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止園醫話》三方效驗錄

止園醫話》由近代醫學家羅止園著, 其治學不拘舊說, 每多新見, 提倡“新中醫論”。

岳美中先生在其《岳美中醫話集》中有一篇文章, 名為“當讀的古醫書”, 其中提到醫話類書以《冷廬醫話》《止園醫話》為佳。 為此對《止園醫話》拜讀多次, 並將其方應用於臨床, 特別是書中的頭痛方、疝氣方、脈結代方, 每用輒效。

頭痛方

原方:連翹、菊花、桑葉、黃芩、薄荷、苦丁茶、夏枯草、槁本、白芷、荷葉邊、鮮茅根。 此方治偏頭痛極靈, 屢試屢驗也。

治驗:齊某, 女, 38歲, 於1998年8月初診。

患頭痛3年餘, 多家醫院均診為“神經性疼痛”, 給予穀維素、苯巴比妥、鎮腦寧、清腦丸等,

最初尚好, 繼之則無效。 發作時以左側偏頭痛為主, 但會波及到頭枕與頸部, 睡眠不佳。 來診時, 舌苔薄白而幹, 舌質紅赤, 脈象沉細而弦。 診為風熱入絡, 肝陽化風。 擬方:連翹15克, 黃芩10克, 菊花15克, 霜桑葉15克, 薄荷葉15克(後下), 苦丁茶10克, 夏枯草15克, 槁本10克, 白芷6克, 荷葉15克, 白茅根30克, 生甘草10克。 每日煎服1劑, 分2次服用。

服用21劑前來複診, 言其頭痛未再發作, 唯有睡眠不佳, 常做噩夢, 影響睡眠品質, 于前方加酸棗仁15克, 夜交藤30克, 焦梔子5克, 蓮子心5克, 以清火安神, 繼服21劑, 睡眠安然, 囑以加味逍遙丸, 疏肝清熱以善其後。

按:《止園醫話》中羅氏從自身患偏頭痛說起, 罹患數年, 服用中西藥治療, 時發時止, 後每至午後, 體溫升高, 偏頭痛更甚, 急以此方治療,

一劑奇效, 病減大半, 三劑大效, 六劑痊癒。 書中還有一例治驗, 女性, 50歲, 患習慣性眩暈, 服用此方數劑, 數年未發。 羅氏說:“此方治偏頭痛極靈, 屢試屢驗也。 ”岳美中先生曾用此方治癒其女兒劇烈頭痛。 方中連翹輕浮, 為解熱清氣分之妙品, 菊花、薄荷清利頭目, 消散上焦之風熱, 桑葉搜肝經絡脈之風邪, 黃芩清除中上焦之火邪, 苦丁茶祛頭部之熱邪, 夏枯草解散熱郁, 荷葉邊疏散邪熱, 鮮茅根消除痰熱, 更佐以白芷通竅散發表邪, 引以槁本直達頭頂, 以除風邪。 諸藥共奏祛風散熱之效, 以治風熱上攻之正偏頭痛。

疝氣方

原方:川楝子、小茴香、青木香、橘核仁、荔枝核、山楂核、元胡、大黃、附子。 經過數十年之臨床實驗, 以附子、大黃加入普通治疝氣之藥中,

速收特效, 此治外疝之經驗談也。

治驗:左某, 男, 62歲, 炊事員, 于1978年夏初診。

罹患疝氣3年, 因拒絕手術而求中醫治療。 言退休後常被鄉親們請去做飯做菜, 每因站立勞作而致睾丸脹痛偏墜, 伴少腹作痛, 此時必須休息後才能繼續勞作。 在當地也服用過中藥, 多是理氣疏肝之味, 效果甚微。 筆者診其脈象為弦細無力, 舌苔白膩, 其他無痛苦。 遂予羅氏治疝方, 方藥:大黃5克, 炮附子5克, 炒山楂15克, 川楝子10克, 淡乾薑10克, 木香5克, 小茴香10克, 醋元胡10克, 青皮10克, 橘核仁10克, 炒烏藥10克, 生甘草10克。 服用6劑後, 未聞其果。 半年後來診, 言服用上方6劑後, 疝氣之苦從未發作。 近又感睾丸脹痛, 要求仍用上方治療。 筆者照書上方, 囑服6劑, 仍半年未發作,

筆者亦歎該方功用之奇。 後每遇睾丸脹痛之“疝氣”, 用此方治之, 無不獲效。

按:左某為筆者用大黃附子增味湯治療疝氣的第1例患者。 患者服用此方, 每服6劑, 其疝氣半年可無復發, 效用之奇, 也是筆者所想不到的。 《止園醫話》言:“將附子與大黃加入普通治疝氣方中, 收效迅速。 ”筆者治療多例疝氣, 驗證此條經驗, 乃非虛語。 岳美中老先生說:“本方主藥為附子、大黃, 大寒藥與大熱藥相配伍, 可起激化作用, 攻邪之力兇猛, 舍此, 止痛效力當即遜色。 ”依據大黃與附子配伍的激化作用, 筆者還常常將此方用到其他疾病, 如婦女的盆腔炎、子宮肌瘤, 以及慢性結腸炎等疾患, 只要有小腹墜脹疼痛之苦, 加之有舌苔白膩者(無舌苔者, 使用機率少),

用之多有療效。 大黃與附子的配伍可以說是這個方的骨架, 其餘藥物多是理氣解鬱、疏肝散結之用, 抽掉這個骨架, 整個方子的功用就會大減。

脈結代方

原方:黨參、黃芪、當歸、柏子仁、酸棗仁、龍眼肉、炙甘草。 煎妥後沖入黃酒少許。 治療脈結代。 餘經過若干年之選擇, 始得搜尋而出, 故特定為治此症之主方。

治驗:崔某, 男, 53歲, 於2013年8月初診。

患心律不齊3年餘。 每次發作, 心慌不寧, 心臟部位有間歇跳動感, 立即含化速效救心丸有效。 近因兒子考學, 操勞過度, 不得安眠, 遂使心律不齊頻繁出現。 刻診:心悸不安, 胸部有輕微悶憋感, 說話聲怯, 時有歎息。 舌質淡暗, 脈不齊, 有結脈出現。 心電圖提示:頻發室性早搏。 中醫辨證為氣血兩虛, 夾有瘀阻。 治以益氣養血,佐以化瘀安神。方為:黨參15克,黃芪15克,當歸10克,酸棗仁15克,龍眼肉15克,炙甘草15克,丹參15克,赤芍15克,苦參10克,茯神15克。水煎服,日1劑。服5劑後,心悸胸悶減輕,結脈減少。繼服14劑,結脈消失,心悸、胸悶明顯減輕。後以生脈飲合酸棗仁、龍眼肉二味,煎湯飲用,間斷服藥20餘劑,心胸部亦無不適,無結脈出現。

按:《止園醫話》中羅氏所擬定的脈結代方,為補虛劑。參、芪、歸,益氣養血,資心脈之源;酸棗仁與龍眼肉,為養心安神之品,考張錫純氏亦喜用此二味治療心臟諸疾,他所擬定的定心湯,君藥就是龍眼肉與酸棗仁。本例所加丹參、赤芍,以活血化瘀為用;苦參與茯神,古代孫思邈善用此二味治療心臟疾患。加之苦參可以調整心律,故被許多醫家所採用。

治以益氣養血,佐以化瘀安神。方為:黨參15克,黃芪15克,當歸10克,酸棗仁15克,龍眼肉15克,炙甘草15克,丹參15克,赤芍15克,苦參10克,茯神15克。水煎服,日1劑。服5劑後,心悸胸悶減輕,結脈減少。繼服14劑,結脈消失,心悸、胸悶明顯減輕。後以生脈飲合酸棗仁、龍眼肉二味,煎湯飲用,間斷服藥20餘劑,心胸部亦無不適,無結脈出現。

按:《止園醫話》中羅氏所擬定的脈結代方,為補虛劑。參、芪、歸,益氣養血,資心脈之源;酸棗仁與龍眼肉,為養心安神之品,考張錫純氏亦喜用此二味治療心臟諸疾,他所擬定的定心湯,君藥就是龍眼肉與酸棗仁。本例所加丹參、赤芍,以活血化瘀為用;苦參與茯神,古代孫思邈善用此二味治療心臟疾患。加之苦參可以調整心律,故被許多醫家所採用。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