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寫作、讀書之外, 梁曉聲經常參加一些體腦交替、動靜交替的活動, 比如打網球、游泳等。 聽音樂、物品收藏、觀賞花卉或藝術作品, 這些雅好, 對他來說是一種精神調理, 能消除疲勞、排除雜念、增強食欲等等。 品茗是梁先生的另一愛好, 他說飲茶與養生是相通的, 茶可以使人健腦怡神, 這一功能恰是養生所需要的, 但喝茶的分量不能太多。
身體是本錢, 梁曉聲對健康非常重視, 定期檢查, 有病早治, 把疾病消滅在萌芽之中。 他是個善於修身養性的人。 他覺得修身、養性是兩個概念:“修身”是養生學意義上的問題。
能不能做到“養性”是有前提的。 梁曉聲說:第一, 必須是有閱讀習慣的人才能做到這點。 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中記載的至理名言, 都是一種間接的教育。 一個人並不是天生就會修身養性的;第二, 是那些關注生活的人, 同時也關注他人命運的人, 才能把自己與他人在比照過程中,
幾年前, 梁曉聲得知一位老作家不幸身患癌症後, 迅速做了兩件事:一是匯去4000元錢;二是給早已成為大款的朋友去信, 請求他給予經濟幫助。 而那個進一次飯店夠貧困戶過一年的大款朋友, 卻對他的請求無動於衷。
${FDPageBreak}
多次為希望工程捐款的梁曉聲強調:成名成家也是一樣, 它會使人對作為普通人的活法做出犧牲, 它也會消耗生命(除了時間、精力)。 同樣一個有才華的人, 一個功名欲望過於強盛的人, 才華最終都會被功名所限制, 而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 這種例子司空見慣, 像那些想一舉成名的演員、作家、運動員,
梁曉聲對傳統養生中的靜神、愉神和養神的保健方法很是贊同, 因為不僅能夠保持心態平衡, 使神經系統處於融洽舒緩的正常狀態, 而且還能使氣血調和、外濡肌腠、內溉臟腑, 起到防疾抗衰的功效。
梁先生的修身養性更多的是為別人著想。 他說:“作家必須以平常心對待外界的評論, 把生活在別人的評頭論足中視作一種正常的活法, 就如運動員習慣于賽場上那些合理與不合理的衝撞一樣。 ”灰暗的心理是心理健康的大敵, 憂心忡忡、悲涼寂寞、飲恨抱怨以及為名利、功過等而動輒雷霆大發或萎靡壓抑等,
作為一名作家, 梁曉聲注重內在精神的修養, 而優秀的作品往往出自于健康人之手。 如此看來, 梁曉聲在全力打造作品的同時, 不是也在用心地“打造”自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