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不分經之病理中丸證、竹葉石膏湯證

傷寒病六經分治之外, 又有不分經之病, 附載於傷寒分經之後者, 又宜擇其緊要者, 詳為詮解, 而後學治傷寒者, 自能應變無窮也。

《傷寒論》原文︰大病瘥後, 喜唾, 久不了了者, 胸上有寒, 當以丸藥溫之, 宜理中丸

【理中丸方】人參、甘草、白術、乾薑各三兩。

上四味, 搗篩為末, 蜜丸如雞子黃大, 以沸湯數合, 和一丸, 研碎, 溫服之, 日三服, 夜二服, 腹中未熱, 益至三、四丸, 然不及湯。 湯法以四物依兩數切, 用水八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一升, 日三服。

附加減法︰若臍上築者, 腎氣動也, 去術, 加桂四兩, 吐多者, 去術, 加生薑三兩;下多者,

還用術;悸者, 加茯苓二兩;渴欲飲水者, 加術, 足前成四兩半;腹中疼者, 加人參, 足前成四兩半;寒者, 加乾薑, 足前成四兩半;腹滿者, 去術, 加附子一枚。 服湯後如食頃, 飲熱粥一升許, 微自溫, 勿發揭衣被。

此病時服涼藥太過, 傷其胃中之陽, 致胃陽虛損不能運化脾臟之濕, 是以痰飲上溢而喜唾, 久不了了也。 故方中用人參以回胃中之陽, 其補益之力, 且能助胃之動加數, 自能運化脾中之濕使之下行。 而又輔以白術, 能健脾又能滲濕。 乾薑以能暖胃又能助相火以生土。 且又加甘草以調和諸藥, 使藥力之猛者, 得甘草之緩而猛力悉化, 使藥性之熱者, 得甘草之甘而熱力愈長也。 至於方後諸多加減, 又皆各具精義, 隨諸證之變化, 而遵其加減諸法,

用之自能奏效無誤也。

《傷寒論》原文︰傷寒解後, 虛羸少氣, 氣逆欲吐者, 竹葉石膏湯主之。

【竹葉石膏湯方】竹葉二把, 石膏一斤, 半夏半升洗, 麥門冬一升, 人參三兩, 甘草二兩炙, 粳米半升。

上七味, 以水一鬥, 煮取六升, 去滓, 納粳米, 煮米熟湯成去米, 溫服一升, 日三服。

前節是病時過用涼藥, 傷其陽分;此節是病時不能急用涼藥以清外感之熱, 致耗陰分。 且其大熱雖退, 仍有餘熱未清, 是以虛羸少氣, 氣逆欲吐, 此乃陰虛不能戀陽之象, 又兼有外感之餘熱為之助虐也。 故方中用竹葉、石膏以清外感之熱, 又加人參、麥冬協同石膏以滋陰分之虧, 蓋石膏與人參並用, 原有化合之妙, 能於餘熱未清之際立複真陰也。 用半夏者, 降逆氣以止吐也。

用甘草、粳米者, 調和胃氣以緩石藥下侵也。 自常情觀之, 傷寒解後之餘熱, 何必重用石膏, 以生地、玄參、天冬、麥冬諸藥, 亦可勝任, 然而甘寒留邪, 可默釀癆瘵之基礎, 此又不可不知也。

【來源】鹽山·張錫純著《醫學衷中參西錄》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