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治病效果好, 想要收到良好的治療功效, 一定要做到科學的煎煮中藥, 這樣才能保證藥效的發揮。 煎煮中藥是一門學問, 那麼煎煮中藥該如何選擇器皿呢?哪些器皿適宜煎煮中藥呢?聽聽中醫的介紹。
煎煮中藥, 選擇器皿是很重要的
熬藥首選砂鍋、瓦罐, 接下來是搪瓷器皿、不銹鋼鍋, 最忌諱使用鐵鍋和銅鍋。 砂鍋、瓦罐的化學性質穩定, 受熱均勻, 傳熱緩慢, 煎藥時水分不容易蒸發。
需要注意的是, 砂鍋驟然受熱或受冷會形成裂紋。 因此, 剛煎過藥的砂鍋不要立即用涼水清洗, 可在幹木片或架子上放涼後再把藥垢清洗乾淨,
銅制器具, 古人歷來不主張用來煎藥, 因為銅會導致人體中毒。 鐵制器雖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較廣, 但煎中藥且不適合, 因為鐵可使中藥湯液變色、變質或沉澱, 以及導致藥效下降或藥性改變。
不銹鋼鍋傳熱太快, 煎藥時要經常攪拌, 否則藥材黏在鍋壁, 稍不留神就容易糊鍋。 鳳凰中醫提醒大家特別注意的是, 千萬不能用鐵鍋和銅鍋煎藥。 因為鐵和銅是活潑元素, 容易與中藥裡的多種化學成分發生反應, 產生毒副作用。
選擇好熬藥工具是熬藥的首要環節。 熬藥最好選用砂鍋或搪瓷鍋。
煮中藥要注意的3方面事宜
1、煎藥前的浸泡
一般加冷水漫過藥面, 浸透後再煎煮, 則有效成分易於煎出。 一般浸泡30分鐘左右即可, 但也要根據藥材自身質地的輕重和季節、溫度的差異分別對待。 花、草、葉可浸20分鐘;根莖、種子、果實及礦石、甲殼類藥材宜浸泡30~60分鐘。 總之以藥材浸透為准。
2、煎藥用水的選擇
水是煎煮中藥湯劑的最常用溶媒, 一般宜選用潔淨的冷水, 如自來水、井水、蒸餾水等。 用水量應視藥物的重量、體積、吸水能力、煎煮時間、火候及所需的 藥量等因素來決定, 一般以水漫過藥物半寸左右為宜。 煎藥的用水量應一次加足,
3、煎藥的火候
煎煮中藥有“武火、文火”之分, 急火煎之為“武火”, 慢火煎之為“文火”。 一般先武后文, 即開始用大火, 煎沸後改用文火。 不同的方劑需用不同的煎煮時間。 治療外感表證的發汗解表藥煎煮時間宜短, 治療虛證的滋補藥煎煮時間宜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