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流行性斑疹傷寒的免疫學檢查

流行性斑疹傷寒的外斐反應(Weif—Felix)最早於第4病日可出現陽性反應, 病程第2~3周達高峰, 陽性率以第4周最高, 之後抗體滴度及陽性率均迅速下降。 抗體滴度1:160以上或雙份血清呈4倍以上升高有診斷意義。 也有少數患者始終呈陰性反應。 外斐反應陽性還可見於:其他類型的立克次體病如地方性斑疹傷寒等;非立克次體病如傷寒、瘧疾、肝炎等, 不過抗體滴度一般較低;回歸熱、布氏菌病、鉤體病等有時亦可發生陽性反應。 曾接種過斑疹傷寒疫苗或患復發型流行性斑疹傷寒者, 外斐反應常為陰性或低滴度。 本試驗對斑疹傷寒診斷的陽性率達74%~84%,

但不能區分斑疹傷寒的型別, 也不能排除變形桿菌感染。

立克次體凝集反應以普氏立克次體顆粒抗原與患者血清作凝集反應。 滴度1:4以上即為陽性。 病程第5病日陽性率達85%, 第16~20病日可達100%;此方法與奠氏立克次體有一定交叉, 但後者滴度較低。 如出現高滴度抗體反應則可以鑒別流行性斑疹傷寒與地方性斑疹傷寒。

補體結合試驗對於復發型流行性斑疹傷寒的診斷有重要參考價值。 在病程早期即可檢測出抗體為IgG型的陽性反應, 抗體滴度於第8~10天達高峰;如抗體為IgM型, 則提示為初次感染的流行性斑疹傷寒。 如用普氏立克次體可溶性抗原進行補體結合反應, 則不能與地方性斑疹傷寒相鑒別;補體結合抗體持續時間長,

可用作流行病學調查。

間接血凝試驗用斑疹傷寒立克次體可溶性抗原致敏鞣化後的人O型紅細胞、綿羊或家兔的紅細胞, 進行微量間接血凝試驗。 其靈敏度較外斐反應及補體結合試驗高, 特異性強, 與其他群立克次體無交叉反應, 便於流行病學調查及早期診斷。 但不易區分普氏、莫氏立克次體和復發型斑疹傷寒。

間接免疫螢光試驗, 用兩種斑疹傷寒立克次體作抗原進行間接免疫螢光試驗檢查抗體, 可鑒別流行性斑疹傷寒與地方性斑疹傷寒。 檢測特異性IgM及IgG抗體, IgM抗體的檢出有早期診斷價值。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