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健脾祛濕治失眠

中醫對失眠的認識, 可以追溯到兩千年前的《黃帝內經》。 《內經》認為導致失眠的主要病機是營衛運行失常, 陽不入陰(陰陽不能相貫)所致, 用“半夏秫米湯”交通陰陽, 調和營衛治失眠, 開創藥物治療失眠的先河。 從此歷經後世醫家不斷發展, 中醫對失眠的治療越來越完善。 但是, 進入臨床後, 我既體會了中藥治療失眠的神奇, 又感到有時療效不盡如人意的無奈, 總想尋找提高療效的捷徑。

後來發現中醫對許多頑固性的失眠都有好的療效, 而且方中也看不出多少特殊的安神藥。 後發現中醫治療失眠都是從辨證入手,

同樣是失眠, 但有不同的病機, 如有的屬於心腎失交, 有的屬於肝胃失和, 有的屬於中焦濕熱等, 治療均能取得滿意的療效。

例如有一位失眠患者, 男性, 47歲, 患失眠多年, 每天睡眠不足3小時, 平時靠服用安眠藥物維持, 體檢時發現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高(屬於現代醫學代謝綜合征), 服用多種西藥, 因擔心藥物副作用, 而求路老中藥調理。 診時見其面色晦暗, 舌體胖, 質暗紅, 苔黃膩, 脈滑。 平素飲酒應酬較多, 經常口幹苦, 偶有胸脘脹痛, 足趾關節偶有腫痛, 便秘溲黃。 路老給他開了芳化濕濁、和胃降逆的方子:

處方:藿荷梗各12克, 竹節參15克, 厚樸12克, 炒杏仁9克, 炒薏仁30克, 竹半夏10克, 白蔻仁6克(後下), 菖蒲12克, 郁金12克, 茵陳12克,

茯苓30克, 炒枳實15克, 苦參10克, 六一散(包)20克, 元胡12克, 川楝子10克。

服藥後睡眠明顯改善, 一直堅持服藥近兩個月, 保持很好, 口苦、脘脹、便秘等症狀亦隨之改善, 各項代謝指標已有所下降。 但春節期間停藥, 加之飲酒、生活無規律, 失眠又復發, 伴有腰酸乏力, 眼幹, 大便幹, 察其雙眼圈發暗, 舌質暗紅, 苔黃濁膩, 脈弦滑。 路老又給他開了調心脾、益肝腎、清濕熱的方子:

處方:金雀根30克, 西洋參10克(先煎), 炒蒼術15克, 厚樸12克, 郁金12克, 炒杏仁9克, 炒薏仁30克, 砂仁(後下)10克, 黃連12克, 寄生15克, 竹半夏1克, 土茯苓30克, 炒杜仲12克, 澤瀉15克, 鹽知柏各9克, 坤草15克, 川懷牛膝各15克。

茶飲方:小麥30克, 綠萼梅12克, 炒棗仁20克, 夜交藤18克, 玉米須30克, 豨薟草18克, 生龍牡各30克, 知母12克, 甘草6克。

這個病人因平素生活素無規律,

飲酒過多, 傷及脾胃, 致濕熱內蘊, 上擾心神, 致睡眠不安, 另一方面, 濕濁內蘊, 胃失和降, 氣機升降失常, 影響營衛運行, 亦可導致失眠, 所謂“胃不和臥不安”;但其總體病機應是濕熱內蘊, 脾胃升降失常, 所以在第一個方中用了大量健脾利濕降濁之品, 兼加了元胡、川楝子理氣止痛, 藥後睡眠明顯好轉, 全方以清利濕濁為主線, 不用安神藥而神自安。 複診時, 因飲食不節, 失眠又反復, 因其濕濁病機仍在, 路老仍用了清利濕濁之品, 因患者出現腰酸乏力, 眼圈發暗, 眼睛乾澀、大便乾等肝腎不足和心脾兩虛之象, 故加入了補益肝腎之杜仲、牛膝、寄生、知柏、龍牡和健脾益氣養陰之西洋參、小麥、綠萼梅、甘草等, 正所謂“有是證,
用是藥”, 看來, 辨證論治對保證療效確實非常重要。

相關用戶問答
  • 3回答

    怎麼治失眠

    你好,你的症狀考慮是植物神經調節紊亂導致的神經衰弱,建議你可以口服安神補心丸、阿普唑侖、穀維素片、維生素B1片、安神補腦液等藥物進行調理 [詳細答案]

  • 1回答

    中醫治失眠

    失眠考慮神經衰弱植物神經調節紊亂導致指導意見:建議睡前避免服用可樂咖啡巧克力酒茶規律飲食不要暴飲暴食按時吃飯.飲食宜清淡少食辛辣煎炒油炸烈酒等不消化和刺激性食物多食水果蔬菜和纖維性食物。 注意改善睡... [詳細答案]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