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炎熱的夏季到來, 人們容易出現口臭、便秘、頭昏沉、目不清等症狀。 專家介紹:這是濕熱之邪在作怪。 濕熱之邪不僅有外熱來襲, 也有身體內生的濕熱。 天氣炎熱和多雨潮濕是外感濕熱的主要原因;此外室外溫度升高時, 人們躲在空調房內, 造成蔽塞毛孔, 汗出不暢, 把本來應通過發汗外泄的濕濁留在體內, 也是引發濕熱病症的一個主要原因;肝炎病毒的侵襲也是外感濕熱毒邪的一個常見原因。 而內因主要與飲食不節, 嗜食煙酒, 情志不暢有關。
那麼什麼人群跟容易感受濕熱之邪呢?一般來說,
一旦感受濕熱的侵犯, 人體會出現一系列不同程度的症狀。 最常見的是身體困重, 倦怠乏力, 有被纏裹的感覺, 胸悶氣短, 心煩急躁, 不能很好地控制情緒, 還有些人會感覺皮膚發燙, 一般在午後比較明顯, 即使出汗後還是覺得煩熱。 此外還會感覺口腔異味, 食欲不好, 容易噁心, 口幹口渴卻不太想喝水。 大便粘滯不爽或燥結, 小便短黃。 一旦出現上述症狀,
不過, 濕熱之邪還是可治可防的, 無論外感, 還是內傷, 為了祛除濕熱之邪還是首先從飲食入手。 一方面可以適當多吃些辛涼、甘酸的食物, 如茼蒿、茵陳蒿、薄荷、魚腥草、芥藍、蕎麥、薏米、蓮子、紅豆、綠豆、番茄、空心菜等, 以清熱去火;一方面少食高粱厚味, 甘肥滋膩的食物, 如肥肉、動物脂肪、動物內臟、各類經過油炸燒烤等高溫加工的食品, 以免生濕助濕;溫燥的、辛辣的食物如辣椒、蔥、薑、胡椒、芥末、荔枝、榴槤等也要少吃。
適當的運動也是祛除濕熱的好辦法, 通過順應人體陽氣向外走的趨勢, 多活動身體, 出點汗, 可以給濕熱之邪以去處, 排出體外, 改善體質。 但應注意的是運動應避開高溫時段, 不要太陽直射暴曬,
常言講“心靜自然涼”, 嵇康《養生論》認為夏季炎熱, “更宜調息靜心, 常如冰雪在心, 炎熱亦於吾心少減, 不可以熱為熱, 更生熱矣。 ”朱葉珊建議:保持神清氣和, 快樂歡暢, 心胸寬闊, 精神飽滿, 如萬物生長需要陽光那樣, 對外界事物要有濃厚的興趣, 培養樂觀外向的性格, 這樣利於氣機的通泄, 濕熱之邪排出體外。 避免熬夜, 或進行刺激興奮的娛樂活動, 或是憂思惱怒, 都容易滋生內火, 與外界之火相煽為害。
總結起來就是:外感內傷濕熱病, 可防可治很簡單。 戒煙限酒少辛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