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 柿子成熟季節, 黃橙橙的果實掛在枝頭, 誘人口水。 成熟後柿子不僅味美, 且有清熱、潤肺、止渴功效, 主治熱渴、咳嗽、吐血等。
未成熟的柿子剝除外果皮, 日曬夜露, 經過1月後, 放置席圈內, 再經1月左右, 即成柿餅。 其味甘澀、性寒, 有潤肺、止血、健脾、澀腸之功效, 主治咯血、吐血、便血、尿血、脾虛消化不良、泄瀉、痢疾、喉幹音啞。 用法:生食、煎湯或燒存性入散劑。
但脾胃虛寒、痰濕內盛者不宜食。 如治咳嗽:柿餅燒灰存性, 蜜丸, 滾水下;治熱淋:柿餅、燈心草等分, 水煎日飲;治血淋:柿餅燒灰存性, 為末, 米飲調服。 剝下的柿皮味甘澀、性寒,
食用柿子時將柿蒂收集起來, 洗淨、曬乾, 也可入藥。 其味苦澀、性平, 有降逆下氣之功效, 主治呃逆。 用法:9~15克煎湯;或入丸散。 如治呃逆:柿蒂、丁香、人參各等分, 水煎, 飯後服;治呃逆不止:柿蒂燒灰存性, 為末, 黃酒調服, 或用薑汁、砂糖等分和勻, 燉熱徐服。
霜降後採收柿葉, 曬乾, 切成小片貯存備用, 其味苦、性寒, 有止咳定喘、生津止渴、活血止血之功效, 主治咳喘、消渴、各種出血、臁瘡。 用法:5~10克煎湯內服或研末外敷。 如治多種出血:幹柿葉研細末, 口服, 每次5~10克, 日3次;治高血壓:柿葉10克, 每天開水泡茶頻服, 可軟化血管, 增強血管彈性, 輔助降低血壓。
需注意的是柿子宜飯後吃, 空腹吃柿子易患胃柿石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