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兒科>正文

脾胃積熱型小兒口瘡

症狀:頰內、上齶、唇角、齒齦等處黏膜出現破損潰爛, 色白或黃, 呈圓形或橢圓形, 潰瘍較深, 大小不一, 有的融合成片, 甚則滿口糜爛, 邊緣鮮紅, 灼熱疼痛, 惡進飲食, 口臭, 涎多黏稠, 兼可發熱, 面赤唇紅, 煩躁不安, 小便短赤, 大便秘結, 舌質紅, 苔黃, 脈數或指紋紫滯。

治則治法:清瀉脾胃, 通腑瀉火。

中成藥:黃梔花口服液:每支10ml。 飯後口服, 每服劑量:2.5~3歲5ml、4~6歲10ml、7~10歲15m1、11歲以上20ml, 每日2次, 療程3天。 錫類散:吹撒患處, 每次適量, 每日2~3次。

方藥:涼膈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減。 連翹、黃芩、梔子、大黃、玄明粉、薄荷、甘草、白蜜。 加減:口乾渴者, 加天花粉;小便短赤者,

加淡竹葉、車前子;煩躁者, 加石膏、郁金;口臭涎多, 舌苔厚膩, 濕熱重者, 加石菖蒲、滑石、廣藿香;潰瘍滿布黃色滲出物者, 加金銀花、蒲公英;黏膜紅赤、疼痛重者, 加地黃、牡丹皮;食積內停, 脘腹脹滿者, 加焦山楂、麥芽(炒)、枳實。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