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理論認為:心的功能是主陽氣, 主血脈, 主神志。 首先是主陽氣, 其次是主血脈, 主神志。 因而心臟如發生病理變化, 首先是陽氣方面的虧損, 其次才是血脈的損害。 所以《素問 ·四氣調神大論》說:“太陽不長, 心氣內洞。 ”太陽, 即指心中之陽氣, 內洞, 即指空虛之意。 就是形容心中陽氣的衰竭。 心陽虛損或心氣不足, 是導致發病的主要方面。 《金匱· 胸痹心痛短氣篇》說:“夫脈當取太過不及, 陽微陰弦, 即胸痹而痛, 所以然者, 責其極虛也。 ”“陰弦”是代表寒邪氣盛, “陽微”是說明陽氣虛少。 陽虛是因, 陰盛是果。 所以《巢氏病源·胸痹候》說:“寒氣客於五臟六腑,
所以, 冠心病發生的基本病理為心氣虛而邪氣乘。 致病的原因為風寒痰飲, 乘心之經絡, “ 支交”不通而痛。 《靈樞·經絡篇》說:“心手少陰之脈, 起於心中……是動則病心痛。 ”又在《邪氣臟腑病形篇》中說:“心脈……微急則心痛引背。 ”這些都說明了經脈病變, 尤其是營養心臟之經脈發生瘀滯不通時, 則出現心絞痛。 因而冠心病屬於中醫學的心臟與營養心臟之經脈的疾病。 與西醫的冠心病屬心血管疾病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