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鼻竇鱗狀細胞癌的眼部病變

1病因

鼻竇黏膜直接與外界空氣接觸, 常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 是惡性腫瘤的好發部位, 與多種致瘤因素有關, 如病毒感染, 遺傳, 放射性損傷及環境污染等。

2臨床表現

因各鼻竇均以鱗狀細胞癌發病率最高, 而各鼻竇鱗狀細胞癌的臨床表現各異, 侵犯眼眶的方式不同, 所產生的眼眶繼發性腫瘤的體征和症狀有別, 故分別介紹各鼻竇鱗狀上皮癌的臨床表現。

1.上頜竇鱗狀細胞癌

發生于竇內黏膜柱狀纖毛上皮, 腫瘤逐漸長大並破壞竇骨壁擴展到竇外, 若竇上壁被破壞, 腫瘤侵入眼眶下部, 使眼球前突且向上移位,

上頜竇上內方腫塊可侵入篩竇, 腫塊再從篩竇後上方侵及球後和眶尖組織, 使眼球向外前移位, 患者出現複視和視力下降, 若上頜竇和篩竇同時受累, 眼球將向上, 外, 前移位, 腫瘤直接侵犯眼瞼和球結膜, 或腫瘤壓迫眼靜脈, 使眼眶靜脈回流受阻, 產生結膜腫脹, 上下眼瞼腫脹而使瞼裂變小, 腫瘤壓迫或侵犯眶下神經, 使同側下瞼, 面部知覺減退或出現麻木。

其他臨床表現如鼻分泌物增多, 腫瘤壓擠鼻側壁或侵入鼻腔而發生鼻阻塞和鼻出血, 腫瘤壓迫上齒槽神經出現牙痛, 患側頭痛, 頜面痛及鼻痛, 腫瘤累及面前軟組織產生患側面部腫脹, 嚴重者出現下眼瞼腫脹, 使瞼裂變小, 癌穿破後壁累及翼肌引起開口困難,

晚期上牙鬆動或脫落, 聽力減退或耳鳴。 局部轉移到耳前淋巴結, 頜下淋巴結, 頸深上組淋巴結和咽後淋巴結, 遠處轉移到肺和全身。

2.篩竇鱗狀細胞癌

篩竇鱗狀細胞癌不如上頜竇鱗狀細胞癌多見, 篩竇內腫瘤壓迫篩竇紙板樣的竇外側壁即眶內側壁, 引起篩骨紙板破壞, 腫瘤直接侵犯眼眶, 腫瘤也可沿眶內側壁上的神經血管周圍的間隙進入眼眶, 腫塊主要在眼眶內側, 引起眼球向外前移位, 發生複視, 後組篩竇的鱗癌侵犯眶尖, 在眼球後眶尖處的腫塊除產生眼突外, 還可壓迫視神經, 動眼神經和眼靜脈, 產生眼球運動障礙, 凍結眼, 上瞼下垂, 視力下降甚至失明, 眼瞼結膜水腫等類似於眶尖綜合征的表現,

腫瘤侵及淚囊或鼻淚管, 導致淚溢, 晚期, 腫瘤除侵犯眼眶, 常轉移到頜下和頸上部淋巴結。

據診斷腫瘤侵入前, 中顱凹區域, 則引起劇烈頭痛, 腫瘤侵襲篩竇前壁, 引起鼻根部, 內眥部隆起使鼻底部擴大, 腫瘤侵犯鼻腔, 產生進行性鼻塞, 或患側排出膿血性分泌物, 可伴惡臭。

3.額竇鱗狀細胞癌

發生在額竇的鱗狀細胞癌少見, 因額竇底部即內側眶頂骨壁較薄, 腫瘤破壞底部進入眼眶, 使眼球向外, 下方移位並前突, 侵犯滑車使上斜肌受損而產生複視, 上瞼因腫瘤浸潤而水腫, 後期, 額竇前區出現隆起腫塊, 若前壁骨質破壞, 則可捫及骨缺損區, 腫塊進一步長大, 使腫塊處皮膚潰破。

早期額竇內鱗狀細胞癌多無明顯症狀, 隨著病情進一步發展,

見中鼻道前端有血涕流出, 在中鼻道有息肉或肉芽樣組織生長, 晚期腫瘤累及前顱凹, 引起頭痛, 腫瘤沿淋巴管轉移到頜下, 頸深上淋巴結。

4.蝶竇鱗狀細胞癌

蝶竇惡性腫瘤發生率低, 故鱗狀細胞癌應屬罕見, 蝶竇周圍有很多重要結構, 當腫瘤侵犯這些重要結構時, 引起各種症狀, 臨床常見的徵象為單側展神經麻痹, 其次為滑車和動眼神經麻痹, 發生複視, 進而眼活動困難或固定, 腫瘤壓迫視神經, 出現視力減退, 視野縮小, 甚至引起一側或雙側眼失明。

初發蝶竇內鱗狀上皮癌常無明顯症狀, 繼後出現血性鼻涕, 也可在蝶篩隱窩區發現肉芽或息肉樣組織, 侵犯中顱凹產生眶後或枕部頭痛。

3檢查

1.病理組織學檢查

鼻竇的鱗狀細胞癌一般屬中度和低度分化, 癌細胞呈條索和小葉排列, 中度分化的鱗癌細胞質較豐富, 局部細胞染色呈粉紅色為角化證據, 癌灶中心可見角化珠形成, 癌灶周圍仍可見柱狀上皮, 說明該腫瘤起源于竇腔黏膜而不是起源于表面上皮, 分化差的鱗狀上皮癌細胞的胞質少, 角化少, 細胞核染色深, 異型性大, 核分裂可見, 有時不易與大細胞淋巴瘤, 間變性癌和轉移癌鑒別, 電子顯微鏡檢查顯示鱗狀細胞癌的特別徵象, 細胞間橋粒連接, 胞質內有張力原絲, 其他細胞器有多核糖體, 粗面內質網和線粒體, 免疫組織化學Keratin染色陽性, 說明為上皮來源的腫瘤。

2.X線檢查

早期上頜竇癌局限于竇腔內, 若腫塊較小, X線不宜發現,骨質破壞時可見眶下壁骨質缺損,眶下孔消失,篩竇癌X線表現篩竇氣房間隔消失,眶內壁骨質破壞,鼻腔頂部有軟組織腫塊影。

3.超聲探查

在竇壁完整及鼻腔內含有氣體時,超聲不能穿過,顯示為正常眶超聲圖,鼻竇與眼眶間的骨板破壞,腫物延伸至眶內後,超聲可發現相應部位占位病變,一般為低回聲區,聲像圖所顯示的病變範圍,超過眼眶壁。

4.CT掃描

CT可明確揭示上頜竇癌眼眶侵犯,表現為上頜竇內中密度,形狀不規則軟組織腫塊,眶下壁骨質破壞,並有軟組織腫物向眶內突出,增強可見腫物明顯強化,CT可發現大部分病例有眶下壁的骨破壞,未見骨破壞者可能由於腫瘤通過神經周圍侵犯入眶,篩竇癌可見竇腔內中密度軟組織腫塊,眶內側壁破壞,眶內軟組織腫塊與篩竇相連,眼球明顯受壓。

5.MRI檢查

可從3種位置顯示腫瘤的位置,大小及其與周圍結構的關係,T1WI為中低信號,T2WI為中高信號,因MRI顯示骨壁破壞不如CT,但可見上頜竇或篩竇腫塊與眼眶內腫塊相連,信號一致,MRI可明確腫塊與周圍結構的關係,顯示眼外肌及眼球受壓移位。

4診斷

根據臨床表現及檢查可確診。可根據腫瘤的影像學表現確定腫瘤的不同竇腔來源。

5併發症

可併發海綿竇綜合征以及視神經萎縮等。

6治療

1.先放射後手術

此方法日益博得眾多醫生的贊同,現已成為普遍採用的方法,其優點為:①腫瘤和其周圍組織未受手術的干擾,瘤細胞保持其固有的放射敏感性;②大劑量放射照射後,腫瘤變小或消退,瘤組織退變,瘤細胞活性降低,有利於手術切除。可收到二者相輔相成的效果。竇腔和眼眶照射總劑量為40~60Gy,連續分次照射,持續4~6周。放射治療結束後4~6周進行腫瘤切除。竇腔內鱗狀上皮癌放射後已明顯縮小,根據情況採用鼻竇全切除或部分切除加腫瘤切除術。侵犯眶內的腫瘤處理相當困難,是保留眼球只切除腫瘤,或作眶內容摘除或次全摘除,有時不易做出選擇。一般認為,鼻竇的鱗狀細胞癌侵犯眼眶壁,引起眶壁骨質破壞,但範圍不廣,術前經足夠量放射治療,結膜不水腫,眼球活動不受限,眼球位置正常,放射後眶內的瘢痕腫塊能與正常眶內組織分離,在切除鼻竇腫瘤和受累眼眶壁的同時,摘除眶內的腫瘤機化團塊,保留眼球。鼻竇的鱗狀細胞癌嚴重侵犯眼眶壁和眶內容物,經術前放射治療後結膜仍腫脹,眼球活動受限,眼球仍移位,在切除竇腔腫瘤和被破壞的眶壁的同時,作部分眶內容摘除,如果眶內充滿了腫瘤組織,應作眶內容物全摘除。

2.先手術後放療

以前多採用此方法治療鼻竇腫瘤及侵犯眼眶的腫瘤,如病變不甚嚴重,鼻竇和眼眶腫塊可完全切除,手術醫生對手術效果滿意,術後就不需放射。如腫瘤侵犯廣,醫生對腫瘤的手術切除不滿意,希望借助術後放療彌補手術的不足。故先手術後放療多屬非計劃性。腔內鐳放射現很少採用,一般採用60Co和直線加速治療機進行外照射。腫瘤已切除,照射的目標不準確,手術區的瘢痕組織形成,降低了癌細胞對放射治療的敏感性,大劑量放射治療可影響正常組織結構,又不易消滅殘存的癌細胞。

3.手術、放射和化學治療

嚴重的鼻竇鱗狀細胞癌,不但侵犯眼眶組織,進入顱內,也發生了耳後、頜下、頸部淋巴結轉移,極個別病例癌轉移到身體其他臟器。應先局部放射治療,先使腫瘤和腫大的淋巴結變小,然後手術切除鼻竇、眼眶腫瘤和轉移的淋巴結。也有人主張先切除較大的腫瘤團塊和腫大的淋巴結,後進行局部的外照射治療。再進行全身的化學藥物治療。鼻竇鱗狀細胞癌侵犯眼眶引起眶內繼發性腫瘤,治療已超出了眼科醫生能力範圍,手術時應有耳鼻喉科醫生參與,若顱底有破壞需神經外科醫生協助。術前或術後的放射治療和全身的化學治療需腫瘤專家配合。為提高治癒率,對這樣的病例需多科專家密切配合共同參與完成治療。

7預後

鼻竇鱗狀細胞癌因在竇腔內生長,早期無任何臨床症狀和體征,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非常困難。當腫瘤已侵犯眼眶,出現眼部症狀和體征,或出現血性鼻涕、鼻塞時已屬中晚期,5年存活率不超過25%。近年來由於治療方法的改進,術前或術後高電壓放射治療的應用,已使5年存活率上升到30%~40%。

結語:通過上文的介紹,我們詳細的學習了關於鼻竇鱗狀細胞癌的眼部病變的相關知識,我們知道了鼻竇鱗狀細胞癌的眼部病變的臨床表現為發生于竇內黏膜柱狀纖毛上皮,腫瘤逐漸長大並破壞竇骨壁擴展到竇外。如果大家想瞭解更多關於疾病的相關知識,別忘了閱讀下一篇文章哦。

X線不宜發現,骨質破壞時可見眶下壁骨質缺損,眶下孔消失,篩竇癌X線表現篩竇氣房間隔消失,眶內壁骨質破壞,鼻腔頂部有軟組織腫塊影。

3.超聲探查

在竇壁完整及鼻腔內含有氣體時,超聲不能穿過,顯示為正常眶超聲圖,鼻竇與眼眶間的骨板破壞,腫物延伸至眶內後,超聲可發現相應部位占位病變,一般為低回聲區,聲像圖所顯示的病變範圍,超過眼眶壁。

4.CT掃描

CT可明確揭示上頜竇癌眼眶侵犯,表現為上頜竇內中密度,形狀不規則軟組織腫塊,眶下壁骨質破壞,並有軟組織腫物向眶內突出,增強可見腫物明顯強化,CT可發現大部分病例有眶下壁的骨破壞,未見骨破壞者可能由於腫瘤通過神經周圍侵犯入眶,篩竇癌可見竇腔內中密度軟組織腫塊,眶內側壁破壞,眶內軟組織腫塊與篩竇相連,眼球明顯受壓。

5.MRI檢查

可從3種位置顯示腫瘤的位置,大小及其與周圍結構的關係,T1WI為中低信號,T2WI為中高信號,因MRI顯示骨壁破壞不如CT,但可見上頜竇或篩竇腫塊與眼眶內腫塊相連,信號一致,MRI可明確腫塊與周圍結構的關係,顯示眼外肌及眼球受壓移位。

4診斷

根據臨床表現及檢查可確診。可根據腫瘤的影像學表現確定腫瘤的不同竇腔來源。

5併發症

可併發海綿竇綜合征以及視神經萎縮等。

6治療

1.先放射後手術

此方法日益博得眾多醫生的贊同,現已成為普遍採用的方法,其優點為:①腫瘤和其周圍組織未受手術的干擾,瘤細胞保持其固有的放射敏感性;②大劑量放射照射後,腫瘤變小或消退,瘤組織退變,瘤細胞活性降低,有利於手術切除。可收到二者相輔相成的效果。竇腔和眼眶照射總劑量為40~60Gy,連續分次照射,持續4~6周。放射治療結束後4~6周進行腫瘤切除。竇腔內鱗狀上皮癌放射後已明顯縮小,根據情況採用鼻竇全切除或部分切除加腫瘤切除術。侵犯眶內的腫瘤處理相當困難,是保留眼球只切除腫瘤,或作眶內容摘除或次全摘除,有時不易做出選擇。一般認為,鼻竇的鱗狀細胞癌侵犯眼眶壁,引起眶壁骨質破壞,但範圍不廣,術前經足夠量放射治療,結膜不水腫,眼球活動不受限,眼球位置正常,放射後眶內的瘢痕腫塊能與正常眶內組織分離,在切除鼻竇腫瘤和受累眼眶壁的同時,摘除眶內的腫瘤機化團塊,保留眼球。鼻竇的鱗狀細胞癌嚴重侵犯眼眶壁和眶內容物,經術前放射治療後結膜仍腫脹,眼球活動受限,眼球仍移位,在切除竇腔腫瘤和被破壞的眶壁的同時,作部分眶內容摘除,如果眶內充滿了腫瘤組織,應作眶內容物全摘除。

2.先手術後放療

以前多採用此方法治療鼻竇腫瘤及侵犯眼眶的腫瘤,如病變不甚嚴重,鼻竇和眼眶腫塊可完全切除,手術醫生對手術效果滿意,術後就不需放射。如腫瘤侵犯廣,醫生對腫瘤的手術切除不滿意,希望借助術後放療彌補手術的不足。故先手術後放療多屬非計劃性。腔內鐳放射現很少採用,一般採用60Co和直線加速治療機進行外照射。腫瘤已切除,照射的目標不準確,手術區的瘢痕組織形成,降低了癌細胞對放射治療的敏感性,大劑量放射治療可影響正常組織結構,又不易消滅殘存的癌細胞。

3.手術、放射和化學治療

嚴重的鼻竇鱗狀細胞癌,不但侵犯眼眶組織,進入顱內,也發生了耳後、頜下、頸部淋巴結轉移,極個別病例癌轉移到身體其他臟器。應先局部放射治療,先使腫瘤和腫大的淋巴結變小,然後手術切除鼻竇、眼眶腫瘤和轉移的淋巴結。也有人主張先切除較大的腫瘤團塊和腫大的淋巴結,後進行局部的外照射治療。再進行全身的化學藥物治療。鼻竇鱗狀細胞癌侵犯眼眶引起眶內繼發性腫瘤,治療已超出了眼科醫生能力範圍,手術時應有耳鼻喉科醫生參與,若顱底有破壞需神經外科醫生協助。術前或術後的放射治療和全身的化學治療需腫瘤專家配合。為提高治癒率,對這樣的病例需多科專家密切配合共同參與完成治療。

7預後

鼻竇鱗狀細胞癌因在竇腔內生長,早期無任何臨床症狀和體征,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非常困難。當腫瘤已侵犯眼眶,出現眼部症狀和體征,或出現血性鼻涕、鼻塞時已屬中晚期,5年存活率不超過25%。近年來由於治療方法的改進,術前或術後高電壓放射治療的應用,已使5年存活率上升到30%~40%。

結語:通過上文的介紹,我們詳細的學習了關於鼻竇鱗狀細胞癌的眼部病變的相關知識,我們知道了鼻竇鱗狀細胞癌的眼部病變的臨床表現為發生于竇內黏膜柱狀纖毛上皮,腫瘤逐漸長大並破壞竇骨壁擴展到竇外。如果大家想瞭解更多關於疾病的相關知識,別忘了閱讀下一篇文章哦。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