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肉桂敷腳心 控制小兒流涎

面對經常流口水的孩子, 家長很是煩惱, 專家推薦用肉桂貼腳心的方法治療效果顯著。 現介紹如下。

處方:取肉桂10克(一次量), 研為細末, 用醋調至糊餅狀, 於每晩在小兒臨睡前, 將藥料勻攤於二塊紗布上, 分別貼敷雙腳湧泉穴上, 然後用膠布固定, 早晨取下, 連敷3~5次。

評:小兒流涎也就是流口水, 是指口中唾液不自覺從口內流溢出的一種病症。 1歲以內的嬰幼兒因口腔容積小, 唾液分泌量大, 加之出牙對牙齦的刺激, 大多都會流口水。 隨著生長發育, 大約在1歲左右流口水的現象就會逐漸消失。 如果到了2歲以後寶貝還在流口水,

就可能是異常現象, 遇到這種情況, 應趕快找醫生診治。

小兒流涎中醫稱“滯頤”, 中醫認為“涎為脾之液”, 多由脾氣不足, 不能四布津液而成。 由此看來, 本病病因有冷、熱、虛的不同, 病位在脾臟, 故有脾冷多涎、脾熱多涎、脾虛多涎等。 用肉桂外敷湧泉穴治療小兒流涎屬脾虛有寒者, 能取得滿意療效。 但是, 此法用於因脾冷多涎有效, 若屬熱邪壅滯則非所宜, 至於脾虛所致而纏綿日久的重症, 還須加服健脾益氣之劑為好。 如治療王某, 男, 2歲, 2010年2月17日診。 患兒口角流涎3月餘, 有受涼病史。 家長想了很多的食療、按摩等方法治療, 不見好轉。 患兒小, 吃中草藥困難。 建議用上方治療, 結果治療3次就好了。 臨床每遇此類患兒,

就用此方治療, 每每見效。

中醫治療小兒流涎, 一定要辨證論治, 辨證清楚是寒還是熱。 針對嬰兒脾臟虛寒之流涎, 表現為口水多而清澈, 色白不稠, 大便不實, 小便清長者, 要溫補脾陽, 內服中成藥可選良附丸, 每次3克, 每日3次口服。 或理中丸, 每次3克, 每日3次口服。 或參芪口服液, 每次1支, 每日2次口服。 或香砂六君子丸, 每次3克, 每日3次口服。 針對脾經蘊熱之流涎, 表現為口水多而稠黏, 浸濕胸前, 進食時更多, 伴有面色潮紅, 大便偏幹, 小便短少者, 要清瀉脾熱。 中成藥可選黃連膠囊, 每次2粒, 每日2次口服。 或魚腥草片, 每次4片, 每日3次口服。 或蒲公英片, 每次4片, 每日3次口服。 或甘露消毒丹, 每次3克, 每日2次口服。

另外, 以下中醫外用偏方也可以辨證選用:

①取生南星9克, 研成細末, 加陳醋調成厚糊狀。 在臨睡前, 將藥塗於兩足心, 然後包紮, 次晨起床時去之。 7次為1療程。

②取丁香、肉桂各3克, 共研細末, 用米醋適量調為稀糊狀, 外敷于肚臍孔處, 敷料包紮, 膠布固定。 每天換藥1次, 連續3~5天。 可溫中健脾止涎。

③取吳茱萸末適量, 醋調成膏狀, 敷於雙足心。 此方有引熱下行的作用, 對因口舌生瘡所致的小兒流涎有效。

④取黃連膠囊1粒, 去掉膠囊衣, 置於肚臍孔處, 外用傷濕止痛膏固定。 每日換藥1次, 連續3~5天。 可清熱利濕。

⑤取明礬15~20克研末, 開水化開, 再加溫水, 使溫度降至38℃~40℃, 水量以浸沒足背為宜, 每日泡腳1次, 連續2~3次。 可收斂健脾。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