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常常出現這樣一種奇怪的現象, 即不感到身體有什麼病, 口腔卻有一種異味。 根據中醫理論, 舌主味覺, 心氣通於舌。 口腔出現異味, 是某種疾病的先兆, 應引起警惕, 及時運用食療方法加以調理。
苦味 常與膽汁的代謝失常有關。
通常口苦反映體內肝膽鬱熱或痰熱內擾,
在飲食上宜忌食辛辣、油煎、燒烤等燥熱之品,
可多進食清涼湯水,
如枸杞葉雞蛋湯、菊花薏米冬瓜糖水、鮮竹筍煲瘦肉等。
口甜 消化系統功能紊亂可引起各種消化酶分泌異常,
尤其是唾液中澱粉酶含量增加,
刺激舌上的味蕾而感覺口甜。
口酸 中醫認為,
口酸是“脾胃氣弱”,
或肝經有熱。
肝經有熱則口酸同時口苦,
胸肋滿痛,
性急易怒,
頭痛眩暈,
小便黃,
大便幹,
脈弦滑。
在飲食上,
肝經有熱者不宜進食辛辣、煎炸等燥熱之品,
宜進食清涼之品,
如生魚片枸杞湯、甘菊粳米粥、海帶明子湯等。
脾虛不足者宜進食健脾暖胃之品,
如黨參杞子淮山煲烏雞、胡椒煲豬肚、鯽魚糯米粥等。
口咸 中醫認為,
咸為腎味,
口鹹是腎液上乘所致。
過勞、年高體衰、久病等均可導致腎虛。
在飲食上,
腎陰虛者不宜進食辛辣燥熱助陽之物,
宜進食滋陰補腎之品,
如淮山杞子燉水魚、黃精淮山燉母雞、海參糯米粥、淮山杞子煲野鴨等。
腎陽虛者不宜進食寒涼生冷傷腎之品,
宜進食溫腎壯陽之物,
如鹿角膠生薑大米粥、枸杞栗子燉羊肉、附子煲狗肉、鹿茸片燉瘦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