人參養榮湯
(原名養榮湯)
組成:黃芪、當歸、桂心、甘草(炙)、橘皮、白術、人參各30g, 白芍藥3g, 熟地黃9g, 五味子、茯苓各4g, 遠志(去心, 炒)半兩15g。
用法:上銼為散, 每服12g, 用水一盞半,
功用:功用:益氣補血, 養心安神。
主治:心脾氣血兩虛證。 倦怠無力, 食少無味, 驚悸健忘, 夜寐不安, 虛熱自汗, 咽幹唇燥, 形體消瘦, 皮膚千枯, 咳嗽氣短, 動則喘甚!或瘡瘍潰後氣血不足, 寒熱不退, 瘡口久不收斂。
出處:《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泰山磐石散
組成:人參3個, 黃芪6g, 白術6g, 炙甘草2g, 當歸3g, 川芎2g, 白芍藥3g, 熟地黃3g, 川續斷一3g, 糯米6g, 黃芩3g, 砂仁1.5g。
用法:上用水一盅半, 煎至七分, 食遠服。 但覺有孕, 三五日常用一服, 四月之後, 方無慮也。
功用:益氣健脾, 養血安胎。
主治:氣血虛弱所致的墮胎、滑胎。 胎動不安, 或屢有墮胎宿疾, 面色淡自, 倦怠乏力, 不思飲食, 舌淡苔薄白, 脈滑無力。
出處:《古今醫統大全》
化裁方之間的鑒別
以上三方均由八珍東加減而成, 皆具益氣補血作用而主治氣血兩虛之證。 其中十全大補湯較之八珍湯多芪、桂, 偏于溫補!人參養榮湯較之八珍湯多志、陳、五味, 並去川芎之辛竄, 複增靜養血分, 寧心安神之功!泰山磐石散系八珍湯減去茯苓之滲利, 而加續斷補肝腎、益沖任, 黃芪益氣升陽以固胎元, 黃芩、糯米、砂仁清熱養胃安胎, 成為頤養胎元之專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