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方組成】竹葉鮮30~45克, 幹的15~30克, 或淡竹葉30~60克, 生石膏45~60克, 梗米1~2兩, 砂糖少許。
【功效主治】消心火, 除煩熱, 利小便。 適用於溫熱病口渴多飲, 心煩, 目赤, 口舌生瘡糜爛, 小便黃赤短少, 或淋痛(包括急性膀胱炎), 以及小兒高熱驚風。
【煮制方法】先將竹葉或淡竹葉洗乾淨, 同石膏加水煎汁, 去渣, 放進梗米, 煮成稀粥。
【粥義解說】竹葉粥是用中藥竹葉與石膏煮制而成的稀粥。 竹葉有兩種:一種是禾本科植物苦竹的新鮮葉片或初生的卷狀嫩葉;另一種是禾本科植物淡竹葉的全草。 這兩種竹葉的性味均屬甘淡而寒, 功用也完全一樣,
石膏為硫酸鈣礦石, 一般分生石膏與熟石膏, 藥粥所選用的應為生石膏。 中醫認為, 生石膏味甘性大寒, 是味清熱瀉火要藥。 凡見身體壯實, 高熱不退, 心煩神昏, 譫語發狂, (即高熱昏迷的狀態), 口渴咽幹, 大渴引飲, 脈搏有力, 以及胃火頭痛、牙痛、齒齦腫痛、口舌生瘡等急性熱病, 用生石膏, 均有很好的退熱效果。 用竹葉配合石膏煮粥, 一方面增強清熱的力量, 另一方面可以預防石膏大寒傷胃,
【注意事項】竹葉粥是大寒清熱粥, 凡胃寒病人或陰虛發熱者不宜選用。 在發熱期間, 竹葉粥官煮稀薄, 不要稀薄, 日分二、三頓服食, 病癒後即止。 此外, 還可作為夏天預防中暑用, 或治療中暑病人。
【來源】《老老恒言》
【參考資料】
《太平聖惠方·卷九十七·食洽小兒諸方》:“治小兒心臟風熱, 精神恍惚, 淡竹葉粥方。 淡竹葉一握,
《遵生八牋·卷五》:“竹葉粥。 中暑者, 宜用竹葉一握, 山梔一枚, 煎湯去渣下米煮粥, 候熟, 下鹽花點之, 進一、二杯即愈。 ”
《多能鄙事·卷四》:“竹葉粥治老人膈上風熱, 目赤頭疼, 視而不見物。 竹葉五十片淨洗, 石膏三兩, 沙糖一兩, 梗米三合。 上以水三大盞, 煎竹葉石膏, 去渣取一盞, 澄清煮粥熟, 入糖食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