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基層中醫師診病技巧

來看中醫的患者, 多數不是自己先說出症狀, 而是先讓醫生把脈, 讓醫生把這些不適症狀一一說出來, 說對了, 患者連連點頭;說錯了, 患者就皺眉頭, 於是便對醫生產生了不信任感, 面對這樣的患者, 醫生難免有一些尷尬。 我們經過長期的實踐摸索, 穎悟出一套中醫師的診病方法, 那就是:“一背、二看、三切、四思、五練”之法, 此法效果奇特, 這既能迎合了患者的心理, 又不失科學的依據。 運用此法診治患者, 無論是對年輕的醫生來說, 還是對年資長的醫生來說都很管用, 其內容如下。

牢記基本證型——“背”

中醫的證是指對疾病過程中一定階段的病位、病因、病性、病勢及機體抗病能力的強弱等本質的概括。

首先要背熟基本病證。 如實熱證、虛熱證、氣虛、氣滯證、血虛證、血熱證、血瘀、氣滯血瘀、氣血兩虛、氣虛失血等。 無論多麼複雜的病, 它都是由一些基本病證組成的, 要麼一個, 要麼兩個, 要麼幾個。 只要把基本病證的症狀要點記得滾瓜爛熟, 在面對患者時就心中有數, 對患者就能說出一二三。 其次要記住病證脈象。 脈象是與病證相對應的。 有一對一的, 如細數脈多為陰虛;有多對一的, 如滑脈可以是月經前、中、後的脈象, 也可以是妊娠脈象, 也可以是痰濕脈象。 這就需要認真分析, 要通過病史和現有的臨床症狀綜合考慮。 以上兩條內容是為脈條準確度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不可忽視面診——“看”

望診是診察疾病的第一個過程, 故有“望而知之謂之神”之說。 中醫望診, 是對病人的神、色、形、態、舌象等進行有目的的觀察, 以測知內臟病變。 具體可以通過如下幾點細細地觀察一番。 如:望氣色, 通過望面部及五官氣色的變化可測知臟腑的病變。 鼻頭色青——腹中痛;面色青——諸痛。 望目, 《靈樞》“五臟六腑之精氣, 皆上注於目, ……上屬於腦”。 通過察目亦可測知臟腑的病情。 查舌診, 特別是舌尖、舌邊、舌中、舌根所對應的臟腑, 舌及舌苔的顏色、舌苔厚度等都要弄得一清二楚。 可以說, 會看舌診的醫生, 基本上就瞭解了患者的大概病情, 對分析病因、病位、病機有很大的幫助。

注重把脈指感——“切”

在百姓眼裡, 把脈就是中醫有別于西醫的獨特診病方式, 可以說, 脈診成了中醫診病的代名詞。 脈診主要是按切脈搏, 體察脈象變化。 而脈象的形成, 與臟腑氣血密切相關。 脈象的形成, 與心、肺、脾、肝、腎五臟功能活動有關, 而五臟與六腑相表裡, 因此, 脈象的變化也可反映出六腑的變化。 根據病人脈象來確定病名、主症、病情等, 從而對疾病做出準確的診斷;根據脈象推測疾病發生的原因和病位。 醫者要掌握正常脈象及一些常見異常脈脈象的臨床意義。 如:浮緊脈, 主外感寒邪之表寒證, 或風寒痹病疼痛;浮數脈, 主表熱證;沉澀脈, 主血瘀, 尤其常見於陽虛而寒凝血瘀者;弦細脈, 主肝腎陰虛或血虛肝郁或肝鬱脾虛等。

四診綜合分析——“思”

四診合參指醫生對患者的病情材料先進行分析, 然後綜合思考, 最後確立診斷。 古之傳說有:“上工診病聽聲;中工診病察色;下工診病把脈”。 “工”即為醫生。 上工、中工高明之處就在於他們切脈之前就把患者的病已知道一二了, 所以切脈時就說得在理一些。 為了對病人更負責, 減少醫療差錯, 醫者就應做到用望、聞、問、切及一些必要的現代醫學輔助檢查, 最後定奪, 確立診斷。 這樣既繼承, 又創新;既迎合了患者的心理, 又做到了診斷疏而不漏。 這樣的做法就是“思”。

加強臨案實踐——“練”

常言道:“熟讀王叔和, 不如臨證多”。 一般老中醫師瞧病時“不等病家開口, 便可知曉一切”。 醫生不問患者任何情況, 就可知道患者的病情。 老中醫師們往往一邊細細切脈,

一邊看患者的舌頭, 一邊就告訴患者哪兒不舒服。 患者聽後很是信服, 忙說:“神了, 簡直病就長在醫生身上一樣”。 要想像老中醫師那樣把脈切得准, 病看得好, 醫生們平素就得加強業務學習, 臨案訓練。 只有練得多, 頭腦裡閃現過的病人病象就越多, 醫生臨證經驗也就越豐富。 老中醫也是這麼成年累月練出來的, 老中醫也是從年輕時代走過來的。 要做好這項工作, 說得具體一些就是:首先是對來就診的病人進行望診, 依次是聞診、切診, 最後問診。 在這個過程當中, 舌診顯得尤為重要, 這也是醫生們診病取得信任的重要訣竅之一。

所以說, 為了讓患者就診滿意, 充分彰顯中醫瞧病之神奇, 中醫師們就應發揚傳統切脈定病情之法, 迎合患者之看病心理:“切脈瞧病、證脈融合、脈條清晰”,眾患讚譽,日後你將會成為一名百姓信任的地地道道的中醫師了。

迎合患者之看病心理:“切脈瞧病、證脈融合、脈條清晰”,眾患讚譽,日後你將會成為一名百姓信任的地地道道的中醫師了。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