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外治妙法治肛周疾病

痔瘡案

王女, 59歲, 2006年3月31日就診。 患者患內痔4年, 肛門痛及出血1周;伴有便秘, 子宮下垂;舌暗紅, 舌下靜脈瘀曲顯露, 苔薄, 脈細弦。 此乃痔瘡;治以清熱燥濕, 涼血止痛。 處方:馬齒莧20克, 地骨皮15克, 槐花15克, 荊芥15克, 防風15克, 五倍子15克, 花椒15克。 5劑, 煎煮後先熏後洗。 二診(4月14日):熏洗3日, 肛門疼痛及出血症狀頓失。

倪某, 女, 73歲, 2005年10月25日就診。 患者反復肛門痛10餘年, 昨日又起, 大便日行1~2次, 有不盡感;舌偏紅、苔黃, 脈細弦。 今年7月腸鏡示絨毛狀管性腺瘤, 病理示局灶輕度不典型增生。 此乃痔瘡;治以清熱燥濕, 涼血止痛。 處方:荊芥15克, 防風15克,

馬齒莧20克, 槐角15克, 黃柏15克, 蒲公英30克, 五倍子15克, 花椒15克。 6劑, 煎煮後先熏後洗。 二診(12月1日):熏洗2天, 即自覺痔瘡軟化、疼痛不再。

沈女, 56歲, 2009年6月9日就診。 主訴:自2000年起反復發作痔瘡, 出血, 有脫肛感, 大便不成形, 每日晨起1次, 舌淡紅, 苔黃膩, 脈細弦。 腸鏡檢查示:1500px以下結腸、直腸未見異常。 處方(1):馬齒莧30克, 五倍子12克, 明礬12克, 荊芥12克, 防風12克, 花椒12克, 威靈仙15克, 地骨皮15克, 5劑, 煎煮後外用, 先熏後洗;處方(2 ):黨參15克, 黃芪30克, 白術9克, 橘皮6克, 升麻6克, 柴胡12克, 甘草6克, 當歸12克, 枳殼12克, 六神曲12克, 麥芽15克, 雞內金12克, 7劑, 口服。

二診(4月21日):痔瘡未發, 自覺肛門上收, 無脫肛感, 頃診舌痛, 以舌尖為主, 處方:處方(2)加梔子12克, 荊芥12克, 14劑, 口服。 未予外用方。

三診(6月30日):藥後痔瘡發作基本消失, 舌尚痛,

大便不成形, 舌偏紅, 苔薄黃, 脈細弦。 處方(2)白術加量至15克, 另加茯苓15克, 14劑, 口服。

四診(7月14日):舌不痛, 痔瘡不發, 大便稍成形, 處方(2)續7劑。

《丹溪心法》說:“痔者, 皆因臟腑本虛, 外傷風濕, 內蘊熱毒……以致氣血下墜, 結聚肛門, 宿滯不散, 而衝突為痔。 ”本病辨證屬於濕熱內蘊大腸、氣血鬱滯不暢, 治應清熱燥濕、涼血止痛。 馬齒莧、槐花、地骨皮清熱涼血止血, 其中地骨皮入肺經, 肺與大腸相表裡, 有利於清腸中熱毒;荊芥、防風祛風燥濕止痛, 《綱目》言荊芥“散風熱……治下血, 血痢, 崩中, 痔漏”;花椒加強止痛;五倍子收斂止血, 陳無擇《三因方》:“治肛脫不收:五倍子末三錢, 入白礬一塊, 水一碗, 煎湯洗之”;威靈仙性猛急, 走而不守, 祛風除濕、通絡止痛, 《本草衍義》曰其可“治腸風”。

以上外用藥先熏後洗, 加之熱力的效應, 可使局部肛靜脈和毛細血管擴張, 促進血液、淋巴的迴圈, 有利於炎症的吸收。

肛周濕疹案

患者濕熱症狀明顯, 故加黃柏、蒲公英清熱燥濕。 患者3病程較長, 反復發作, 中氣下陷, 故加用補中益氣湯內服以健脾益氣、提升中氣。 但一般來講內服藥起效較慢, 故首診療效甚關乎外用藥。

丁女, 62歲, 2009年5月19日就診。 主訴:肛周濕疹, 肛門處不適, 潮濕瘙癢, 舌暗紅, 苔薄, 脈細弦。 處方:五倍子15克, 明礬10克, 苦參30克, 馬齒莧30克, 7劑, 煎煮開後先熏後洗肛門及肛周。

二診(6月2日):外洗後, 肛門不潮濕, 瘙癢止而無不適。

濕疹又叫浸淫瘡、血風瘡等, 《外科正宗》雲:“血風瘡, 乃風熱、濕熱、血熱三者交感而生。 ”濕疹發於肛門稱為肛門濕疹,

中醫亦有謂“肛周風”。 五倍子收澀止癢, 明礬解毒殺蟲、燥濕止癢, 苦參清熱燥濕、祛風止癢。 現代研究表明, 馬齒莧解毒消炎, 止癢消腫, 能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多種細菌的感染。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