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跟在立秋後面的節氣是處暑。 今年處暑在8月23日。 曆書雲:“鬥指戊為處暑, 暑將退, 伏而潛處, 故名也。 ”《月令十二集解》中則曰:“(處暑)七月中, 處, 止也, 暑氣至此而止矣。 ”處暑時節, 三伏天氣已過或已接近尾聲, 夏天的暑氣逐漸消退, 故民間有“處暑寒來”的諺語。 但是, 處暑節氣期間天氣還未出現真正意義上的秋涼, 晴朗之日的午後仍可感到十分炎熱, 故民間有“秋老虎, 毒如虎”之說。 但是, 處暑節氣期間炎熱的氣候畢竟已接近尾聲, 白天的氣溫雖然仍較高, 但早晚的溫度已經變得很低, 因此要注意隨天氣變化而增減衣服,
處暑期間人們往往有這種感覺:皮膚變得緊繃繃的, 甚至起皮脫屑, 毛髮枯而無光澤, 頭皮屑增多, 口唇乾燥或裂口, 鼻咽幹得冒火, 大便秘結, 這種現象就是人們常說的“秋燥”。 燥是秋天的主氣, 燥勝則幹, 引起鼻幹、咽幹、皮膚乾裂、皺紋增多等。 “秋燥”則是秋季感受燥熱病邪引起的一種外感熱病, 多發于秋分前後, 病症特點是在一般感冒的基礎上, 出現發熱、怕冷、頭痛、少汗、咳嗽少痰、咽幹鼻燥、口幹唇裂等。 一旦出現這些症狀, 如不及時防治, 病邪會深入, 病症會加重, 少數人還會出現高熱、抽風、出血等嚴重危象。 此外, 處暑期間某些疾病在秋燥的作用下也易復發或加重,
那麼, 如何“養”掉燥氣呢?
秋季防燥, 要以養陰清燥、潤肺生津為基本原則。 在吃方面, 可選用一些宣肺化痰、滋陰益氣的中藥, 如百合、杏仁等, 對緩解“秋燥”多有良效。 在堅持平衡膳食的前提下, 應適當向能養陰、生津、性味甘潤的食品傾斜。
具體說來, 一是清熱祛燥的粗糧雜豆類, 如麥片、黃小米、玉米、綠豆、白芸豆等;二是當季的蔬果類, 如蘿蔔、綠葉蔬菜、芋頭、南瓜、黃瓜、梨、柿子、葡萄、柑橘、大棗、荸薺等;三是滋陰潤燥的葷食類, 如鴨肉、河魚、河蝦等;四是可適當飲食進補, 一來可補充夏季耗損, 二來可為抵禦寒冬奠定基礎。 但進食不可隨意, 宜採取清補、單補之法,
秋季要多喝水, 但如果我們只喝白開水, 有時並不能完全抵禦秋燥帶給我們的負面效應, 因為水分進入人體後, 很快就會被蒸發或排泄出體外。 這時, 可以用“朝朝鹽水, 晚晚蜂蜜”的方法喝走秋燥。
推薦:預防“秋燥”三大流食保健方
1、梨粥:梨2~3個, 洗淨後去核切碎加大米100克, 加水煮粥。 梨, 味甘酸性涼, 有生津潤燥、清熱化痰的功效, 大米健脾益氣, 兩者同煮為粥, 具有益氣健脾、滋陰潤燥的作用, 可作為預防秋燥的保健食品。
2、百合銀耳粥:鮮百合50克, 銀耳10克, 大米100克。 將百合洗淨切碎, 銀耳用溫水發開後, 洗淨切碎, 與大米同煮為粥。 百合, 味甘性微寒, 有養陰潤肺、清心安神的功效;銀耳, 味甘淡性平, 有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的功效;大米益氣健脾, 三者同煮為粥,
3、銀百秋梨羹:銀耳10克, 百合10克, 秋梨1只, 冰糖適量。 將秋梨洗淨去核切小塊, 加入水發銀耳及百合、冰糖, 放入碗中在火上蒸1小時後, 食梨喝湯, 有滋陰潤燥、止咳化痰的功效, 適用於秋燥咳嗽、乾咳少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