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腸系膜上動脈綜合征

1症狀體征

1.症狀 病人起病緩慢, 反復發作, 典型者表現為餐後上腹部脹痛或絞痛, 有時疼痛可位於右上腹、臍上甚至後背部, 常於進食後2~3h發作, 俯臥位或胸膝位可以減輕、緩解症狀。 部分病人可表現與十二指腸潰瘍類似的疼痛。 由於十二指腸淤滯和胃瀦留, 病人反復出現嘔吐, 嘔吐多發生於進餐後, 伴有或不伴有腹痛, 嘔吐物多為混有膽汁的宿食。 進食後仰臥位、站立或坐位易嘔吐, 體位改變, 側臥、伏臥或胸膝位可減輕症狀。

由於反復嘔吐及食欲減退, 病人可以出現消瘦、貧血、營養不良、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紊亂,

並且多伴有情緒改變。

2.體征 發作時上腹部可見胃型、蠕動和振水音並可觸及擴張的十二指腸。

2用藥治療

1.內科保守治療 一般採用非手術療法, 調節飲食, 增加營養和體重。 平時宜進食易消化食物, 避免含纖維素過多食物, 注意選擇合適體位, 餐後可作膝胸位半小時, 加強腹肌鍛煉和體位鍛煉等措施可以避免症狀出現, 防止反復發作。 急性發作期應休息、禁食、胃腸減壓或洗胃、給予靜脈營養支持治療、糾正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紊亂。 症狀緩解後先進流食, 少量多餐。 無明顯症狀者可不必特殊處理。

2.外科手術 手術可以解除壓迫與梗阻, 恢復腸道通暢。 對症狀明顯、內科保守治療無效的病人可酌情手術。 手術方式包括:十二指腸空腸吻合術、十二指腸血管前移術、十二指腸環行引流術以及屈氏韌帶切斷松解術等。

3飲食保健

(1)忌煙、酒、咖啡、可哥。

(2)忌辛辣、燥熱動血的食物。

(3)忌黴變、油煎、肥膩食物。

4預防護理

本病暫無有效預防措施, 注意生活細節, 早發現早診斷是本病防治的關鍵。

5病理病因

由於先天性解剖變異和(或)後天性因素引起局部解剖的改變, 使腸系膜上動脈壓迫十二指腸水準部, 導致十二指腸淤滯和擴張。

1.先天解剖變異

(1)腸系膜上動脈和腹主動脈之間的角度過小:十二指腸水準部位於腹膜後, 從右至左橫跨第三腰椎和腹主動脈, 其上前方有腸系膜上動脈血管神經鞘騎跨。 腸系膜上動脈一般在第一腰椎水準處分出, 與腹主動脈呈50°~60°角。

正常成人在十二指腸水準部前方有時可見腸系膜上動脈的壓跡, 如果腸系膜上動脈和腹主動脈之間的角度過小, 或腸系膜上動脈從腹主動脈的分支部位過低, 可壓迫從中間通過的十二指腸引起梗阻症狀。

(2)十二指腸位置高:由於十二指腸懸韌帶過短或增厚, 致使十二指腸位置較高, 引起腸系膜上動脈對十二指腸壓迫症狀。

(3)脊柱前突:脊柱前突導致腸系膜上動脈和腹主動脈之間的角度過小。

2.其他導致腸系膜上動脈壓迫十二指腸的情況

(1)瘦長體型:瘦長體型及各種原因的消瘦可以削弱腸系膜對十二指腸水準部的支撐作用, 內臟下垂牽拉腸系膜常為本病的重要病因。

(2)手術後粘連:腹腔內手術後粘連牽拉腸系膜可造成腸系膜上動脈對十二指腸水準部的明顯壓迫。

6疾病診斷

1.消化性潰瘍 腹部脹痛、嘔吐及消化不良症狀需與消化性潰瘍鑒別, 特別是伴有幽門梗阻時。 表現為胃瀦留, 主要臨床症狀為嘔吐, 嘔吐物常為12h以上未消化的食物殘渣, 呈酸臭味, 但不含膽汁為其特點。

2.十二指腸外的腫瘤 胰頭癌或巨大胰腺囊腫壓迫可引起十二指腸淤積, 腹部超聲波、CT檢查、內鏡檢查及逆行胰膽管造影術(ERCP)或磁共振胰膽管造影術(MRCP)可予以區分。 偶也可因腹主動脈瘤壓迫十二指腸引起本症。

3.其他 本病還需與十二指腸內的結石、毛糞石、蛔蟲團、異物所致十二指腸梗阻相區別。

7檢查方法

實驗室檢查

一般無特異, 長期不能正常進食者可有貧血、低蛋白血症等化驗指標異常。

其他輔助檢查

1.X線鋇餐檢查 X線鋇餐檢查可見十二指腸水準部受壓, 鋇劑通過延遲, 甚至呈直線狀中斷(圖1);近端十二指腸腸管明顯擴張, 在部分病人還可見到壓迫近端腸管逆蠕動增強構成的鐘擺運動;取俯臥位時即可見壓迫解除, 鋇劑順利通過, 近端擴張消失。

2.血管造影檢查 腸系膜上動脈造影可顯示腸系膜上動脈與主動脈解剖角度的關係, 通常腸系膜上動脈與主動脈夾角小於25°

8併發症

臨床可出現急性胃擴張, 嘔吐嚴重時可出現脫水, 電解質紊亂, 氮質血症和血細胞比容增高。 慢性型常為間歇發作, 無明顯誘因出現食後腹部飽脹感, 伴噯氣, 嘔吐, 嘔吐物量大且含有膽汁, 久之出現營養不良、消瘦等,甚至出現恐食症。

9預後

內科治療無效患者,採用外科手術治療。目前常採用十二指腸空腸吻合術,Treiz韌帶切斷術,十二指腸分流術或固定術均得到良好效果,癒合率達90%以上。

10發病機制

本病是由於十二指腸水準段或升段在腸系膜上動脈和腹膜後固定組織(如腹主動脈和脊柱)的前後夾持下遭致壓迫所致。

1.其機制

(1)腹主動脈與腸系膜上動脈之間成為銳角。

(2)十二指腸與腸系膜上動脈分支的距離短縮。

(3)內臟下垂。

(4)胎兒期腸管分流異常等。

2.鑒於以上解剖的關係加上以下因素

(1)急劇體重減輕。

(2)身體瘦長。

(3)慢性消耗性疾病長期臥床。

(4)腹膜後腫瘤。

(5)束腰或脊柱石膏固定術等易誘發本病發生。

結語:通過上文的介紹,我們詳細的學習了關於腸系膜上動脈綜合征的相關知識,我們知道了腸系膜上動脈綜合征的臨床表現為消瘦、貧血、營養不良、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紊亂。如果大家想瞭解更多關於疾病的相關知識,別忘了閱讀下一篇文章哦。

久之出現營養不良、消瘦等,甚至出現恐食症。

9預後

內科治療無效患者,採用外科手術治療。目前常採用十二指腸空腸吻合術,Treiz韌帶切斷術,十二指腸分流術或固定術均得到良好效果,癒合率達90%以上。

10發病機制

本病是由於十二指腸水準段或升段在腸系膜上動脈和腹膜後固定組織(如腹主動脈和脊柱)的前後夾持下遭致壓迫所致。

1.其機制

(1)腹主動脈與腸系膜上動脈之間成為銳角。

(2)十二指腸與腸系膜上動脈分支的距離短縮。

(3)內臟下垂。

(4)胎兒期腸管分流異常等。

2.鑒於以上解剖的關係加上以下因素

(1)急劇體重減輕。

(2)身體瘦長。

(3)慢性消耗性疾病長期臥床。

(4)腹膜後腫瘤。

(5)束腰或脊柱石膏固定術等易誘發本病發生。

結語:通過上文的介紹,我們詳細的學習了關於腸系膜上動脈綜合征的相關知識,我們知道了腸系膜上動脈綜合征的臨床表現為消瘦、貧血、營養不良、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紊亂。如果大家想瞭解更多關於疾病的相關知識,別忘了閱讀下一篇文章哦。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