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所以不能長壽健康, 分析起來不外乎三方面原因:“天刑”、“地殺”、“人禍”。 前兩者屬於“天災”, 人很難改變, 而後者能自控。 這就得出一個結論: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 不健康都是自己的不良行為或習慣造成的。
民國醫家謝觀說, 中醫在漢唐前“所重者術而已, 雖亦言理, 理實非所重也。 宋以後之醫家, 乃以術為不可恃, 而必求其理。 ”
唐以前的中醫學重視實用技術, 也講道理, 偏重於經驗複製, 道理主要用來解釋。 唐以後, 中醫學開始重視理論研究, 力求先把道理搞清楚, 然後解釋、概括和推導實用技術。 從重“術”到重“理”,
養生, 後天更重要
人體生命的根源在“先天”元氣, 這種元氣由遺傳而來, 通常隨年齡增長逐漸衰弱, 人到中年就衰減掉一半了。
張景岳曾說:“先天強厚者多壽;先天薄弱者多夭”, 即遺傳素質好容易健康長壽;遺傳素質差則易短命夭亡。 在先天稟賦基礎上談養生, “後天”才能有所作為, “後天培養者, 壽者更壽;後天斫削者, 夭者更夭”,
所以, 人不能長壽健康的原因是“天刑”、“地殺”、“人禍”。 “天刑”就是天時不利, 比如氣候反常;“地殺”就是地利方面的不利因素, 比如乾旱、水澇。 人很難改變前兩者, 但能想辦法消除危害或適應變化, 而後者是能自己控制的。 這就得出一個結論, 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 困於酒者, 好酒貪杯的, 會導致勞損、鬱結、淫溺等病症;處心積慮,
講求四慎滅人禍
人就要注意自己的思想、行為, 也就是要講求“四慎”——慎情志可以保心神, 慎寒暑可以保肺氣, 慎酒色可以保肝腎, 慎勞倦飲食可以保脾胃。
慎情志, 歸根到底就是“為善”“誠信”。 做好事幫助人使別人快樂、幸福, 自己也就快樂、幸福;做人做官不能貪鄙, 不能幹傷天害理的事, 更不能強取豪奪;君子取財有道等等。
慎寒暑, 其實就是注意天時更迭, 天氣變化時要小心應對, 不能粗心大意, 比如乍暖還清冷, 就要好好將息, 不要動不動就讓自己感冒了。
慎酒色, 現在已經有確切的資料表明,
慎勞倦飲食, 這是現代人最難做到的, 總是能找到諸多藉口, 讓自己很勞倦, 讓自己飲食不規律。 不過, 推薦的原則總是很簡單, 比如飲食勿偏、饑飽適宜、防勞慎色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